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传佩
摘要:海城秧歌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色。由于当前娱乐形式的多元化,海城高跷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当前需要的则是挖掘其本身的艺术特色,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本文意在对海城高跷人物塑造艺术的研究,以增强对海城高跷的认识,达到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保护和传承,最终使其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海城高跷;人物塑造;艺术
海城高跷是对海城一带高跷秧歌的一种简称,是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海城高跷以他独有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了特别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海城高跷以其火辣多变、振奋精神的艺术表现,使其名扬海外,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艺术代表形式之一。海城高跷的时代内涵不仅仅是独特的地域魅力,也在于能成为东北艺术形式的标志之一,他的魅力、灵性、个性,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艺术瑰宝。
一、海城高跷的历史演变
海城是辽宁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辽东半岛的北部,与多地市相接相连。东边是千山,山脉不高,连绵起伏,西与盘锦相连,有太子河、浑河,河水滔滔,北与鞍山为邻,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海城地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是东北重要的粮仓之一;交通上,海城交通发达,有多条省级公路、市级公路经过,铁路网发达。海城不仅仅孕育出了海城高跷,也成就了喇叭戏等多种艺术形成。
根据考证,海城高跷是从康熙年间传承下来的,到今天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在肥沃的黑土地上,海城高跷有着浓郁的东北特色,表征着东北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开朗正直的精神内涵。海城高跷在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集二人转、小戏、舞蹈等于一体的,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火暴、次陕、粗犷,是海城高跷的艺术特点,这也是东北文化的艺术风格,也是忠厚、正直东北人的精神写照。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重大的移民潮,大面积的移民不仅给东北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力,也为东北艺术文化的丰富带来了新的动力,诸多的外来艺术,也为海城高跷带来了新的生命力。随着海城移民的加入,海城外贸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术也迎来了新的碰撞和融合。每到过节,众多的商人无法回到故乡,就在海城当地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自娱自乐。比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当地民间以娘娘庙为中心进行的一次庙会,当地地方志成为“香火会”;农历五月十三,当地的商人与外地商贾则会举行大型的“同乐会”,排解思乡之情,顺便祈祷生意兴隆,风调雨顺;每年过年由于大雪封门,道路泥泞,当地人庆祝新年之余,举行大型的舞蹈表演,以祈祷物阜民丰,来年大丰收。
根据海城高跷民间传人的讲解和史料的记载,早期的海城高跷艺术形式单一,表演过程简单,内容剧情较少。随着二人转、喇叭戏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海城高跷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内容剧情也进一步丰富,人物角色开始完善,人物形象逐步被刻画的丰满,人物在较为完整的表演过程中,艺人将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表演展现出来,既规范,又活泼,既有理可寻,又丰满多姿。当然,随着海城高跷艺术形式的完善和发展,从事该行业的艺人和半艺人也多了起来。
二、海城高跷的人物塑造艺术
海城高跷通过腰部动作、说笑逗乐、多彩的扮相为艺术表现形式。腰部动作讲究“扭”,面部表情则以“逗”来传情达意,艺术审美则以“浪”为特点,风格上的特色则是“叫鼓亮相”。人物表演以“扭中有浪,浪里显美,美中见俏”展现艺术风格,既温婉雅致又火辣粗犷,既内敛大方又魅力四射,既端庄大方又诙谐风趣,真可谓是异彩纷呈、千姿百态。
由于海城高跷源于民间,露天表演是海城高跷的一大特色。露天表演,说的直接点就是方便广大群众进行观看,当然也便于艺人的表演。海城高跷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并植根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海城高跷之所以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就是因为其深刻的人物塑造艺术,脸谱的多样化,装束的夸张化是其中的重要内涵。海城高跷的人物在塑造上往往对比强烈,性格多样,在表现上活跃火辣,装束大红大绿,与东北人的艺术审美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
海城高跷在人物塑造上注重人物性格通过脸谱表现。早期的海城高跷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是没有脸谱的,后来逐渐开始对脸部进行一定的装扮。演出的人物是从民间小戏中的“三小戏”转变演化过来的,由于“三小戲”的角色是在小段说唱中产生的,多为生活琐事,不利于大型表演。随着海城高跷的发展,
“三小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因此,由“三小戏”演变出来固定充当某种角色的人物来进行高跷表演,在后来的发展中,这几个人成为舞台的重要支柱,被人们称为“四梁四柱”,包括头跷、二跷、老渔翁、老榧、上装、下装等。
海城高跷人物的塑造离不开二人转、喇叭戏等艺术形式的发展。由于艺术发展的需要,二人转、喇叭戏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形式。不可忽视的是,喇叭戏人物的塑造对海城高跷的人物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海城高跷人物塑造直接借鉴喇叭戏的人物塑造,但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海城高跷人物塑造对喇叭戏人物的借鉴只剩下外在形式了。
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海城高跷,笔者认为海城高跷人物塑造的艺术价值在于“非物质”上,对于其人物的塑造是对东北黑土地孕育出来积极向上、勤劳勇敢、豪放粗犷精神的表征。当然,也在于对文化传承,艺术传承的表征。
(作者单位:辽宁省海城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