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翠丽
【摘要】 孩子都爱听故事,而且多数孩子听完故事以后还喜欢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按理说,这样的孩子对语文学习应该会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实际却并非如此。为此,笔者试着用“故事引领”来激发学生读写的兴趣。学生通过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写故事,走上了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语文学习之路。
【关键词】 故事 读写兴趣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一次次地捧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反复研读,领悟精神;我一回回地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想法;我一遍遍翻阅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书籍,始终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喜欢听故事的学生爱上阅读与写作?”
于是,我试着用“故事引领”的方式,来搭建学生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写故事的漫长过程训练,大部分学生渐渐变得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了。
一、 选好故事
首先,所选故事内容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故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小。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如何去选择故事:一是故事的形象性。小学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重要位置,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生动形象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优秀的“童话故事”,就是首选内容。二是故事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是我采用“故事引领”的出发点。所选故事要充满趣味,能使学生听得懂。当然针对高年级的孩子,还要注意故事的情节、内涵,使他们感到故事能带给人思考,有意思。三是故事的针对性。我们讲故事既是为了激趣,也是为了育人,在选故事时既要关注学生不同阶段性的语文学习目标,又要关注学生思想的发展状况。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的“正义必胜”这一主题单元期间,我就选择了《王二小的故事》《刘胡兰》这类故事,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坚持正义。四是故事的知识性。每一个故事都要能给予孩子知识的启迪,情感的陶冶,故事的语言既要合乎规范,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二、 讲好故事
为了让学生听得入迷、感到新奇,为了让人物从故事中活起来,在给学生讲故事前,我总会把故事细细地读上几遍,熟记故事的情节,有时还对着镜子认真地演练一番。
听故事,学生得到的是声音信息,它存留时间短、稍纵即逝。因此,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让学生会听:一是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手势,理解故事的情节。二是要听出故事的线索。故事是怎样开始?怎样发展的?高潮在哪里?结局怎么样?这些都应该在听故事时注意,从而找出故事的逻辑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能听出故事的重点与中心。要想抓住故事的重点与中心,听的时候还要用心思考,分析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找准故事的关键人物,体会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在讲故事时,为了避免单调、呆板,我采用了多种讲故事的形式:动作表演讲、播放录音、看图片听故事,扮角色讲故事等。“每天一个好故事”是我送给学生的精神“早餐”。
三、 读好故事
让孩子们听故事,是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是为了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习惯。如果说听故事是先导的话,那么,让学生自己去读故事,才是扩大學生的阅读范围,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的必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他们不会再满足于听老师讲故事,自身会产生较强的阅读欲望。可是,如果缺少及时正确的引导,孩子的课外阅读往往会呈现随意、无序、低效的状况。
“依托课本,拓展引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以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为例,课本编选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然后又设立了“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介绍《鲁滨逊漂流记》全书的内容。我们便开始“师生共读,定期研讨”,学生个个有话说,阅读兴趣自然高昂;再如学习了《牛郎织女》,我们就举办了“民间故事擂台赛”,设立“最美形象奖”“最富感情奖”“最佳合作奖”等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更加自信……这种课内课外自然而又紧密的活动结合,既巩固了课堂学习内容,又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有了阅读的兴趣,很多学生也不会满足于只读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而是想多一些阅读自由。这时,我们既要予以理解和支持,还要注意帮孩子选择合适的书刊。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我还是把文字的“趣味性”放在首位,让更多优秀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如《天上的船》《中外名人故事》《哈利波特》系列等,学生一拿到就爱不释手。
四、 说好故事
从学科教学角度讲,学生“说”的能力是连接听、读、写的一条纽带。如果学生“说”的欲望强烈,那么他们就会“听”得更专注,“读”得更广泛、更深入。而且在说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吸收和积累一些规范化的语言、词汇,从而变得更加“能说会道”。
按“说”的内容来分,一般有复述性的“说”与创造性的“说”。前者是尽量在“说”时遵循故事的原貌;而后者则更多地加入了“说者”的理解,有更多的改编成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应该兼顾二者,在学生复述性的讲述达到一定水平后,适时地指导他们进行创造性的“说”。
复述性的“说”,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不背诵、不唱读,把故事说完整。还要注意把故事说得条理清楚,不含糊、不混乱。为了让学生说好故事,教师要用心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这样才能使他们敢于去说,说得生动,说得投入,甚至进入角色。例如,刚开始时,好多学生在同学、老师面前一说就脸红,没有坐在位子上时的流畅、自然。我们采取小组内部围坐的形式,讲到高兴处,有些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离开座位、眉飞色舞,俨然已是身临其境了。
创造性的“说”,难度较大一些,但也更能锻炼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以及组织语言的能力。看图讲故事、看短片讲故事、听故事后续说故事、观察生活编故事,不管哪种形式,引导学生说得合情理、重脉络、顾首尾、有个性,就会对他们语文能力的提升有益处。
五、 写好故事
当学生在“故事”中不断成长,“写”也就水到渠成了。不少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他们经常拿着自己编的小故事让老师和同学欣赏。
当然,学生要写好童话,同样离不开教师用心的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先听后写”“先读后写”,我开始训练学生“先看后写”。“看”就是“观察”。没有对生活用心观察与体验,是无法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故事的。为此,由开始的一幅画到后来的多幅图,由静止到运动,由人物到现象,由表面到内涵,我把观察训练安排的既有层次,又有梯度。学生的“先看后写”也由不会到会,由不敢到敢,由被动到主动,这样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就在学生的笔下诞生了。
另外,我还举办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活动。这也是一种调动学生“写”的激情的有效手段。新编故事会、故事狂欢节、手绘故事插图展、故事小报等,都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这其间我班李婷的《小狗流浪记》、史延茹的《夺标久凌凌》、盛威的《书包里的故事》等学生创作的小故事相继在《校园文学》《小海燕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校的《扬帆报》、班级的《啪啦啪啦》班报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让读写兴趣在故事里生长”,我用“故事引领”,让学生在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写故事的过程中,使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不断发展,逐渐喜欢上了阅读与写作。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