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峰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的讲话。这次讲话后经整理修改,以文章的形式于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今年正值《正处》发表60周年,重读并学习这部重要文献,不仅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而且对于正确处理当前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同样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尤其是文献中提出的若干方针对解决当前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01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背景与依据
毛泽东同志发表《正处》的讲话,有着复杂的形势背景,其提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1956年初,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国内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悄然变化。正如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的,“目前我们国家的形势已起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重大转变,如何发展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为解决这一课题,毛泽东同志着手致力于区别于苏联的探索。1956年1月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方针,即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里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但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这就需要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同年4月25日,毛澤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并明确列举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若干表现。1956年9月,党的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尽管仍然存在阶级斗争,但阶级矛盾已然不是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开始凸显出来。怎样解决这些人民内部矛盾,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内容。
随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不仅使国际共运内部出现尖锐分歧,而且随后出现了世界性的反共风潮,如波、匈事件。在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中国出现了亟待解决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如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村社员闹退社。一些知识分子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言论。面对这些,有的党员干部不知所措,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问题,不仅未能有效解决矛盾,反而将矛盾激化。有鉴于此,1956年12月19日,党中央发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两类矛盾。随后,毛泽东同志于1957年2月27日对两类矛盾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这就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0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
在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上,毛泽东同志冲破了传统思维定势,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矛盾,这些矛盾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在《正处》中,毛泽东同志开篇点题,重点讨论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对这些问题既有理论上的系统解析,又提出了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涵盖人民内部容易出现的种种矛盾。
在理论分析上,毛泽东同志重点阐释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質的矛盾。他指出: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属于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属于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认识两类矛盾要分清楚哪些是敌人,哪些是人民。对于敌人要用专政的方法,而对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当然,两类矛盾并非固定不变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处理得当,对抗性的矛盾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原本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也可能发生对抗。
毛泽东同志还把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虽然比旧有的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它还不够完善,因此呈现出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也是如此。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有着根本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这种非对抗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断完善加以逐步解决。在解决这些矛盾以后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然后再去不断的解决,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正处》除了从总体上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概括为“团结—批评—团结”外,还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人群提出了不同的方针、政策和原则。例如,对于如何处理经济领域的矛盾,强调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于如何处理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重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如何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强调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知识分子问题,强调改造他们的世界观,加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领域,“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03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
《正处》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中国的实际,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其在实现理论创新的同时,为中国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为深化改革实践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正处》提出的“基本矛盾论”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本身的完善和调整来解决。这种完善与调整就是改革。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方面与环节。这一思想,不仅指出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说明进行改革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探寻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理论基础。
为依法治国的贯彻执行提供了思想指南。毛泽东同志指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符合矛盾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正处》主旨鲜明地体现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靠民主,但并没有忽视纪律的约束和法律的严惩。不过,这种严惩与对敌人的专政是有原则区别的。这说明把社会矛盾纳入法治轨道,在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同时,辅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可以铲除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转化的条件,进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当前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
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化提供了规律遵循。在《正处》中,毛泽东同志详细分析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出现偏向的原因,号召他们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时事政治,以便改造世界观。当然,这种改造并非一蹴而就。毛泽东同志将世界观的转变定位为“一个根本的转变”,要使其发生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在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上,毛泽东同志主张谨慎而行,采用民主的方法,不能形而上学、主观臆断,使用简单、粗暴、强制的方法。而且,鉴于世界观改造的特点,毛泽东同志还特别强调了实践对改造世界观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在实践中改造思想。这说明,重视意识形态,更要重视其工作方法;抓意识形态,更要长抓不懈;改造意识形态要加强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实践锻炼。这些思想揭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规律,无疑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意识形态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