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
同学们好,又到了国学讲堂的时间啦。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怎样的故事呢?别着急,先一起来读一读原文吧!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1.魏文侯,名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2.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
3.期:约定时间、约会。
4.雨:下雨,名词作动词用。
5.焉:何,哪里。
魏文侯与虞人约好了去打猎。到了约定的那天,魏文侯正与大臣们饮酒作乐,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离席去赴约,一旁的大臣们问:“今天喝酒正开心,天又下着雨,大王您要去哪儿?”文侯说:“我和虞人约好了去打猎,今天在这里喝酒即使再开心,怎能不去赴约呢?”于是魏文侯亲自前往,和虞人取消了这次打猎。
开口相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不过要做到言出必行,信守约定,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诚信的品质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只有严格履行自己立下的约定,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魏文侯身为一国之君,能够冒雨去见一个小小的虞人,信守自己的诺言,体现了他身为君主的诚信品德。正是在他的领导下,魏国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同学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做到轻易不许诺,作出约定前要三思而行;而一旦许下约定,就一定要按时完成,这才是一个诚信之人所应有的担当。
诚信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无论古今中外,均是如此。在现代社会,我们有着一套完善而严格的信用体系,让失信毁约的成本变得难以承受,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古人对于诚信的把握则相对更侧重于个体的道德修养。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两个小故事,看一看古人是如何践行诚信的吧。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应有尽有,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着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兑现自己当年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战场之上,一进一退都关乎成败,轻易调动部队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然而晋文公恪守自己当年的承诺,即使冒着战败的危险也绝不失信于自己的恩人,这就是后世传为美谈的“退避三舍”。
值得一提的是,城濮之战最终还是晋文公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退为进”的一个经典案例,晋文公也借此战一举称霸。
这既是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也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庄子》记载,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年轻人叫尾生,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恪守信用,四邻八乡都称赞他。尾生迁居到梁地后,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姑娘,二人一见钟情,私定了终身。但由于尾生家境贫寒,姑娘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无奈之下,尾生与姑娘约定在城外的木桥边汇合,私奔到老家曲阜去。
黄昏时分,尾生来到桥边,却不见姑娘的身影,于是他等候在那里。忽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大雨引发了山洪,滚滚江水呼啸着席卷而来,很快淹没了尾生的膝盖。这时,姑娘依然没有到来。茫茫大水中,尾生想起了和姑娘约定的誓言,于是他紧紧抱住桥柱,等待着心上人的赴約,直到江水将他吞没……
原来,姑娘私奔的念头被父母察觉了,她被关在家里,无法赴约。洪水退去以后,姑娘急忙赶往桥边,却只见到了紧紧抱着桥柱的尾生的尸体。姑娘悲痛欲绝,抱着尾生的尸体痛哭一场后,纵身跃下了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