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继承与创新

2017-05-30 03:33:25丁戎
高教学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丁戎

摘 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实践发展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继承与创新。认为中国从本国实际出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探索,继承和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道路自信的源泉,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对世界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特色;道路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3-0163-03

Abstract: In exploring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its practical development, this essay analysis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scientific socialism, believing that Chin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its fundamental national realities, and consistent perseveranc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ory, has come into being, which brings the confidence of its social political choice and contributes to the world's development.

Keywords: socialis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fidence of political choice

大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上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2]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如何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呢?本文从理论继承与创新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以期对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提供有針对性的理论支撑。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实践

我们中国人信仰的社会主义,习总书记强调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先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是恩格斯。1872年,他在《再论蒲鲁东和住宅问题》开篇不到两页的论述里,三次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第一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第二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第三次是拿科学社会主义与蒲鲁东主义作比较。[3]1902年6月,蔡特金也使用了这个概念。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面对剥削与压迫的状况,人们形成了对以财产公有为特征的理想社会制度的憧憬。构想出小康社会、大同世界的孔子和理想国的柏拉图,客观上充当了东西方古人创造社会主义学说的翘楚。恩格斯表述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始于16世纪初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它产生产生于欧洲野蛮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初期。“羊吃人”给底层劳动者造成深重苦难。1753年,德国社学家安塞尔姆·德辛在与人论战中,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把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随后,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安尼提出,社会主义是上帝安排的一种传统的社会制度。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大工业生产发展的洗礼,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达到顶峰。法国人昂利·圣西门指出,人类社会历史总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不断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进步。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国家消亡的观点。沙利·傅立叶,以“情欲引力”规律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观念,以及他自由劳动思想等主张,使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英国人罗伯特·欧文,力主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和推动社会生产。这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向现实的转变提供了新线索。

卡尔·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和对工人运动的积极参与,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是取代资产阶级、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社会占有的现实力量。从而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概念随之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同工人运动内部错误思潮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为了确保科学社会主义对工人阶级政党的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分别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大著,从而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化。

科学社会主义面世以后,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特别是20世纪前90年,虽未免局部性的波折和困扰,但总体上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三个时间点上。第一,在1914年前,第二国际领袖人物卡尔·考茨基等人,通过著作《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和出版《资本论》第1卷普及本,以及主编《新时代》杂志等,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使“现存资本主义是不公正的”、“历史是阶段性向前发展的”、“工人们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阶级”这几个简单命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千百万普通工人之间架起一座通行便捷的桥梁。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乃致“俘获了整个欧洲”。其标志是,许多国家社会党变成了执政党。[4]

第二,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红军作为欧洲战场反击纳粹德国的主力部队攻克柏林,和英美等盟军迫使纳粹投降,东欧出现了近10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同时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继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苏联之后,又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取得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同志在第八次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说:社会主义就是“为了提高下层阶级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的任何一种意图”。[5]

伯恩施坦强调:“社会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认识了自己的阶级地位和本阶级的任务的工人的社会要求和自然意向的总和。”[6] “工人的阶级运动在一切领域内部要求按这样的精神改造社会,即消灭一切阶级区别并且由社会本身有计划地管理整个社会生活。我认为我可以说,这就是社会主义。”[7]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发展时,就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来限制它的框框发生冲突了。新的生产力已经超过了这种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形式;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的这种冲突,并不是像人的原罪和神与正义的冲突那样产生于人的头脑中,而是存在于事实中,客观地在我们之外、甚至不依赖于引起这种冲突的那些人的意志或行动而存在着。”[8]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主要有4条:

首先,社会主义主张废除私有制,通过阶级斗争,变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为无产阶级统治的社会占有。其次,社会主义客观上始终代表同时代的劳动阶级的利益。再者,社会主义既要求消灭政治上的阶级特权,更要求消灭阶级差别本身。还有,社会主义对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设想、描绘时认为,本来意义上的国家将逐渐消亡。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变为统治阶级后,在用政权消灭旧的生产关系过程中,也同时消灭自己这个阶级统治的本身。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国际共运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苏联模式。其突出特点表现为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在一个相当时段内,苏联模式被认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面继承,是最正宗的社会主义的样板。二战结束时,苏联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建国初期,中國的社会主义建设很自然地沿用了苏联模式。中国对苏联模式的沿袭引进始于“一五计划”。自苏共二十大起,毛泽东同志强调“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但是对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毛泽东同志直到晚年都“相当赞成其中的许多观点”[9],并多次向全党推荐,说明毛泽东同志一直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存在着不相适应的一面,价值规律在有限范围内发挥着作用。他坚信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坚信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其一切战略出发点都着眼于同帝国主义的斗争。强调必须保证苏联军事实力,优先发展重工业。直到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斯大林在这部著作中所阐述的经济模式理论、内外发展战略等在我国影响广泛。虽然也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伟大的成就,产生了影响深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理论成果。但是对“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都不是完全清醒的。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起点。

如果说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很多时候表现为继承,之后则表现为创新。之前是继承中的创新,之后则是创新中的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逐渐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扬弃。

首先是抛弃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过渡。1982年至1984年,围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学界展开了激烈争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曾被视作“精神污染”。1984年“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写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统一了全党认识。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可以有计划,资本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 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再次重申:“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同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苏联模式的重大突破。

其次,与斯大林所谓社会主义已经建成的论断决裂,把中国社会主义定位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质上是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双重改革的重大举措。政治上它把国家的上层建筑与现实的经济基础统一起来;经济上它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时期未完成或完成得不够完美的许多任务。可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基本动力,就把实现“两个百年”规划目标的实现,建立在现实可靠的基础上了。

第三,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和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优势,是快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但其重大弊端是在照顾国家的长远利益的时候,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当前利益。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坚持使国家从经济、政治向社会和环境等领域全面发展,强调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排除万难、高歌猛进,既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又在这一人类伟大的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发展,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审时度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不渝地把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尤其关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否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不断得到提高。

第四,强调发展生产力之于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并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以往的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发现,都存在着有意无意忽视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似乎忘记了马克思所言的两个“决不会”。为此,邓小平同志极为重视发展生产力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11]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他强调: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也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从本国实际出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探索,继承和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坚持这一理论,坚持走这条道路,中国在短时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它让世人看到,在苏东剧变后,科学社会主义的顽强生命力。这是道路自信的源泉,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200.

[4][英]唐纳德·萨松著.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册[M].姜辉,于海清,庞晓明,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

[5][俄]普列汉诺夫.论空想社会主义(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1.

[6]殷叙彝.伯恩施坦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484.

[7]殷叙彝.伯恩施坦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48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8-619.

[9]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5.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8:52:42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43:0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环球时报(2016-03-11)2016-03-11 08:31:0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中国市场(2016年6期)2016-03-07 13:42: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8期)2016-03-07 09:32:37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