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夫 蒋丽萍 鞠美丽 何源源 褚明
摘 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协同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结合从事教师工作培养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感悟,对于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进行了思考。本科生培养应适当侧重于创新意识的养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倾向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且二者并不矛盾,还可以互相借鉴交流。文章着重讨论了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方法,有助于高校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本科生;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9-0033-03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self-evident. The authors start wit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of traini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education, and think about way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s.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focu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should be inclined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the two are not contradictory and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and exchan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which can help the impl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s; graduate student
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的主要产地,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1]目前高校出现了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技能、市场意识和创新成果转化率低、高校人才培养落后于社会需求等问题。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与归宿,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更是产生创新意识,开发科学技术的重要力量。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高校在引领国家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引领着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高校的创新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创新能力,更是体现在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这是由于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提高其创新能力对于高校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战略性的作用。[2]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于实现协同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来说,为了培养出适合市场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科技创新的主流。
协同创新自提出以来,已经成为当今创新理论的核心理念,而协同创新理论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模式,受到各国创新理论家和创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2,3]协同创新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它使各子系统之间的功能在作用过程中不是简单的线性的数量叠加,而是通过耦合体现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整体效应,从而产生了部分功能所无法形成的新的系统值。这样借助于整体效益,就实现了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系统总和效应。协同创新其内涵决定其具有的目标的一致性、系统的开放性、作用的非线性等特征。创新的主体毋庸置疑是人,人力资源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资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4]高等学校天然的具有创新所需的大量人力资源。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中人的作用,并调动高校中人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协同创新中最重要的部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中大量充满朝气的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创新潜力最大的群体。为此,十分有必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提高其协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协同培养管理机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创新环境,这也是实施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关键一环。要提高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就需要根据学历层次的不同,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协同创新意识、角色定位能力和协同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应尊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按照其心理成熟能力和知识储备等特性的不同,分别加以协同创新活动引导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此,笔者结合教师工作从事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工作的经验、教训和体会,谈谈关于协同创新活动中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途径。
一、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
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本科生的优势在于刚从高中毕业不久,不仅高中各科的知识储备还在,而且相当一部分对于专业之外的至少一个学科十分感兴趣。同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相对活跃、敢想敢干和勇于尝试的特点。这时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结合自己特点去探索不同的科学方向。但是相应的知识储备不够,不过这一点可以通过快速学习加以弥补。例如笔者曾接触过一位同学,对于数学异常感兴趣,但是进入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这时就引导其就化学化工中的数学问题以及数学建模大赛等加以針对性的了解和学习。最终,该生经过广泛搜索,将计算化学作为自己的主要兴趣。但是我国本科生的一大不足在于经过多年的标准化考试的教育,习惯于标准和权威的答案,已经一定程度上内化到了行为模式中。再加上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本科生一般采取理论教学辅以实验教学等培养手段为主的教学模式,总体而言,课堂还是占用了本科生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创新意识的开发十分重要。对于这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提出如下一些途径:
1. 吸纳本科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研究。这一点在国外高校中早已实行,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以及挑战杯等项目也是这一项目的经典范例。[5]本科生由于缺乏创新活动方面的实际操作和研究,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当然在此过程中,在大量具体的科研项目之外,并不是专门针对本科生所设立的项目也可以适当对本科生开放,或者让其负责其中的某一个小点。为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科生在以平时组会为代表的组内活动以及与教师等人互动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清晰项目的整体背景和发展趋势等知识,这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到不仅宣传正面成功典型,同时也要有失败经验总结等。不论成功与否,类似交流过程对于认真组织、参与和了解整个项目的学生都有所触动和收获。在创新项目之外,通过实质参与创业项目,学生们可以体会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过程中的艰辛,使得创业活动有的放矢,避免增加学校内的浮躁风气。
2. 提供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例如高校与科研机构密切合作,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高校服务社会的进程。科研院所的部分项目由高校完成部分工作,这样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思维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围绕着同一个项目相互交流沟通。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与他人之间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给高校提供场地、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校内举办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表现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选拔优秀生和免试推荐等名额的参考。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创新活动中。通过这种校企联合的模式,学校实现开放式教学,解决了重理论轻实践和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而且学生本人也获得了与社会对接的能力,拓宽了发展空间。通过各种平台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要求,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当然,这种创新平台也应该将科技等相关资源尽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有利于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在教育全过程中的培养。
