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守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比重越来越大。大学生毕业面临着就业的选择,不外乎几种出路:出国深造、读研和就业,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选择创。创业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选择,因为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本文结合目前我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大学生就业導向,针对校园经济中的创新创业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现状;解决策略
由于国家的教育改革,每年高校的录取率越来越低,各个高校是为了响应国家提高整个国人的综合素质。同时毕业生越来越多,因此发展成校园经济的主体。周边的餐饮业、娱乐业、服务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发展,极大的冲击了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许多新鲜的灵感,鼓舞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与此同时在创业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问题。
一、校园经济发展现状
大学生是校园经济的主体,为校园带来许多生命力和活力,同时也影响着校园的周边地区,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上面我提到的互联网的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生活,有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始创业,打造出一个新的就业体,这种就业机构就业形势是国家召开十九大以来一直提倡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给予大学毕业生经济扶持力度,做到改革创新,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正是我们国人渴望看到的,同时也是为了响应十九大的号召,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新型的社会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公平的矛盾。接下来,从互联网的角度分析互联网经济对互联网创业的毕业生的影响。
(1)做到线上经济与线下经济的完美结合。谈到线上经济,比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外卖行业,在大学校园里各个高校的食堂都打人到外卖的行业队伍中来,因为有需求才会有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毕业生利用网络起家,开始做起了网站,比如刚刚兴起的云梦生活网站,这个云梦生活打造的就是线上经济与线下的完美结合,据目前我所了解到的现在有很多商家人驻,实行商家联盟,打造类似美团等的外卖网站。
(2)市场经济需求大,商品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大学生数量较多,因此他们的消费需求也是比较大,但是他们缺少独立经济的能力,消费能力跟不上他们自身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消费过程中往往看重价格,此时也造成商品质量普遍较低。因此建议大学生在消费的同时不要刻意追求外表华而不实的物质,应更多的注重用途,我们在消费的同时也要注重商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商机的存在,我们如何去利用商机也是非常重要的。
(3)校园经济受时间限制。大学生平时的生活就是白天上课,周末是比较活跃的时间,还有寒假与暑假,这段时间也是比较充裕的。大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赚钱,可以做微商,还可以在自己生活的环境区域卖零食,把这些学生常吃的零食在线上出售,让学生充分的选择,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同时也为自己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校园经济中大学生创业的弊端
(1)创新创业含量低。目前大学校园的创业主要集中吃喝,同时行业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大学生没有迈向社会,社会经验不足,还不能大把时间投入,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都加大的限制了创新创业的自由。只有少数的群体通过互联网以团队的形势取得成功。
(2)缺少资金支持,氛围不浓厚。虽然我国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也给予资金支持,但是资金额度还是有限的,而且家长很少支持,希望学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时候大学生处于比较尴尬的地步,再加上在创业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导致大学生很难坚持下去。
三、解决对策
大学生创业经常缺少经验,对自己的自身形势判断不足,也难以适应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针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不足,提出几点建设意见。
(1)学校应该加强支持与引导。各个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加强支持和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企业入驻学校加强创业讲座与宣传,增加学生的视野,间接地吸收经验,弥补他们经验的匮乏,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我想这对于学校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而不是一味的为了学知识而学习,实践动手能力更加重要。
(2)大学生创业需要提高技术含量。由于国家提倡科技创新,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自身的软实力。现在国家鼓励互联网创业,互联网在中国会取得非常好的进展,这就是一个新的浪潮。我们更要有所准备,如何去抓住更为重要。
(3)政府落实创业相关措施。政府积极支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把企业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校园生活中,让毕业生更早的适应社会,快速的进入角色。对于创新型的企业给予补救措施,同时帮助大学生解决资金短缺,让大学生创业能够真正做到后顾无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自己的国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大学校园视域经济中,带来了许多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带来许多新奇的想法。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既有自身的优势又有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学会弥补不足,真正做到学到的知识为自己创业所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大学生的创新就业校园氛围。
作者简介
严宁宁,女,汉族,1982-,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范大学,2008级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2008年至今在山东协和学院担任教师。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