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三农”问题,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广大农村的急切呼唤。明确了农业高职院校的优势是对口的培育资源、适用的培育形式、丰富的培育经验,强调应当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天职,理念跟着培育走,专业朝着培育靠,内容围绕培育转,模式顺着培育创,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快车道上大有作为,为服务“三农”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高职院校;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6-0252-03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Haifang
(Hunan Biolog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Polytechnic, Changsha, Hunan 410127)
AbstractIn view of the “three rural” issues,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urgent call of the vast rural areas. Th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he cultivation resources, the suitable cultivation forms and the rich cultivation experience. Th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peasants, and the philosophy should follow cultivation, the profession should oriented towards nurturing, the content revolves around nurturing, and patterns should follow nurturing. The purpose was to play a great role in cultivating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peasants, and to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serving the “three rural” issues.
Key wordsNew type of skilled farmer;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Development direction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基地研究成果;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团队(15TD03);湖南省农业委员会项目(15NYT04);湖南省財政厅项目(14CZT03);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课题(15JYGH03)。
作者简介张海芳(1975—),女,湖南永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7-03-15
“十三五”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时期。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敢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高职院校应当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快车道上大有作为,为服务“三农”做出新贡献。我国已经连续11年颁发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在中央文件列举的许多应对政策与措施中,包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项。农业界、教育界、学术界纷纷结合实际情况,寻找适合的切入点,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出谋划策[1-3]。笔者仅从农业高职院校的角度展开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1“三农”问题分析
1.1“三农”问题涵义
“三农”问题是指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问题。①“农业”问题主要是指粮食问题和农业的产业化问题。粮食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基本得以解决,但这个问题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政策变化时有浮动,值得随时关注。产业化问题是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经营,我国有10亿农民,农业经营问题解决不了,产业化问题就实现不了。②“农村”问题是指农村的户籍等问题。户籍问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通过户籍管理来限制农民自由流动,极大地束缚了农村发展的潜力。当然,农村问题还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治安问题等。③“农民”问题主要指农民的经济状况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时至今日,温饱虽已解决,但依然被从业环境的动荡、生活质量的改善、身体健康的维护、文化素质的提高等问题所困扰[2-4]。
1.2“三农”问题因由
1.2.1
道路坎坷不平。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这种与生俱来的地位应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长期落后的农耕工序、近代中国的战火弥漫、解放后恢复与发展中的迂回曲折,我国农业一直在坎坷不平的前行道路上艰难跋涉,以致于落到最多民众、最大面积、最应发展却最拖后腿的尴尬地步。
1.2.2
经济结构不当。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三农”问题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落后的农业与较为先进的工业并存的经济结构,这种畸形的经济结构突出表现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发展失衡,各行业与各产业之间配合失当,尤其是农业与工业的比例失调,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处在二元经济结构之中,一方面,在计划经济的驱使之下,工业超负荷运转,而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则呈现出病态滞后,好不容易用到农业上的“钢”,也没用在“刀口”上,比如一些耗时费力的短效工程,一些“头痛医脚”的护农行为等助农不足,误农有余。农业生产因缺乏市场指导不能做到最优化布局,生产环节因没有技术指导还处在“听天由命”的原始状态,农产品则表现出产、供、销脱节的尴尬境地。这样的情况表面上看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实际上农业环节的滞后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5]。
1.2.3
基础条件不好。我国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民的投资能力与积极性又十分有限,造成很多急需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兴建,许多损坏的基础设施无力修复。这种局面,一方面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农业基础设施在存量和增量上均与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不足,设备陈旧、老化,甚至高消耗、低產出,运行效率极低。再加上城乡差别的痼疾,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不仅在经济基础、生活水平方面大相径庭,而且各方面的条件都有差距,尤其是教育资源、就业机会等,这使得原有的差距愈来愈大。