3. 鼓励更多的自下而上的创新。传统的创新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是举国体制的产物。在我国,这种创新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而且正在被大量创新成果所不断证明。但是我们同样应该鼓励和支持自下而上、开放式的创新,因为这是可以最好的利用分散信息的创新。[6]高校中大量学生资源正是利用分散信息最好的人力资源。例如,在诸多本科生创新项目外,吉林省教育厅也结合互联网创新热潮以及教育部精神推出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计划,现在开展的如火如荼。经过此计划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也切实锻炼了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更多鼓励和引导本科生而不是限制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完全发挥本科生思维活跃的特点。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更高层次的培养机制,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经过了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具有更专业,更深层次的学科知识,因此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在校期间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如图表绘制,文献检索、高新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的操作规范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应更为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这个阶段,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创造知识的过程和创造知识的方法,特別是要在创造知识的过程当中学习创造知识的方法。[7]在这一点上,博士研究生相比于硕士研究生更需要大力培养和着重引导。
1. 依托科研项目开展学位论文研究。通过具体科研项目为指导,实际问题为导向,不仅可以提升研究生论文质量和培养水平,还对创新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已走上高速发展之路的形势下,如何推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并保证其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尤其是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协同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依托于具体科研项目,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协作下对科学或技术的前沿进行探索与研究,这本身就是极为重要的协同创新活动。另外校企合作也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通过在企业承担一定科学的项目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的发现平时工作中的问题,从应用中提炼科学问题,回学校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查阅和解决,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还能服务于企业。
2. 批判性思维训练。相比而言,国内更加注重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国外更加注重创新人才的个性和批判性思维。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新问题的提出需要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同时新解决方案的提出需要批判性思维。评判研究生创新活动的结论是否符合事实需要满足两点要求:一是据以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二是推出论点的推理过程符合逻辑规则。前提是否真实,要靠专业知识去判断;推理是否遵守逻辑规则,需用逻辑知识来回答。二者一点出现问题,则结论难免有误。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够避免线性和简单的思考,这对于创新而言是十分重要的。[8]当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实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十分重要。[9]但是由于研究生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更好的利用这种思维模式,因此更应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 有意识地进行学科的交叉合作。推动具有实质内容的学科交叉,可以让之前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的眼光和视角发生变化,从而容易产生新的创新点。我国、美国以及很多国家的经费已经明确表明了对于交叉学科研究的支持。很可能一个相对成熟领域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另外一个学科来说是解决现有问题的良方。因此建立以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逐渐推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和“多导师制”,不仅有利于学科交叉,同时有利于研究生从更多角度吸取研究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生在此过程中感同身受的经受过学科交叉合作和协作的全过程,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可见的论文和成果等上面,更是可以将创新的想法内化为一种思维模式,从而将创新活动在校外也继续下去。
4. 包容的创新环境。创新的环境应该是自由、开放和包容的。实际上创新环境应包容这一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应该被重视。因为研究生很多迫于实际存在的工作和生活等压力,往往将快速出成果作为目标。因此社会和研究生自己都会想方设法使自己快速出成果,从而容易放弃那些更好却相对难以实现的想法。但是社会和导师都应该给研究生以一定的自由度,从而使学生有试错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是简单的以最终的学术结果作为评价标准。
三、结束语
总之,结合协同创新活动,培养高校中人才的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却又迫在眉睫。为此,结合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支撑,是人才培养的源泉。因此在进行高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要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人才得到了培养,教师也可以在科研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协同创新的进一步体现。[10]协同创新机制的引入,不仅可以极大地推动国家创新科技的发展,还能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因此采取和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总体而言,对于本科生应当更为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更高学历层次的研究生则相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养成。当然,创新活动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和一定随机性,因此本文必然不能包括所有方法和手段。另外,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手段也只是有所侧重,实际上很多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和手段同样可以用到本科生身上,反之亦然。这种借鉴和交流对于学生和老师也都是有益的尝试。相信只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作为基础,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必然能够持续提高高校中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不断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11]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培养发展高科技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高校服务的社会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同时它也将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为我国早日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决策上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2016[Z].
[2]馬丽,邵云飞.知识创造驱动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J].现代教育管理,2015(2):109-114.
[3]Peter Gloor(2005)Swarm Creativity: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ISBN 0-19-530412-8.
[4]于姝,钱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框架模型的构建[J].对外经贸,2015(04):125-129.
[5]刘威,田玉冬,王广勋,等.参与科研对本科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6(14):51-52.
[6]孙妍.基于协同理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26):138-140.
[7]张希.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一些体会[J].化学通讯,2015(4):1-2.
[8]陈波.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7(3):22-28.
[9]黄朝阳.批判性思维对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J].现代大学教育,2013(2):27-31.
[10]苗春雨,陈丽娜,杜巧连,等.以科研促动教学的师生协同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7(3):92-94.
[11]刘道玉.中国的创新到底缺少什么[J].创新驱动中国,2016:51-57.
[12]邵云飞,詹坤,吴言波.突破性技术创新:理论综述与研究展望[J].技术经济,2017(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