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 孙昶
顺义区从1995年底开始实施“一助一”强村富民计划,即一个处级单位帮扶一个低收入村、一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一个困难户。20年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工匠精神、钉钉子精神、共享精神和接力精神,通过支持款物、提供信息、安排就业等多种帮扶形式,累计帮扶款物超过8亿元,惠及200多个村、20多万户,使低收入村从53个减少到3个,低收入户从27731户减少到4044户。
20余年来,“一助一”已成为顺义区持续改善民生福祉、精准扶贫攻坚的品牌工程。
“20年了,凤山书记和我家的联系从来没断过。他每年都来。”焦庄户村村民马振峰是顺义开展“一助一”强村富民计划的第一位受益者。今年已60岁的老马回忆起往事,仍历历在目。
当时,马振峰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卧病在床的他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给县委书记写了一封求助信。
一周后,时任县委书记的赵凤山便登门了。
从那天起,马振峰家多了一个常来常往“亲戚”。“在凤山书记的帮助协调下,我家漏风漏雨的老房子重新翻盖了;他又与畜牧办联系,帮我家找来养兔子的活儿,还帮忙建起兔棚。手里有活钱儿了,生活一天比一好。我们忘不了凤山书记的帮助。”老马说话时仍有些激动。
以工匠精神提升帮扶精准力
在顺义区“一助一”办公室,有一张全区低收入群体分布情况图,4044户低收入家庭户一目了然。办公室根据这张图,实施“挂图作战”,组织工作人员定期了解低收入家庭改善情况,实时更新脱贫户数,做到精细、精准、精致、精益求精,以工匠精神提升帮扶精准力。
区“一助一”办公室把低于上一年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户、低收入户数量超过50%的村作为主要指标,参照“一看房和粮、二看劳动力强不强、三看是否有病人躺在床、四看有没有读书郎”和“一看道路二看树,三看卫生四看大队部”的情况,初步确认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村,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张榜公示后最终认定。
对于因各种情况新认定的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村,办公室严格把关,精细分类。将低收入户分为就业帮扶型、医疗帮扶型、教育帮扶型、项目帮扶型、技术帮扶型和兜底帮扶型及其他帮扶型;将低收入村分为设施帮扶型、产业帮扶型、党建帮扶型等。并针对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村脱贫情况,一年一调整、一年一分类。
北石槽镇李家史山村地处偏远,村民找工作非常困难。驻村的3家企业全部加入“一助一”行列,千方百计创造岗位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现在有120位村民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
“一助一”帮扶单位根据自身行业特点,为帮扶对象“靶向性”送温暖、送思想、送技术、送健康、送文化、送教育、送信息、送项目。区教委每年为木林镇安辛庄村联系农业专家,开展免费果树种植知识讲座,提高村民果树植保、剪枝技术水平。果兒丰收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区人力社保局每年开展“送技能送岗位到村”活动,先后在“一助一”村举办了5次专场招聘洽谈会,提供招聘岗位325个,被用人单位录用120人。大学毕业生李国亮通过人力社保局“一助一”专场招聘会,成为首都机场地服工作人员,月收入近万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为了提高帮扶效果,顺义区建立了帮扶单位、领导干部、镇村三方“会诊”制度,实现了帮扶工作“一村一‘处方、一户‘一剂药”。区“一助一”办公室加强日常检查、暗访督导、协调沟通,实行简报制度和台账挂销制度,使帮扶工作帮到根儿上,助到点儿上,扶到群众心坎儿上。
以钉钉子精神提升帮扶导向力
认准目标不动摇,找准位置不偏差,一锤接着一锤敲,是钉钉子精神的形象体现。顺义区在开展“一助一”过程中,以钉钉子精神保持了持续精准发力。
潮白河以东地区和浅山5镇低收入户、村比例最高,是顺义区帮扶工作的重点对象。通过持续不断的精准帮扶,“十三五”期间,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低收入村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现行标准下的低收入村全部消除。为了增强这个地区的发展后劲,顺义区通过政策资金倾斜,加大帮扶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潮白河以东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五彩浅山地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规定从2016年开始至2020年,区政府投资安排用于河东地区建设的资金额度不低于总额的50%,项目资金配比不低于70%,浅山区各镇投资项目资金配比为100%。
目前,顺义区已在全市郊区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低收入对象医疗救助范围扩大到16种,救助封顶金额由8万元提高到20万元。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推进绿岗就业工程,实现低收入户劳动力就近就业“签合同、上保险、保工资”。
