谷书利 宋成龙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云店人,1999年7月担任孝义营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孝义营面临很多困难,比如村庄管理很混乱,村民各干各的,甚至连水电费、土地承包款都收不上来;村里环境也不好,刮风满天沙,下雨满地泥,给老百姓带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面对此情此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孝义营村这种落后的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治贫先治乱,要把规矩立起来。首先,村“两委”完善了村内各种管理制度,尤其是收费制度。采取“先公示后收费、减免部分土地承包款”的办法勉强收齐了欠款,缓解了当时村里的资金困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为孝义营的发展打造了“软环境”。后来,从2000年到2009年的这段时间里,在上级党委政府帮助下,我们先后完成了硬化路面、建设村庄公园和公共浴室等一系列服务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又为孝义营的发展打造了“硬环境”,也让党支部的威信树了起来。就这样“软硬兼施”,经过10年的努力,孝义营的街道干净了,环境变好了。
环境整洁不等于村民富裕。我认为,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还得靠发展。但是孝义营就只有这一亩三分地,祖祖辈辈土里刨食为生,从哪里入手呢?
2013年新年刚过,我多方奔走、拜师取经,最终决定在“馒头”上下功夫。我召集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研讨,会上,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孝义营村地处小麦种植区,村里家家户户都种小麦,馒头是村民餐桌上的主食。最重要的是,孝义营有个典故:清朝年间,一位儿媳妇儿因为孝顺婆婆,把家里的白面都省下来给婆婆蒸成馒头,而自己只吃红薯、高粱,孝义营的村名也因此而来。这么好的招牌不用,不是守着金饭碗要饭吗?再看邻近的东辛屯就靠‘手擀面发展成民俗村,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我们为啥不能?”会上,很多村民都表示“这些年都是您带着大家干出来的,这回您说怎么干,我们都听您的”。但也有人心存疑虑。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必须带头示范,于是,我以村集体的名义成立了“孝心馒头”主食厨房,力推主食馒头。有一阵子,我整天泡在厨房里,甚至专门跑去山东学技术。最后,终于理解了俗话说的“盐是骨头碱是筋”的道理,必須是纯手工揉制才能保持风味不变。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终于掌握了最正宗的制作工艺,后来,我们又申请了上级部门400多万专项资金,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馒头加工厂,可以日产馒头3万多个。
有了生产能力,还要打开市场销路。为了把“孝心馒头”推销出去,我每天早出晚归,带着馒头到黄村和亦庄的各个小区做宣传推广。馒头和孝心文化的有机结合,使“孝心馒头”很快畅销起来,并逐渐形成产业,这不仅让村集体富起来,还解决了村里30多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2015年底,我们为全村近300口人发放了120余万元的福利,成为全镇村民福利最多的村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