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春飞 赵金国 马文明
摘 要:面对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冲击下,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有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师多能”型高职教师,对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一师多能;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9-0181-03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ressure of social competition,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be competent for theoretical teaching, but also need to have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s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teaching ability of its teachers and train teachers of "one major, many skill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one major, many skills"; development; research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这就要求高职教师除应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外,同时还必须具有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等。而要提高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培养“一师多能”型教师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对当前高职教师要求更优化、高素质、高规范的思路,完善师资培养和补充机制,提高师资专业水平[1]。面对高职教育改革,需要培养教师教育能力,“一师多能”型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愈显重要。教师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2]。高职教师须有“能讲课、会实践操作、会开拓创新”等方面的“一师多能”型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概述
日本学者小山悦司指出,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应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即技术层面与人格侧面进行分析,而技术侧面包括:专业性技能和智谋技能;人格侧面包括:感受性、决断力、协同性和动机。笔者认为教育观、信念是教师进取精神和行为产生的主要动因;自我教育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1. 有学习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在所谓的准备课程中,教师要初步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并且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融合科学技术知识,增加信息量,扩大信息知识。为了实现高职学生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组织教学材料。能力越强,准备越充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越好。
2. 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薄弱點,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的放矢地教学;才能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3. 有组织管理的能力。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才能确保教学的成功和生动。教师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确立符合实际的活动的预期目标,拟订周密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保证良好效果的产生。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辅导,所涉及到的创新性,都需要知识,要有激情,还要不断地练习,总结和磨砺。
4.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作为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媒介,教师语言能力表达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甚至关系到教育的成败。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明确,生动幽默;逻辑性、语法性、流畅性;要有感情、有感染力。这也是老师的基本功夫。
5. 熟练的实践指导能力。实践能力即操作技能,是专
业性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实践操作体现出职业技巧,工艺的操作,实际应用性,具有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6. 在教育中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育科研不仅不会挤占教学时间,而且还能“教研相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在研究活动中都会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职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
1. 传统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传统教师在以实践教学为重的高职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树立,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之因习惯原有思维和方法,对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学习和引入不够,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不多、不够主动,“满堂灌”现象普遍,未能体现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特点。由于传统的学术教学理念仍然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也是导致高职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条件主要以学术成果为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水平没有体现;高职教师的考核,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也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教学、科研和课程建设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缺乏内在动力。
2. 以实践教学为重的高职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树立。从理论上讲,高职教师的“双师”培养模式可以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两方面构建教师队伍。然而,在目前的制度中,高职教师培训的“双重划分”往往是职业资格的追求,这是培养形式而不是培养内容的趋势。这并不能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3]。针对前几年很多高职院校所谓“多元制”、“学徒制”教育,其特色不外乎教育模式的改变。而作为高职教师教育能力 “一师多能” 培养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指导能力的结合;校企合作教学与适应岗位环境能力的结合;开拓教学创新能力与把教研当科研来做的理念的结合。
3. 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不够重视。因高职院校新入职教师多,且多数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应的实践工作经验,而老教师也需更新专业知识和技术。而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上并没有重视,加之教师们因时间和精力等原因培训的热情不高,这都导致了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4.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反思。教师结构与教研能力的不匹配。高职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轻教师居多,老教师偏少。由于青年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而老教师“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的效果甚微。加之,高职教师实践性教学不足:一方面教学压力大,教学任务紧,大部分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时间过少和不足,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欠缺,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不利于教学;另一方面,教师由于脱离实践岗位,创新性不足,不能以教研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无法从生产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便无法找到自身差距,不利于提高其学习动力性。
三、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定位
1. 强化职业教育意识。融入企业文化,教师用新观念引领教学管理的创新,用新教材引领教学方法的改革,用新资源引领教学研究的升位,用新技术引领教学工作的改革。职业教育意识将促使教师体会,教育要适应整个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发展需求,自身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更深深明白 “一师多能”型职业精神的内涵。
