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璐
有人读书是为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有人读书是为父母之命、众人之言;有人读书是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我看来,读书是为了传承,守住传统文化的精髓,面向崭新的未来。以文化人,以德润心。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手不释卷。陶渊明“临清流而赋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陆谷孙一生坚持“读好书,做一点一滴的读书人”,终编成细贴精致、罕可伦偶的《英汉大词典》;钱钟书为书而“痴”,不觉寒窗寂寞,终致学贯中西。通过读书,他们达到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通过读书,他们传承了中华灿烂的文明。他们用书本为国人点亮了灯塔,守住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以书为乐。放眼世界,各国文化绚丽多彩。学贯中西的傅雷先生倡导接受并包容西方文化,他以《贝多芬传》谈古典作家的浪漫气息;他以《约翰·克利斯朵夫》拓宽我们的视野;他以《少年维特之烦恼》论歌德的大智大勇,以阿那托·法朗士的名著《塔伊丝》谈如何才能更自然地生活。以书会友,放眼看世界,才能更好地完善我們的文化,不固步自封;以书为乐,携手全世界,才能迈向崭新的未来。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我们渐渐在信息海洋中迷失了。刷微信,看知乎,便以为汲取了养分;看看报,翻翻杂志,便以为洞悉了天下。殊不知,碎片化的阅读犹如快餐,填饱肚子,却无营养,轻浅化的阅读只能打发时间,耗尽光阴。
读书好比淘金。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如何读书,读多少书,而是如何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分辨信息的价值,做到更有效地阅读。有人总结说:“我们都是经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只有区分开,才能进行深度阅读;只有利用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深入地思考,才能汲取作者的思想精髓,感悟人生。
肖复兴在《暮年放翁和晚年雷诺阿》中说:“书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功名之事,而是一种惯性的生活和心情轨迹。”或许只有用心思考,用心感悟,将阅读变为一种习惯时,我们才能真正守住浩瀚的文化,方能真正“以文化人,以德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