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阳
对富豪排名,其实过去早已有之。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在《纵横一千年》的专辑中,统计出19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中国有6人入选,其中就包括被称为19世纪世界首富的清商——伍秉鉴。
伍秉鉴,又名伍敦元,商名伍浩官,祖籍福建,清代广州十三行怡和行行主。得益于广州“一口通商”的优势,伍秉鉴充分发挥个人的经商头脑,在先祖留下的基业上缔造出一个“商业神话”。1834年,据伍家自己统计,他们积累的财富已高达2600万银元,折合2000万两银子,相当于大清朝半年的财政收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伍家丝毫不为过。在同一时期的美国,最富有的商人也不过总资产700万元,在西方人眼里,伍秉鉴就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发迹基础
伍氏家族经商传统源远流长,最早在福建做茶叶生意。康熙初年,伍秉鉴的先祖到广东经商,但生意一直没有太大起色,到了第五代伍国莹,也就是伍秉鉴的父亲,家族在外界才有了记录。1783年,伍国莹参与经营元顺行,后经业务发展,伍家正式创办了怡和行。1801年,怡和行由伍秉鉴接手,逐渐发展成为“广州十三行”中最著名的商行之一。
“广州十三行”诞生于17世纪后期。当时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增多,于是广州地方政府于1686年招募了13家“身家殷实”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后来“十三行”成为一个统称,并非只有十三家行商,多时达几十家,少时只有四家。1757年,清政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这使得“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由于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广州十三行逐渐发展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
在不断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广州十三行涌现出一批富商巨豪,如潘振承、潘有度、伍秉鉴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1822年,广东十三行大街起火,将商人存放的银钱全部融化,银水流淌了几里路那么远。
精明诚信
伍秉鉴接手怡和行之前,他的父亲和哥哥已经给他打下良好的基础。伍秉鉴在经商之道上不仅有过人的精明,更有可贵的诚信意识,在他苦心经营下,短短十几年,怡和行就成为首席行商,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名望。
怡和行做中西贸易,其中茶叶是行商最重要的生意。当时茶叶主要产自武夷山,从武夷山的山区茶园将茶叶运送到广州茶行,再运到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再转手卖给外国人,期间要经过多道手续,运输上也要途径多条山路、水路,再三辗转。在复杂的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影响茶叶的质量,而欧美商人对茶叶的要求又极为严格,但是伍家的茶叶却凭借严密的管理体系,保证了茶叶的品质,被外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只要茶叶打上“怡和行”的标志,就能以较高的价钱顺利卖出。
除了精于管理外,伍秉鉴还有长远的投资眼光。他立足广州,跟外国人做贸易,同时又把产业放大到国外。除了用银子在国内购买大量田宅、茶园外,还把银钱化作资本,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他还积极笼络其他行商,利用其雄厚资金协助英商公司向濒于破产的大多数行商进行放债,使大多数资金薄弱的行商都愿意听从伍家的安排。因而,怡和行逐渐成为受人敬仰的大型跨国财团。
虽然坐拥庞大财富,但伍秉鉴懂得将财富转化为诚信,从而获得更多的回报。伍秉鉴的慷慨仁义在同行中有目共睹,他热心公益,投资创办眼科医院,看病不收取医疗费用,还设立种痘局、育婴堂等慈善场所;他急公好义,得知老商人刘德章因得罪了英国公司而被列入黑名单时,他亲自出面协调,恢复了刘德章的商业份额。
除了在国内商人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外,伍秉鉴在洋商中也享有盛誉,其中流传最广、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美国首富阿斯特的故事。阿斯特年轻时到中国做茶叶生意,赊了伍秉鉴价值72000多银元的茶叶,但他的货船在太平洋沉没,血本无归。为了让阿斯特顺利回国,伍秉鉴当着阿斯特的面将借据撕得粉碎。伍秉鉴的慷慨义举让这个美国商人大为震惊,感激涕零之余,他双膝跪下向伍秉鉴磕头,用这样的大礼来表示对他的尊重。这一行为也让伍秉鉴在美国享誉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名人”效应下,越来越多的外商主动与伍秉鉴做生意,伍秉鉴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而阿斯特回到美国后,以伍秉鉴为榜样诚信经商,最终成为当时的美国首富。
全球意识
所有成功的商人都是精明诚信的,但伍秉鉴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的全球视野和开放意识,由于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商人中最有开放意识的就是十三行商人。
当时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口岸对外贸易中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伍秉鉴与东印度公司有密切的联系,甚至一度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负责人在每年结束广州的交易、前往澳门暂住时,总是将大量的存款和金银交给伍秉鉴保管。由此可见洋商對伍秉鉴的信任程度。
最能体现伍氏家族开放意识的是他们和美国的关系,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之初还很弱小,希望通过对华贸易摆脱困境。美国商人乘着“中国皇后号”商船来到广州后,很快显示出后来居上的趋势,因此伍秉鉴很重视与美国人做生意。他曾与美国人福布斯合作投资兴建了美国重要铁路干线,获益颇丰,并长期投资福布斯在中国成立的旗昌洋行,在旗昌洋行破产前,伍家先后投资100万美元,每年的利息所得超过4万美元。
走向没落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这一重大历史转折使伍氏家族走向衰落。鸦片战争期间,中英贸易关系急剧恶化,行商们夹在官府和外国人中间,力不从心。战败求和,伍秉鉴被官府派为求和使臣,中英签署《广州合约》时,他不仅摊派了110万两银元的赔款,还背上卖国贼的骂名;到《南京条约》签订时,怡和行又被强行摊派了100万两银元赔款。《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从一口通商变为五口通商,允许自由贸易,中西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怡和行的垄断地位就此被打破。1843年,伍秉鉴在郁闷彷徨中溘然长逝,终年74岁。
清政府“一口通商”的政策使“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们成为暴富群体,也成就了伍秉鉴的首富地位,一旦这种通商环境不复存在,伍秉鉴们发财致富的门路也被切断。但是,作为商人,伍秉鉴诚信经营、精细管理的商业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