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创业课程是提高高校创业率的一门课程,如何预防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巨大压力带来的负面心理,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高校创业课程的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将高校创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高校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创业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中国的各大高校层出不穷,高校的就业率也有下降的趋势,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了考研、出国、创业等诸多的方式。其中以创业最为艰难,在创业的过程当中需要考察高校毕业生的社交能力、語言组织能力、独特的行业洞察能力等等。为了适应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所以高校创业课程也就因此产生。如何能够应用高校创业课程所学应用到实际的创业中,是高校创业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高校的创业课程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用于减轻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心理压力,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正面的心理影响,在创业成功的同时使高校毕业生和创业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高校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信息的实时性较差。对于高校的创业课程而言,信息的实时性较差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由于高校的创业课程通常是由高校的教师所担任,所以信息的实时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传递和转达。高校教师通常是通过网络、报纸、订阅刊等等诸多方式来获得实时的信息。而通常这些信息已经是创业成功之后创业者的创业经验,这使得在创业课程当中这些信息的实用性大大下降。更多的创业课程需要给高校毕业生带来的是未来发展前景较大的一些行业的实时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获取高校教师很难做到。由于专业的限制高校教师不会精通各行各业而创业所面对的范围就是各行各业都有,也给高校创业课程带来了困难。
(2)缺少与创业者的深入交流。缺少与创业者的深入交流,是高校创业课程最严重的问题。对于高校创业课程而言无疑是为了毕业生的创业,提供创业过程当中遇到问题预判、解决办法、创业所选择行业的帮助、创业流程指导等等。现在的高校创业课程通常是由高校的教师担任,而作为高校的教师无论是讲师还是副教授、教授,他们都缺少创业的经验甚至没有创业的经验。让这样的人给即将要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课程讲解,其实实用性会大大下降。为了填补这部分不足,大部分的高校创业课程会采用经典案例分析等手段让高校的毕业生了解创业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经典案例分析这种方式首先,是已经成功的创业案例,对于即将投入社会进行创业的毕业生而言,并不一定是一个良性的影响,因为可能该行业已经达到了饱和。经典案例分析这种方式其次,只能是个别人的个别经验,人与人不同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并案例不一定是当下发生的,所以对于即将进入社会创业的毕业生而言意义不大。所以高校毕业生缺少与创业者的深入交流。这需要我们请到各行各业的、成功或不成功的创业者与高校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使毕业生能够从不同行业的创业者、成功和非成功的创业者身上,获得更多的关于创业过程当中所遇到问题及解决办法。对于成功者吸收成功的经验,对于不成功者总结不成功的原因,为以后自己进入社会进行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3)积极心理学应用少。随着中国社会科技、经济不断的发展,中国的高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使得中国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压力。而对于高校的毕业生中选择创业的这部分学生而言,压力无疑是又增加了许多。会有很多创业失败或在创业的过程当中遇到巨大困难,而对人生产生了怀疑、甚至轻生等诸多的情况,所以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无论创业是否成功都要积极的面对人生,认识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是最为重要的。而同时也恰恰是因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会使得毕业生创业的时候面临困难和创业失败,有着积极良好的心态。能够使自己总结创业失败的原因或者面对困难时有坚强顽强的毅力,能够解决困难再次创业成功。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创业课程教学改革
应该充分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使学生在高校毕业创业的课程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应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在压力面前能够积极的面对,困难面前能够积极的解决,而不是对生活对生命抱有负面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心态、积极健康的心理,也为高校毕业创业者带来了创业成功的动力。同时在高校的创业课程中,应该加强社会实践的应用部分。只有真正的接触社会,深入到社会当中才能够体会社会所带给创业者的压力。只有在了解了这份压力下才能够确定是否要选择创业这条道路,如果选择那么就要面对这样的压力,能够承受这样的压力,才能够得到创业的成功。
总之,高校创业课程是高校提高就业率的一门课程,同时也能为中国的新兴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积极的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创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是至关重要也是大势所趋。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成功几率并且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影响,使创业者在创业成功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所有高校创业课程教学工作者所要完成的心愿。
作者简介
薄同娇,女,汉族,1985-,山东郯城人,山东协和学院人文教育学院教师,副教授。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