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和 孙都光
摘 要:郑蒲港新区是安徽省级开发区建设项目,水陆交通优势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郑蒲港新区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是,郑蒲港新区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其中发展理念相对滞后是制约新区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新形势下需要以新理念引领郑蒲港新区跨越式发展,打造安徽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新理念 郑蒲港新区 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c)-136-03
1 郑蒲港新区建设的发展态势及其重大成效
1.1 郑蒲港新区建设的发展态势
郑蒲新港,又称郑蒲深水港,地处安徽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境内,是长江水道上直插内陆的深水港。它位于江北主城区郑蒲港新区内,与马鞍山江南主城区隔江相对,毗邻南京、芜湖两市,位于省级开发区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域。据了解,经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规划,郑蒲港拟分三期建设,计划投资100多亿元人民币,港口规划1万吨及以上泊位26个、5千吨级泊位11个、3千吨级泊位14个、1千吨级泊位9个,可实现年通过能力1亿吨,在港区先后建设临港工业园、综合物流园。2010年7月7日,郑蒲港一期工程项目书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这是继上海、南京两个深水港后又一个万吨级深水港项目。
依托港口开发建设郑蒲港新区,对于促进安徽与长三角沿江地区实现无缝对接,促进港口、产业与城市联动升级,打造安徽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使之成为皖江城市带崛起的新增长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郑蒲港新区建设相对于皖江地区其他港口城市建设,在岸线资源、区位交通、企业融资等方面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可以得到发挥。
一是岸线资源优势的发挥。郑蒲港区拥有长江深水岸线24.5公里,其中一级岸线9.5公里,常年水深在-20米左右,可以停靠万吨级轮船;二级岸线15公里,都处于自然状态,堤外江滩地宽多数达到220米以上,局部达800~1600米,滩面高程7~8米,是良好的深水港地及建设第四代港口的最佳位置,也是长江上最后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万吨级深水港口资源。港口建成之后,码头可停靠万吨级远洋货轮。届时,安徽、江西、湖北、重庆等内陆外向型工业货物可从这里直接起程沿着“一带一路”驶向世界。
二是区位交通优势的发挥。郑蒲港处在东部与西部结合点,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和马高速、北沿江高速、滁马高速206省道以及规划中的北沿江铁路、过江隧道从此穿境而过。2013年年底,随着马鞍山长江大桥在新区与206省道互通后,郑蒲港新区到合肥只有120公里,距离南京禄口机场40公里,距离淮南铁路20公里,形成了公铁水空联运一体化格局。集疏运通道完备,腹地货源充裕。郑蒲港将通过与“合新欧”货运班列的互联互通,依托国内大通道建设,辐射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和中部省份经济带,将建设成为省会经济圈及皖中地区现代化运输系统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区域内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和沿江产业带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江北第一大港”。
三是企业融资优势的发挥。郑蒲港由安徽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安徽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省交通运输厅下属的代表省政府对水运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机构;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省最大的工业企业、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重要的钢材生产基地;马鞍山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安徽省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企业之一,十一五期间马鞍山港货物吞吐量、营运收入、利润、劳动生产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进入全国主要港口企业前30强,长江安徽段港口企业第1名。深厚的投资背景、强大的资源支持和专业的港口运作团队,郑蒲港将被打造为现代港口物流企业,同时又可为现代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提供更深层次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满足每位客商的特定需求。
1.2 郑蒲港新区建设的重大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马鞍山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新区管委会一班人团结和带领全新区人民群众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建设发展成绩斐然。目前总面积22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15万人,累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与2011年相比,2016年财政收入达6亿元,增长14倍;工业总产值42亿元,增长2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60元,增长1.5倍。综合保税区、一类对外开放港口、肉类指定口岸等获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批准建设。省委省政府定位的“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新的现代化郑蒲港城区正在绽放。
一是四大主导产业逐步确立。新区招商引资亿元以上项目82个,包括2家主板上市公司,形成了四类主导产业,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港口物流产业和冷链食品产业。
