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水莲 高永清 胡坤 杨洋
摘要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医药类院校的特点,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资源配置等方面对医药类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2-0250-0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pecialty,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ie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pecialty in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ies which included experimental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were expounded.
Key wordsFood quality and safety;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ies;Experiment teaching;Teaching model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国家教育部2001年批准开设的专业[1],截至2016年,开设該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225所,主要包括农业、轻工业、师范、理工、科技、综合性大学和医学类等高校,其中医药类高校近年来所占比例有所增加,现已有26所医药类高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广东药科大学于2005年开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招生[2],作为开办该专业较早的医药类高校之一,其至今仍沿用早期工科院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从实验教学入手,培养出具有医药院校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是其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且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课题组对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坚持以培养具有医药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善实验教学设施,重组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1实验内容陈旧,侧重点存在偏差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许多课程可供选择的实验教材较少,而且实验内容大同小异。实验内容的设置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差不大,主要侧重于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
1.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偏低
传统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偏低,缺乏将同一学科或二级学科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实验培训,缺乏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主线。因此,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不重视实验,达不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标。
1.3长期沿用“照单抓药”式实验教学模式与方法
每个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流程大致类似:由学生先预习,实验前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及操作要点等,教师演示后由学生操作完成实验过程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式地完成实验步骤,基本不需要独立思考,即“照单抓药”式[3]。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报告模式化,毫无个人见解,千篇一律,完全起不到实验报告应有的作用。
1.4教学基础设施薄弱,实验教学质量下降
近几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数量急剧上升,但实验教学场地和师资力量未能成比例增加。虽然学校在实验设备资金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一些贵重仪器,如荧光定量PCR仪、荧光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酶标仪等仍严重缺乏,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部分实验仪器设备负荷严重,无法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2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2.1结合医药院校特点开设实验课
2.1.1
开设的实验课应侧重与人类健康、医学、药学关系更密切的内容。在使学生掌握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医学和药学相关实验,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食品毒理学实验、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实验等,充分利用医学和药学相关专业现有实验设备和教师资源,这也符合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1.2精炼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内容。精炼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生物技术实验等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内容,在实验项目设置上充分考虑医药院校的学科优势和社会需求,从食品营养素分析、食品安全检测和转基因食品分析入手设置实验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更全面的内容。
2.2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2.1
在现有的总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数。摒弃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项目设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要求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专业课程数占80%以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个数占课程总实验个数的25%以上。
2.2.2
采用“小综合”与“大综合”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小综合”主要指某一实验项目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或使用不同实验材料来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实验前教师先将实验目的、原理、采用的各种方法、材料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验后引导学生就各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该项实验内容[4]。以粮油食品加工学中“蛋糕的制作”为例,鸡蛋的搅打可以采用直接全蛋搅打或蛋清与蛋黄分别搅打两种不同方法;再以果蔬贮藏与加工学中“呼吸强度的测定”为例[5],给学生提供黄瓜、番茄、菠菜等作为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并分组进行实验。
“大综合”是指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为原则,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加工、食品营养学等相近学科知识综合在一起,在大三下学期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模块式综合性实验课程。该课程的重要特征是体现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且表现为至少两个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力求融知识性、自主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为一体,凸显个性化培养模式。如确立燕麦营养面包的研制、米酒的制作与保藏、美拉德反应型香料的制备等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完成其中一个实验项目。教师仅制订实验目的,并不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实验时间,独立开展并完成实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对后续的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3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创新与实用
实验内容的选定既要通过传统经典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又要兼顾现代医药学实验的先进技术手段,保证实验内容的新颖性与实用性。如维生素、葡萄糖等的测定采用最基本的化学方法;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发色剂、甜味剂等)检测可以采用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细菌的鉴定采〖CM(25〗用传统生化鉴定与PCR快速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生物毒
素的检测方面,应用液质联用、免疫芯片等先进技术。
2.4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学院间的资源互补,充分利用医学、药学相关专业教学的实验设备;利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较完善的食品工艺、工程实验室;利用学院中心实验室和研究室先进的科研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荧光定量PCR仪、多功能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开展实验教学。精选购置的新设备,以教学、科研、实用相结合为原则,优先选择技术先进、利用率高、实用性强、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相关性强的仪器设备,从而保证在现时条件下,学生可以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避免与当今社会脱节。此外,充分利用医药院校已有的医学、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生物工程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优化配置,解决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实现资源共享。
3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實践教学环节[6]。通过对医药类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形成特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体系完整、与时俱进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新时期实用、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各个领域对大批拥有医药学基础、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身艳,王海波,潘苏华.医药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8):6092-6093.
[2] 高永清,吴小勇,胡坤,等.医药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2):1106-1107.
[3] 何英,龚慧芳.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13,28(3):24-27.
[4] 田荣荣,田婧,佟世生,等.以职业素养为导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1):45-48.
[5] 毕水莲,胡坤,钟南京.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果蔬贮藏与加工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16):52-53.
[6] 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