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渊 宿永昌 张玉玉 赵蓉雪
摘 要:佛塔是中国宗教建筑里面独特突出的一例。“塔”同佛教一样是舶来品。随着佛法的深入,佛塔建筑不断中国化,图案的装饰也开始不断融合与演化,本文就以神通寺内的四门塔和龙虎塔为例,从中西文化角度剖析,以塔的形制与塔身的图案两方面分析东西交流和共存,对于当代的建筑形态和装饰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佛教;神通寺;四门塔;莲花
1神通寺内佛塔概况
1.1四门塔
四门塔,是一座隋代佛教塔,位于济南神通寺遗址的东南面、青龙山南麓的平地上, 四门塔因东南西北各有一门而得名。四面的正中央分别有设券门,里面设有地袱、立颊。四方四面佛,佛面慈悲,淡然宁静。该塔由塔身、塔檐、塔顶以及塔刹四部分组合。佛塔高为15.04 米。塔身是由大块方整青石建造。塔檐是由青石块累叠而成的,分上下两部分,下面五层,往上走每层挑檐变大,塔檐呈弧线构造。上面部分是由23 层的方整青石板层层叠筑而成,往上收缩,轮廓线条优美,最后是四角攒尖方锥形塔顶。塔刹是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和宝珠组成,露盘是方形束腰的须弥座式。放在露盘的四角边上的是用青石雕筑而成的山华蕉叶。相轮从外形上看是五层圆形构造于露盘正中。最上面柱状形的是宝珠,宝珠安插在相轮上面。
1.2龙虎塔
龙虎塔则是位于神通寺遗址的西北面、在白虎山上东麓的一处台地上。此塔取名为龙虎塔,或许我们会因为塔身雕满龙虎而取名为龙虎塔,事实上是因为位于青龙山和白虎山间而得名。龙虎塔也是平面呈现方形的构造,高12.275米,由基座、塔身、塔檐、塔刹组成。基座为是三重须弥座式的。龙虎塔塔顶是砖砌而成,经过比较发现风格很像宋代的佛塔样式。塔基和塔身都是石制构件,装饰精美的雕刻。
2佛塔在中西文化交流下的碰撞和共生
2.1 塔形制的探索和变化
佛塔建筑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样式。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印度的佛塔在外形上看起来很像一个包坟,是一个半球形的覆钵。塔有三层含义:坟、庙、高显处。第一,塔是安葬佛陀火化后舍利子的坟丘(坟);第二,塔是安葬佛陀舍利并其弟子祭拜的场所;第三,塔是受人礼拜显佛高贵崇高的圣地。隋唐时代的佛塔大多是砖石塔,而平面也基本都是四边方形,四门塔和龙虎塔的平面都为四方形。在隋唐时代,当时统治者有一部分本身就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舍宅为寺,捐资造塔造佛,一些传统亭台楼阁的样式自然就和佛教建筑相似。四门塔是一座典型的隋代单层亭阁式石塔的范例,唐代的石塔多为多层密檐式的方形石塔,如大理崇圣塔,西安大雁塔,洛阳白马寺齐云塔等都是此类。塔身浮雕造型,取代了印度佛塔外立柱的方式。唐代的佛塔在处理表面上,也把中式木结构的梁柱,斗拱表现了出来。龙虎塔基为三层的奇数形式,而平面却为偶数,天在上用奇,地在下用偶,也是中国古人体现一种阴阳对立,对数哲学的思想。
2.2 塔身中式与西式图案并存
2.2.1神兽图案和西域舞人
佛塔本身的装饰图案就是侧面反映其当时的政治经济水平。龙虎塔,塔身满是神兽天王浮雕。中式的斗拱宝花,和西式的神兽联珠混合于一体,龙虎塔中的造型,有三重须弥座式,里面雕刻有舞人、乐伎等形象、动物(有象、狮、马三种),转角有力士。底部为束腰须弥方座,上枋雕刻龙、象等神兽。纹样则含各种寓意和象征,中国古人认为龙是上天入地,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神兽,人们赋予龙最美的形象和祝愿。象本不是中国本土的动物形象,是外来的传播进入中国的,大象庞大,为百兽恐惧,也是神圣威严的象征。外来的象和中华的图腾龙在宗教圣神意味下被和谐地并置在一起。此外还有舞人乐伎的形象,舞伎不再是羽衣缭绕, 神态安祥的天神, 而是身着普通汉族服装, 姿态朴实的“现实” 中的人物。他们欢天喜地,“轻盈绿腰舞”,“宛若游龙拳”尽显佛国庄严圣境。也有西域形象的舞人,他们头戴尖顶帽, 身穿窄袖“ 胡衫”,脚踏柔软的锦靴, 在地毯上表演。这些舞人不管是中原地区的还是来自西域国家的形象,都说明了中西强大文化交流的印证。
2.2.2斗拱造型和莲花图案