2. 增强服务学生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变“教育者”为“服务者”,教师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与时俱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强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教育。
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课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以“我想知道”为题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这样就可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專业课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以角色互换的形式,采用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应变的能力。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网络线上学习、线下辅导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4. 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影响高职教师教育实效的最大障碍,在于学习力的萎弱或缺失。教师以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起点,以建构超拔的观念系统为目标,以热望不俗的成果创造为驱动,以尝试高效的方式方法为手段,自主、自觉、自我激励完成能力的提升。
四、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1. 主动学习,提升自我能力。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样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能深入,更要能浅出,要能够将专业术语用学生听得懂的通俗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教师要加强自学意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方面知识,学习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成为“一师多能”型教学能手。从生产一线着手,发掘产学研课题研究,优化职业教育,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开拓自我创新意识。
2. 组织培养,提高教学能力。建立与企业的共建共享教师机制,促进任课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强化教师到相应企业实践岗位职业技能训练,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等多种方式,弥补教师因“从校门到校门”而导致的职业实践的缺失,确保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构建全方位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渠道,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多种选择。例如:实施发展性教师听课制度、建立教学名师引领的青年教师导师制、搭建教师教学能力展示平台。团队合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集体智慧支持。例如: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引导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构建科研教学团队,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注重培养教师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让以理论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导向理论实践操作一体化并用的课堂讲授。
3. 减负减压,增强教师情感。减轻教师的非教学任务,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提升职业幸福感指数。主管部门重新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尊重学校教育主题性质,剔除与教育教学关联不大的考评细则,加大对教育教学的实质性评价占比。各级部门应关心关注教师群体,合理分配工作,明确工作量标准,科学配置师资,减少额外非教学任务摊派,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核心,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教科研、培养学生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相关部门不能只重形式,文山会海,头疼医头,要各部门协作,系统性地去推动工作,将其融入学校的教学过程,务求实效,也可减轻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量。
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引进实践技能人才,充实实践教学队伍,加强“双师”培养,要求教师能够同时教授职业课程和学术课程,多渠道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职称的实践教师充实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和质量。通过教师们相互沟通了解和学习,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学习,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提升。
5. 创建和谐专业团队,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整合教师中的各种资源,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教师专业团队不仅要负责调研—专业(课程)策划—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培养—学生就业的系统项目设计,而且还要具体设计和开发每个环节上的项目,然后组织实施,修正完善,总结提高。在专业团队建设中,要很好地坚持团队合作的原则——共同目标、相互尊重、独特贡献,使每个教师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不可取代的位置上做出独特的贡献。
6. 教师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将骨干教师送到对应校企合作单位,建立教师下厂实习制度,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每个学期中,不定期进行操作技能和现场演示,并对积极参加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7. 优化机制,健全考评体系。评价机制去行政化,让职称的评价标准更注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业绩和贡献,老师们也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上、修身养德,更多的一线教师也将得到认可。坚持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参考工作单位考核推荐意见,探索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方评价形式。让更多的教师将工作重心回归教学,让更多优秀的、深受学生家长爱戴的一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称评聘机会,也让职称评审更加公平、公正。让教师把评职称不再视为教师的负累。同时重视师德教育,实行“一票否决制”。“师德一票否决制”呼应了社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民意诉求,抓住了教育工作“锻造美丽灵魂”的本质,也可以让更多关心学生、爱岗敬业的好老师得到更多的机会。高职院校应向“能讲课、会实践操作、有创新能力”的“一师多能”型教师倾斜。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促进与推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高职教师师資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师多能”型高职教师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参加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训,充分把握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全面提升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建立了一支同时具有行业技术专家和教育专家双重身份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成为其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强大后盾,培养“一师多能”型高职教师,对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雪梅,高克智.“多能合一”型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路径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2]张洪春,林文学.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阶段与发展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
[3]钱瑶.“多能合一”型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定位及培育途径构建[J].职业教育,2013(08).
[4]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
[5]娄亚文.新课改背景下义教段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6]杨俊杰,李娟,马俊义.高职高专院校“一师三员”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02).
[7]宿晶,李金平.还原教师本色,构建“一师多员”的教师角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8]汤慧芹,张敏,翁煜.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16(05):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