二是产业创新平台日臻完善。新区建成并运营以南大研究院为代表的研发平台、置信总部基地为代表的集聚平台、深圳基石为代表的基金平台;有关肉类、粮食、整车等多口岸为代表的开放平台,有的已通过验收,有的正在建设。
三是产业发展模式初见端倪。新区内以瑞声科技为代表,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发展模式;以南大研究院为载体,招入项目团队,从今年起每年至少有2个项目就地产业化,形成“科技攻关—产业转化平台—成果产业化—新兴产业项目”创新模式。
四是产城融合发展已见雏形。在核心城区通过市场化手段,快速推进医食住行、文教购娱等功能配套项目,品牌荟萃;区镇村三级网上审批监管、天网+地网、村民“大管家”等服务平台建设亮点频出,综合行政执法全省率先,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2 当前郑蒲港新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产业发展规划相对滞后
规划最大的作用就是引领导向。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和市场选择,新区主导产业雏形已然形成。但是,下一步如何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快速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科学布局临港产业,有效布点战略性新兴企业,已成为当务之急。经济新常态下,新区需要高起点站位,精细完善有关规划,找准主导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成长坐标,加速实现跨越式发展。
2.2 临港产业发展竞争激烈
郑蒲港是安徽江北唯一天然深水良港,具有水上港口运输和陆上货物集散等诸多优势。但是,因受到南京港挤压,以及船代、货代公司没有将其用作物流集并港,港口实际运量不饱和,合肥70%集装箱在南京港中转,“皖货不皖出”;省内沿江城市进境商品指定口岸申报雷同,重复建设、同质竞争;部分落地企业生产不足现象严重,车间闲置,使郑蒲港的独特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2.3 有关生产要素支撑乏力
新区人口不多,而且15万人中11.8万为当地村民,无论是人口数,还是技术人才,都难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新区补充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报批耕地占补平衡在新区两镇范围内不能实现,又不符合在省内购买补充耕地指标条件(所在市的补充耕地指标已用完,且所申报的项目为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有关生产要素支持乏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2.4 新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马鞍山市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但宏观调控多,具体落实措施少;有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郑蒲港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研究、发展港口经济的智库和专家缺乏,投身新区的企业家队伍不足;新区管委会编制保障不足(目前共41个编制),远不能满足新区服务企业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2.5 新区发展定位有待提升
目前,郑蒲港新区属于省级开发区,其发展定位为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皖江城市带崛起的新增长极。这主要是从安徽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角度来定位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区建设的对外开放发展空间。新形势下,安徽应从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高度,对新区发展进行新的战略定位。目前,安徽向西开放发展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主要有“合新欧”货运班列作为战略支撑,但安徽向东开放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没有明确的战略支点。因此,应顺势把郑蒲港新区作为安徽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来进行打造,并实现陆海丝绸之路在安徽境内的无缝对接。
上述问题的存在反映了背后制约新区发展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新区规划建设的发展理念相对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较滞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还没有具体贯彻落实到新区建设的各个工作环节之中。其中,产业发展规划相对滞后反映的是创新理念的滞后,临港产业发展竞争激烈反映的是协调发展理念的滞后,有关生产要素支撑乏力反映的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滞后,新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反映的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滞后,新区发展定位有待提升则反映的是开放发展理念的滞后。因此,郑蒲港新区下一步要实现跨越发展,关键在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并把新理念转化为新行动,切实落实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3 加速推进郑蒲港新区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郑蒲港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在产业结构的组合上要有所创新,能够体现有别于其他沿江港口城市的新区产业特色。根据国家对皖江示范区的产业定位和郑蒲港新区建设的实际,主导产业的发展定位或者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应该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同时配套发展相关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冷链食品产业。二是在面向市场新产品的研发上要有所创新,能够体现面向“一带一路”发展的中国品牌特色。应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预测,根据“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充分发挥马钢钢材生产的优势,结合现代港口物流产业发展特点,在补“短板”上寻找市场,在化解危机中发现新机遇,在参与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合作中取得新突破,在基础设施新型建材、多用途集装箱生产、大型船用设备制造、有关轨道交通配件、自动组合式房车、智能化农机设备、多功能机器人生产等方面有所创新。