1.2.4
支持力度不够。国家与政府一直十分关注“三农”问题,除了每年的一号文件,近年更是亮出了“农业修水利、10年4万亿”的大手笔,各行各业对农业的援手也是有目共睹。农业发展初见成效,但由于各方面问题由来已久,诸如农业制度的改革、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撑、生产资金的借贷、科学知识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推广、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支持的力度还远远不足。
1.2.5
农民素质不高。根据统计,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的只有1%;高中或者中专文化占15.3%;大部分集中在初中文化层次,占53.4%;28.4%属于小学文化范畴;甚至还有1.9%的文盲。从科技素质上看,农民的技术技能低,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农民自主学习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对引进的技术缺乏主动吸纳意识。
2“三农”问题探析
2.1问题因人而生
“三农”中农业的粮食问题和经营问题都直接与农民有关:粮食得农民去生产,经营得农民去操持;“三农”中农村的户籍问题就是指农民的户籍,其他精神文明、农村治安等都离不开农民。
2.2难题需人去解
无论农业问题还是农村问题,到头来还是得农民来解决。如果说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三农”,那么“三农”的瓶颈则在农民。这个道理其实是再浅显不过的:农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种植、养殖水平也就高了,产量也就增加了;农民经济头脑发达,规模、机械、产业链问题也就统统迎刃而解;农民整体素质提升,文明、健康、治安问题必将得到改善。
3农业高职院校的天职
3.1广大农村迫切需要职业教育
3.1.1
农村劳动力资源枯萎,急需科技知识的滋润。随着产业格局的变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耕作劳动力大量离开农村,留下的多为“386199部队”,直接参与务农的劳动力多为“三偏”人员:一是年龄偏老,缺乏活力;二是体能偏弱,缺乏动力,留村务农者多为妇女(38)与老人(99);三是文化偏低,缺乏智力。留村务农的妇女、老人绝大多数不到初中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枯萎,急需科技知识的滋润与支撑:靠科技知识留住人,靠科技知识让留下的人充分发挥作用。
3.1.2
现代农业的发展急需科技知识的传播。现代农业尽管还未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但也早已远离了原始操作,最一般的生产环节也渗透了科技知识,单凭“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干难以搏得大地丰厚的回馈。
3.1.3
农业职业教育缺失,急需科技知识的补充。農业的萎缩、农事的凋零与农村的退化直接导致农业职业教育的缺失。一方面,农职教育严重滑坡,农职院校数量锐减,涉农专业纷纷改行,农校学生大幅减少,农职师资严重流失,甚至连农职院校校名中的“农”字都被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农村耕龄人员得不到农业职业教育,相关科技知识严重匮乏,农村青年的文化素质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对不上号,离现代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敢创新的基本技能相距更远[6]。
3.2农业高职院校的天然优势
3.2.1
对口的培育资源。农业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一般都是涉农的,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种植、养殖、园艺、园林、畜牧、水产、环保、营销、管理、医护等知识,大抵都能在农业高职院校找到对口的专业。其次是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料、教学场地、实验园地等。
3.2.2
适用的培育形式。由于培育资源对口,农业高职院校原有的培育形式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时完全可以借鉴与导引。更为可喜的是,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学形式也有很大的变化,已经尝试了许多开门办学、联合办班、灵活培训等形式,这些形式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时应用价值很大。
3.2.3
丰富的培育经验。各类人才的成长都有其不同的培育过程。农业人才的培育也不例外。农业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以培育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积累了丰富的培育经验,这些经验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时的优势是其他院校或部门所不能比拟的[7]。
4农业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策略
4.1理念跟着培育走
4.1.1
理直气壮培育。农业高职院校首先要更新理念、准确定位。要清醒地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发展势头显著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有了一定的外部条件。随着农业内涵拓展、农村产业规模扩大、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快,产生了大批农业产业工人和大批技术服务人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农民。他们有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力量,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雏形,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国家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世界各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做法。发达国家尽管由于国情不同,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也不尽同,但有一点毫无例外,那就是都将培育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比如,美国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必须再接受不少于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荷兰将农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开展预备农业职业教育。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培育出一支职业农民队伍。他们虽然数量不多,占人口总数比例低,但已经担负所属国家农业生产的重任。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4.1.2
突出特点培育。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农业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除了瞄准定位培育,还要突出特点培育。要不断深化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优势,实行优秀师资、适用教材、教学设备、下乡时间、学习场所、实习基地6项优先,切实保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农业职业院校要对新型农民职业培养进行准确定位,不能采用“重文凭、轻技能”的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应当确立以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方向。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需要的农业职业教育新模式,既要考虑“升学有望”,更要考虑“致富有路”,在保证一部分学生读高中、上大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能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者。
