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宁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这句话在文章的中间。句子的前半部分承接上文,对霍金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这一内容进行了概括。句子的后半部分引出下文,对霍金是“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进行了介绍。像这样位于文中,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句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
那么,从文章结构上来说,关键句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呢?我们今天就从句子在文章中的不同位置这个角度,来聊一聊句子的作用。
出现在文章开头的关键句,一般有这样几个作用:
1.开篇点题。
《大自然的文字》是这样开头的:
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在这段话中,直接提到“大自然的文字”,解释了“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天上的每一颗星,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像这样直接点明课文题目的句子,起到的作用就是“点题”。
2.总领全文(或“总起全文”)。
《小草和大树》是这样开头的:
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的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全文围绕这一段话,介绍了夏洛蒂·勃朗特逆境成才的人生经历。这两句话,就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3.渲染气氛,埋下伏笔。
《麋鹿》是这样开头的:
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
这一段景色描写,介绍了麋鹿美丽、神秘的家园。这段文字营造的环境,符合麋鹿的传奇经历,为下文的展开渲染了气氛,埋下了伏笔。
4.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天火之谜》是这样开头的: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
神秘的大自然令人心生敬畏,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样的描写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出现在文章中间的关键句,一般有这样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句)。
除了前面提到的例子,我们的课文中还有许多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比如《莫高窟》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这句话中的前半句概括了上文的内容是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后半句引出了下文将要介绍的壁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像这样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我们叫它“过渡句”。
出现在文章结尾的关键句,一般有这样几个作用:
1.点明中心。
《船长》一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这一段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大作家雨果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人应当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2.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珍珠鸟》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作者记录了自己和小珍珠鸟之间亲密、美好的生活经历。在这样的相处中,作者深深感受到“信赖”的可贵与美好。结尾的呼唤,让我们不仅读到一个温暖的故事,内心的情感也随着作者的呼唤得到了升华。
3.照应开头,让文章结构严谨。
《陶校长的演讲》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以上我谈的就是“每天四问”。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这一课的开头是这样的: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我们可以发现,结尾的内容照应了开头的内容,这也可以称为首尾呼应。这样文章有头有尾,结构完整严谨。
4.言有尽而意无穷。
《安塞腰鼓》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全文都在极力描写热烈、奔放的安塞腰鼓。当鼓声停止的时候,世界瞬间寂静了,与前文的热闹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却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5.总结全文。
《莫高窟》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一段话,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当然,这里提到的句子的作用,是从文章结构上来说的,是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不同位置来理解的。从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修辞手法上来看,我们还可以发现句子的不同作用。这些不同的作用,我们下次再跟大家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