3.2 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郑蒲港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新区建设涉及有关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中间环节多、涉及范围广、协调难度大,应建立起国家、省、市、区分管领导及有關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以便遇到有关矛盾和问题时能及时得到化解。二是为了解决沿江城市的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问题,应由省政府牵头,建立郑蒲港与沿江有关港口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形成错位发展、竞相发展、各具特色的沿江港口建设新布局。三是为了解决郑蒲港运量不饱和问题,新区应主动加强与省内外有关大企业之间的港企合作,建立与合肥经济圈以及皖北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稳定和拓宽货物来源渠道。四是为了实现马鞍山“以港兴市”与“以钢立市”的有机结合,促进江南向江北的人才流动与产业转移,应建立新区产业创新发展与老区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相互促进机制,实现新老城区产业的共同发展。
3.3 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郑蒲港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为了实现省委省政府定位的“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现代化郑蒲港新区的建设目标,必须同时推动产业、港口、城市与生态之间的联动发展与绿色转型升级。二是在发展规划上应加强各种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突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实行多规合一。三是为了解决部分落地企业车间闲置与新区补充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并存的问题,新区应有效配置资源,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实施动态管理,对短期闲置车间可临时租作他用,对长期闲置车间可依法收回用于其他新项目建设。四是在新区的整体空间建设布局上,不仅要优化提高资源集约使用效率,还要美化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之成为皖江城市带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3.4 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引领郑蒲港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
要从对接“一带一路”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升新区建设的战略定位,拓宽郑蒲港新区对内对外开放发展的空间。要按照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理念和标准要求来打造郑蒲港新区,争取在新的战略定位方面有更大的作用。应充分发挥郑蒲港作为安徽江北唯一天然深水良港和靠近省会合肥的优势,具有水陆交通转运快捷和货物集散便利的独特优势,明确提出把郑蒲港新区打造成为陆海丝绸之路在安徽境内实现无缝对接的重要枢纽节点,或称之为安徽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一方面,以江北产业集中区、合肥经济圈以及广大的皖北地区作为生产腹地和货物来源地,把郑蒲港打造成为安徽向东开放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功能深水港,积极扩大海外贸易投资发展;另一方面,新区通过发展多式联运,实现郑蒲港与沿新亚欧大陆桥运行的“合新欧”货运班列的直接互联互通,从而为安徽向西开放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新的战略支撑,积极参与我国与俄罗斯的“两江地区”合作发展。
3.5 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郑蒲港新区的互利合作共赢
按照省领导指示把郑蒲港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和沿江产业走廊上的一个亮点的要求,为了吸引各种要素向新区集聚,推进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港口物流基地建设,新区必须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把各种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合作关系,以共建共享共赢为纽带,与相关地区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是新区要制定出台面向社会吸引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要素向新区集聚的具体政策措施,并保证做到能够及时兑现。二是新区要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与周边有关地区和大型企业签订共建共享协议,按照市场化合作模式依法运作。三是新区应搭建多层次的对外共建共享合作平台,成立多领域的区域合作联盟组织,实现政府与政府、企业与企业、科研机构与科研机构以及政产学研用单位之間的有效对接,编织区域合作经济网络,筑牢互利共赢经济纽带。四是加强新区对外宣传、思想交流与舆论引导,争取全社会的支持、理解与认可,优化新区发展环境氛围,共享新区改革开放发展建设文明成果。
①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我国区域开发战略升级研究》(14AJL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本和(1956-),男,汉族,河南周口人,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孙都光(1967-),男,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人,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