在开展“一助一”过程中,顺义区坚持修路、改水、改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图书室、公厕、太阳能浴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先集中投入。区文委、区残联和通达公司共同支持东江头村文化建设。浅山5镇大力发展采摘、垂钓、民俗接待等旅游项目,村容村貌和经济效益发生彻底改变。
以共享精神提升帮扶影响力
不落下一个人,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顺义区通过实施“一助一”精准帮扶,把解决低收入群体实际问题同各领域协调发展相结,做到东西区域、党建领域、镇村企业、干部群众“抱团攻坚”,后劲充足,效果明显。
十八大以来,顺义区在低收入群体认定标准逐年提高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低收入村100%达到北京市“环境整治型村庄”标准。顺义仁和镇8家企业连续10年帮扶的木林镇8个村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区长高朋的联系点柳庄户村和11家企业支持的河北村荣获“北京市最美乡村”称号;焦庄户村在旅游委、妇联、城管执法局、中北华宇建筑公司的共同帮助下,已打造成为市级民俗旅游村。
区委机关党组织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为载体,与帮扶村党支部联手共建,思想联做、活动联搞、服务联抓、问题联改。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中试基地与驻地姚各庄村结成“一助一”对子后,帮助4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企业发展壮大了,又出资20万元,为村里建立了助学金和养老补助金。
在实施“一助一”活动中,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勤政廉政意识和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干事创业、建设顺义美好家园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追求。
以接力精神提升帮扶持久力
“是区市场中心的各位叔叔阿姨们帮助我完成了大学4年的学业,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给了我奋发努力的动力。”丁甲庄村大学毕业生李国亮对记者说。区市场中心自2005年与龙湾屯镇丁甲庄村建立“一助一”帮扶对子以来,已连续11年资助丁甲庄村共191名大学新生,资助额达到20余万元,该中心领导班子调整了一任又一任,但“一助一”接力仍一棒接一棒传递。跑好发展的接力赛,生动诠释了顺义“一助一”接力精神。
传承、齐心、连续顺畅、持久加力,是接力精神的显著特征。20年来,顺义区这场惠及20万低收入农民的爱心接力,不论是在哪一级、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都一直在一棒一棒地传递着。
顺义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一助一”工作作为实践“执政为民”理念,推进顺义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历史责任,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发挥“堡垒”和“先锋”作用,做“四講四有”合格党员,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区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一助一”工作的意见》《关于“一助一”联系村劳动就业的意见》《关于依托“一助一”工作载体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意见》等34个政策性文件,指导和推动“一助一”工作不断前行。全区每年召开“一助一”专题工作会和总结表彰大会,每五年举办一次成就展览。区级领导带头落实“五个一”联系点制度,即联系帮扶一个镇、一个村、一个户、一家企业和一所学校。区宣传部门定期报道先进典型。各镇党委每年召开两次“一助一”联席会。“一助一”专项考核占党建工作全面考核的比重逐年加大。帮扶队伍从最初的34家区直单位发展到包括中央和市属单位、非公企业在内的612家,从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延伸到科级干部和普通党团员,民政救助、慈善援助以及“学子阳光”助学、“巾帼亲情救助服务队”等多方力量不断涌入帮扶队伍,为“一助一”工作添油加力。
“顺义区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农村,农民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地区特别是东北部浅山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消除贫困,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顺义区区委书记王刚坚定地表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顺义区还有3个低收入村、4000多低收入户。‘一助一仍将延续,力度只增不减。”
预计到2020年,顺义区3个低收入村、4000余低收入户将全部脱困“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