我们看到龙虎塔塔身,用仿木结构的斗拱青石砖修筑而成。塔檐雕有斗拱、垂脊、斜脊、博脊等组成的三层式塔檐。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构件。塔身浮雕表现有中国建筑形象,多层挑出的斗拱,中国式的门窗,明显的梁柱结构。也有来自西方传入东土的装饰,比如佛像下的须弥莲花座台,西方的卷草纹样,科林斯式的柱头和希腊的雉尾极其相似的莲花瓣装饰,印度的大象,狮子等动物形象,以及西域传过来的联珠璎珞。塔身雕刻双圆覆莲以及牡丹、葵花、菊花等宝花。莲花是佛教题材中最为常见的图案,是佛教的标志,莲花原产于印度, 石榴花原产于中亚,牡丹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区。在唐代, 莲花、石榴花、葡萄、牡丹被集成為佛教建筑装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图案纹样——卷草图案。 所有的植物纹样也被和谐地调和在了一起。唐代的开放大度,在多种植物纹样的并存在中完美的得以体现。隋唐动物纹和植物纹并存,说明人们的审美发生着改变,思想在不断得到解放。
3佛塔建筑的影响
3.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塔原只是为贡奉佛陀火化后的舍利,以表达对佛陀的崇敬而为之建造的纪念性建筑,佛塔的建造即使是高僧大师圆寂后也可以造塔埋葬纪念,立碑建塔。古代帝王逝后基本都是入葬地下,而此时宗教的高僧却可以享受不一样的“待遇”。中国古人不仅把佛塔看做是属于神界的意义,也包含把塔带入了冥界的意味。建塔不仅膜拜神灵,还纪念有功德的人,传播人类最美好的意愿。在佛塔建筑的周围,往往是一片空地,人们可以在塔底做小买卖小生意,促进了社会的经济,满足人们生活发展和交流沟通,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人们可以登塔远望,观赏到整个城市的面貌,塔的功能开始赋予观景的性质,因为观景视线的最佳,也建起可以登临的塔。来自远方的游子、诗人、画家都可歌功颂德。在战争年代,还是可以用于观察敌情,护卫国家城池。在海岸边建起的塔,还是指引远方航行的船只。塔,可以观景,可以欣赏,可以膜拜,可以避雨,是人民的祈福祝愿的地方,是人们最美好寄寓的缩影。佛塔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形态,对百姓的起居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影响。
3.2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佛塔以其独特的形式,总是给人以美的影像。佛塔的存在,影响和改变了城市的天际线,一些佛塔常常是处在名山大川,重要的交通要道,或是商业发达的地区,有寺庙的地方常常是带有佛塔。佛塔建筑影响了城市面貌和形象,柔和了华丽的宫殿建筑群和朴素的粉墙黛瓦的民居。在城市中,塔可以是城市的标志物;可以是城市最佳观景台。佛塔建筑,在民族、地理、时代、地域、习俗等人文历史的因素下不断赋予新的意义,淡化了宗教的戒律,不断向审美性建筑发展。
4佛塔演变对当代建筑的借鉴
佛塔从古印度半球形的原始形态到东方式的方形平面石塔,从多层密檐式的中西结合式佛塔到多层楼阁的汉化寺塔,从本是供佛陀舍利而建的神圣佛塔到高僧大师圆寂的世俗墓塔,塔的形态和功能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这不仅仅是追求象征涵义的宗教建筑,也是融于平常百姓的世俗建筑。
古人说“研今比习古,无古不成今”。对于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依旧可以将塔美的形式和中国优秀的装饰图案予以继承和学习。时空不断缩短,中西交流更加密切和开放。佛塔的形式和结构对于现在的高层建筑依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上海的金茂大厦就是一个完美借鉴塔形式的案例,我们不一定抱着外来统统好而排除本民族建筑优秀的形式,金茂大厦就是对塔的一种基因的延续和发展。对装饰的纹样和部件,我们同样可以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世博会的中国馆建筑,就是对中国特有的构件斗拱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纹样在现代豪华室内大厅随处可见。面对新的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应忘记自己的传统,尤其在如此高程度的国际化的背景,从宗教建筑,传统纹样中找回民族的审美共识。中西交流文化,人类文明的伟大不在于变得统一单调,而是多元丰富。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 马成天.神通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 梁思成.中国佛教建筑[J].清华大学学报,1961.
[4] 荆三林,神通寺史迹初步调查记略[J],1956.
[5] 郑岩,刘善沂.山东佛教史迹——神通寺、龙虎搭与小龙虎搭[M].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