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英,谭清波
(贵州省罗甸县气象局,贵州 罗甸 550100)
掌握雷暴发生规律是有效防范雷击灾害的基础,很多气象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区域雷暴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性工作。周永水[1]等人通过统计贵州84个气象观测站的雷暴天气现象资料,对贵州雷暴的空间分布、季节、年际变化等进行了研究。丁旻[2]等人用最小二乘法对贵州历年地面观测数据、闪电定位仪监测数据和雷电灾害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贵州省雷暴活动规律与雷电灾害特征的相关性。谢波[3]等人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贵州夏季雷暴分布的区域性、时间性和年际分布等特征。雷暴日的研究是大气电学中除雷暴云内的实际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式研究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罗甸县近50 a的雷暴日统计分析,用时间对比和Pearson 相关系数计算方法,找出罗甸县的雷暴分布及变化特征。以期为罗甸县防范雷电的决策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本文选取1961—2010年罗甸县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作为分析对象,将3—5月分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根据国家对雷暴日划分标准,将年平均雷暴日在60 d以上的地区定义为强雷区。用时间对比和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方法,对1961—2010年雷暴变化特征和降水相关性等进行分析。
通过对罗甸县近50 a 雷暴资料的时间对比分析,得出雷暴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雷暴出现次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见图1。罗甸县1—12月均有雷暴天气出现,其中4—8月占全部雷暴日数的79%,12月雷暴出现次数最少,50 a中仅出现15 次。雷暴季节分布:春季雷暴占总雷暴日数33%,夏季占53%,秋季占10%,冬季占4%。雷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在罗甸县冬季主要以冷空气活动为主,冷空气势力较强且出现较频繁,不宜雷暴对流天气形成。3月以后,随着气温的缓慢回升,暖湿空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空气对流运动增强,雷暴活动趋于频繁,7月达到顶峰,是夏季雷暴多于其它季节的主要因素。
图1 1961—2010年雷暴日四季分布
通过统计罗甸县1961—2010年气象资料,得出各年代雷暴出现日数:1961—1970年681d,1971—1980年783 d,为最多,1981—1990年714 d,1991—2000年649 d,2001—2010年533 d,为最少。5个年代雷暴日的平均值为672 d,年代距平9~139 d。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雷暴日略偏多,2001—2010年雷暴日偏少,20世纪60年代、90年代雷暴日均在正常波动范围之内。年代内雷暴出现总日数波动较大,年代变化明显,从20世纪70年代至2001—2010年雷暴总日数直线减少(图2)。
图2 1961—2010年雷暴年代分布
据统计雷暴资料,1961—2010年罗甸县年雷暴日数在43~90 d 之间,年平均雷暴日数67 d,属于强雷区。年最少雷暴日出现在2009年,为43 d,最多雷暴日出现在1980年,为90 d,1971年有87 d,为次多。雷暴天气年际频率变化较大,5 a 滑动平均波动较小,近30 a年雷暴日数趋于减少(图3)。
图3 1961—2010年雷暴日数年际分布
1961—2010 年罗甸县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1月,最晚出现在4月,其中在1月初日共出现15 次,占30%,2月出现26 次,占52%,为最多,3月出现8次,占16%,4月仅出现1 次,占2%。雷暴终日出现在8—12月,最早雷暴终日出现在8月,仅有1次,占2%,最晚雷暴终日出现在12月有11 次,占22%,9月和10月分别占18%和28%,终日主要出现在11月,占总雷暴终日数的30%。雷暴初、终日分布特点:雷暴初日主要出现在1—2月,占全部雷暴初日的82%,其余2个月仅占18%。雷暴终日主要出现在10—12月,占全部雷暴终日的80%,其余2个月占雷暴终日的20%。
雷暴初终日间隔日数分布特点:雷暴初终日间隔日数主要在260~310 d 之间(图4)。最长雷暴间隔日数出现在1989年,有341 d,最短出现在1996年,有189 d。
图4 1961—2010年雷暴初终日间隔日数分布
通过对1961—2010年月总雷暴日数和月总降水资料的统计分析,见表1,得出雷暴日数和降水的相关性特征。雷暴日数和降水的变化存在相关性:春季雷暴日数、降水量和降水次数均急剧增多,先后于6、7月达到顶峰,7、8月之后开始下降,表明月雷暴总日数与月降水量和降水次数之间存在相关性。经过月总雷暴日数、降水量相关性计算,见表2,由Pearson 相关系数公式可得:
因此,雷暴日数和降水量之间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同理算得月总雷暴日数和降水次数的相关系数r =0.94,表明雷暴日数和降水次数之间也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
通过对1961—2010年罗甸县雷暴出现季节、年代际变化、初终日期分布和降水相关性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及相关建议:
①罗甸县近50 a 平均年雷暴日数为67 d,属强雷区。雷暴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雷暴占总雷暴日数53%,为最多;春季占33%;秋季占10%;冬季占4%,为最少。
②雷暴日年代变化明显,5个年代雷暴日的平均值为672 d,年代距平9~139 d,70年代至2001—2010年雷暴总日数直线减少。雷暴日年际频率变化较大,5 a 滑动平均波动较小,近30 a年雷暴日数趋于减少。
表1 1961—2010年月总雷暴日数、降水量相关性
③雷暴初、终日年际变化明显,1—12月均有雷暴天气出现。雷暴初日主要出现在1—2月,占全部雷暴初日83%,终日主要出现在10—12月,占全部雷暴终日80%。
④通过月总雷暴日数和降水量、降水次数的相关性计算,雷暴日数和降水量、降水次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8 和0.94,表明雷暴日数和降水量、降水次数之间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
[1]周永水,谢波,严小冬. 贵州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 贵州气象,2010,34(6):14-17.
[2]丁旻,邵莉丽,彭芳. 贵州省雷暴活动规律与雷电灾害特征相关性分析[J]. 贵州气象,2009,33(6):12-13.
[3]谢波,池再香,黄艳. 贵州夏季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贵州气象,2011,35(3):37-39.
[4]谭清波,刘朝英,刘诗韬. 罗甸7·14 雷灾事故分析和防护对策[J]. 贵州气象,2008,32(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