4.1.3
双赢借助培育。充分利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机遇,加快农业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将单一学历教育转化为多元技术教育,将阶段性教育转化为终身发展教育,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互补双赢。
4.2专业朝着培育靠
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股“东风”,打破以学科研究型为主的“学院式”框架,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根据地域农业生产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要,对已有专业进行认真评估与甄别,以农业产业需求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为导向,大刀阔斧,重新洗牌。坚持完善以培育为主题的专业体系,优化以培育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强化学生作为准新型职业农民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4.3内容围绕培育转
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敢创新,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力量,农业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容应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4.3.1
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是培养培育的根本目的,这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把沉重的农村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培训内容上,一定要着眼于素质的提升,通过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文化教育,民主法制、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等素质教育,和谐家庭、和谐村组与文明居民等文明教育,帮助他们摒弃读书为离农的观念,树立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掌握科技知识,使他们能够从事技术创造,经营和开拓市场,争取市场的主动权。
4.3.2
人才。客观地说,传统农民更多地倾向于一种社会地位,而现代职业农民更多的是一种智力载体,是需要掌握先进农业科技、接受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的思维方式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育工作要突出区域农业人才培养的主题,不能脱离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所以,在培训内容上要考虑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与技术的结合,要针对农业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4.3.3
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吸引一批能够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关键点。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三次产业集成的特点来看,种养业是基础、转化在加工、增值在流通,三次产业的元素相辅相成。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内容不局限于技术层面,应该培养懂经营、会管理、能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4.4模式顺着培育创
农业高职院校要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轴心,创新与改革教育教学培训模式,在培养模式上体现“產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岗位技能培养;教学内容上贴近农业生产,使农业科技成果能够转化到生产实际当中去;在教学组织上突出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结合农事农时安排教学,方便农民边学习边生产;在教学管理上采用学分制、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分互认与转化制,推进教育与培训、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
4.4.1
长线与短线结合。一是坚持按需施培。根据培育内容,确定培育时间。培育的专业内容“有话”则作长线安排,“无话”则采用短线。长短灵活,分别对待。二是坚持送教下乡,将培育与农时季节、生产环节、技术关节紧密衔接。三是坚持张弛有度,平时短训,冬春长训,对不同领域、不同需求的农民开展不同时段的分类培训,切实提高培育效果。
4.4.2
基础与高端结合。既组织实施基础培训,又坚持开展高端培训,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进度,及时开办“提高班”、“精英班”,从基础中提升高端,以高端带动基础。
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
4.4.3
校内与校外结合。这种结合主要有3个指向:一是指培育场地,既有校内授受、教室板书,又有“送教下乡”、田间课堂;二是指培育形式,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半农半读,应有尽有;三是指培育主体,校企联手,订单合作,资源共享,多方参与[8-9]。
参考文献
[1] 张鹏,郭建鑫.从新型农民的内涵浅谈农民培训的有效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15-1616.
[2] 陈国胜,黄武刚,林利迈,等.新形势下新型农民培育途径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280-284.
[3] 杨立新,冯尚春.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农民的理性透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79-82.
[4] 黄建强,郭宗萱.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7):174-179.
[5] 张磊.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2(4):30-33.
[6] 郑海燕,喻宗希,罗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湖南模式”[N].农民日报,2013-05-15(008).
[7] 郭智奇,魏亚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訓路径与对策研究[C]//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13.
[8] 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9]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A/OL].(2012-02-13)[2017-03-05].http://www.gov.cn/zwgk/201202/13/content_2062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