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郝宝珠 蔡雪媛 吴丽芳
摘 要: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我们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逐渐变大。但是,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及其在大学的教育普及等工作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以民族音乐及其文化发展的现状为突破口,以经典的案例来进行途径与方法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和高校普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高校;传承
本文对民族音乐及其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和可行办法,对高校民族音乐文化普及的有效途径与办法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旨在促进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更好地进行传承,也促使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在大学这个平台上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切实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和发展实力。
一、民族音乐及其文化范畴
民族音乐指的主要是一个民族在发展中创造产生的音乐形式,包括民歌、戏曲、说唱等形态,它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沉淀,也是民族文化综合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1]。
民族音乐文化是指长期以来,人们在一定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理念。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具体表现为:和谐的价值体系、统一的语言习惯、独特的音乐文化系统、多样的乐器构成等方面。
首先,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和谐价值体系的呈现。其次,以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功底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中国民族音乐,受到汉语言文化特征的影响,表现为具有统一文化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再次,由于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生活和精神,我国民族音乐不是一种纯听觉的艺术形式,而是综合了很多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系统。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分析
从古代开始,音乐教育在我国就居于重要地位,周朝贵族阶层把 “乐”设立为是一项专门的教育科目,对本阶层的子弟们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教化,并把音乐鉴赏和运用能力作为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判断标准。
现代的学制中,从清末开始建立的新式学堂里也把设立为一门正规课程。但是,由于当时在学制建设方面过多模仿西方的课程体系,我国的课堂音乐知识教学主要以欧洲的音乐常识和新式的歌曲为基础内容,对民族音乐的涉猎不多。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我国主流音乐教育阵地更是被西方的音乐文化全盘占领。
改革开放实施以来,流行音乐发展势头强劲的加入,中国的音乐文化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流行音乐受到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对传统音乐文化继承形成冲击,许多大学生都不了解民族音乐范畴,也不会唱地方戏和民歌。外来音乐文化的入侵阻断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路,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应当承担起发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
三、呼伦贝尔学院的民族音乐文化探究活动
以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在内的草原游牧民族的音乐文化整体被称为“三少”民族音乐文化。为了打破现今音乐文化的僵化局面,呼伦贝尔学院在“三少”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是设立民族音乐的美学体验情景。对于“三少”民族的音乐文化而言,想把音乐教学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要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本民族音乐的审美,使学生在美学感受情境中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专业知识。
其次是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进行创新。“三少”民族音乐文化虽然在我国音乐艺术的领域内比较独特,而呼伦贝尔学院地理位置适宜,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三少”民族音乐的风景和心境,教师也可以成功引导学生获得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激发其创造力。
第三是帮助学生建立兴趣点。呼伦贝尔学院在“三少”民族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绪,促使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去把握、学习民族文化,在学习中融合民族文化,并对其进行发扬和传承[2]。
四、高校民族音乐文化普及现状研究
现如今,我国仍未建立起富有自身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民族音乐教育的地位也没有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以确立。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大学生一味追捧流行音乐,对民族的音乐文化兴趣不大。流行音乐不仅歌曲的曲调简单,便于记忆,还多以失落、爱情、惆怅为主题,迎合了大学生们喜好前卫、时尚、刺激等因素的心理特征。
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对自身发展造成了局限。虽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民族音乐种类繁多,每类音乐又包含多种体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和把握十分困难。
三是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师范大学的音乐课程主要包括钢琴、音乐乐理、声乐、音乐赏析、作品分析、钢琴艺术史等课程,以西方音乐的教育为主线。由于试图以西方的音乐理论来阐释中国的民族音乐,中国的民族音乐居于陪衬的地位,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作为讲授内容,不利于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大学生音乐文化普及方法分析
(一)在高校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內涵,净化心灵。当代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需要进行重点培养,把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融合到高校教学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能够系统了解中国的文化历程,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是丰富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质量。把民族音乐文化内涵融入教学之中,可以实现艺术多元化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另一方
面是在教学中解读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
第三是帮助学生提升素养,并深入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汇集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学生在学习和欣赏民族音乐时能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教学中,学生还可以全面掌握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为民族间的沟通、交流提供基础。
(二)大学生音乐文化普及的有效方法例举
第一是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若要把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教学课程中,并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进行传播,首先是让授课老师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音乐老师不仅要重新审视民族音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还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民族音乐。在对待外来的音乐文化时,高校的音乐教学应该有选择、理性地学习和采纳,而作为基础的课程,音乐教学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观念加以引导,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并促使他们意识到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第二是从实际出发优化课程设置。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如今,我国一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学里根本没有传统音乐课程,学生对此一知半解,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前景堪忧。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应该综合考量和优化调整课程,把民族音乐文化教学作为日常音乐教学的一部分引进高校课堂,让高校学生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并提高音乐素养,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事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第三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教程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突显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促使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例如,在鉴赏教学课开课之前,教师需要事先搜索、整理课程相关资料做好课堂准备,再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六、结语
在目前的民族音樂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中,在目前的大学音乐教学研究中,更多地是单独对音乐作品本身进行考量,而没有对音乐文化进行一个综合的考量,丢失了其文化的意义。本文从明清民族音乐和民族音乐文化的概念出发,对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传承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模式和传承方法,调查研究大学生音乐文化普及现状,对大学生音乐文化普及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推进民族音乐及其文化传承的研究和实践,希望能为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胡玉兰.试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大舞台,2014,03:209-210.
[2]张薇.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中弘扬与传承的现状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1:140-141.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大学音乐文化普及”成果(课题号:HB17YS054)
作者简介:李娟(1977-),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郝宝珠(1962-),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蔡雪媛(1981-),女,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吴丽芳(1981-),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艺术教育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