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波 周平
摘 要: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稳定,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稳定办学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培养质量为主要发展要求,向创新趋势转变。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的发展,应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原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在机构设置、专业布局、學科结构等多个环节进行创新改革,文章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提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9-0019-03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gradually stable. Local universities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nation's call to further deepe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ransform to innovative trend by taking stabilizing school scales, optimizing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as the main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What the society needs are well-qualified applied talents.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principle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focus on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center on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o make innovation reform in multiple links such as institution setting, professional layout and subject structure.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some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最为关键的一道关卡,高校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国家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愿意为祖国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更需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和创新创业、持续发展的头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各大高校的重要培养目标,在此要求下,地方高校如何创新原有培养体系,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广大师生的教育理念、学习观念更新,并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教学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类型。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上形式过于单一,学习活动基本是围绕着老师为主展开的,教学过程围绕教科书为中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配套机制不够完善,实践教学平台条件跟不上等,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升的主要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滞后。近年来,我国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前进,在改革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虽然在人才培养观念、教学设施的经费投入以及教学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改革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往往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导致走许多弯路的现象。改革的总体性不足主要体现在改革的范围性、全面性以及全程性上,对于基础知识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分配不均[1]。这些正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在招生与就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校园内与校园外、教和学之间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根本原因。
2.人才培养配套机制不完善。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相关的配套机制不完善也是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式大于实际应用,往往没有真正细化到详细的培养目标和计划,相关配套的人才培养量化标准体系不够完整专业,制度体系并不能有效、正确的引导和保障改革的进行等等。当前,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的,如社会参与度不足、教学改革单位地位不突出、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大都来源于配套机制的不完善。
3.实践教学应用平台不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平台的不足会对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影响,实践教学平台需要进一步地加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实践教学平台的数量不能够满足学生数量的要求,不能保障学生的教学工作[2]。另一方面,就是教学平台的水准不够,加上现有平台未能根据需求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对于某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改进教学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急需加强。在地方高校中,高水平的综合性专业应用平台更加不足,实践教学平台的缺乏直接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升。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意义
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实现从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向专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转变;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转变。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设计,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修订、课程简介编印等,并付诸实施,能有效促进全校的教学改革。
1.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从顶层设计加大主导统筹力度,重新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切实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要符合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形成专业预警机制,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科学规划,统筹发展,重点引导新专业的设置,同时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和优化,对部分不符市场需求专业采取淘汰或暂停招生措施,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
2.实现教学模式的全面变革。课堂教学模式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转变;课程考核模式由结果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转变;教学管理机制由强调规范向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有利于个性发展转变。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结合起来;将宽泛的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模块和具有一定专业方向的专业拓展模块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重构实践体系与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全面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基础。以“对接式”思维,设计和改革本校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整体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會发展能力和支撑力、贡献率为目标,全方位建立与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校成功向应用型转变。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策略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和注重应用型技术技能培养为重点,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就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坚持以生为本,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在时间和空间层面上,将教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加以社会发展与需要的教学内容;建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应用的内涵做到极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强化实践应用平台的建设;制定完善的系统配套措施,达到学习真正的目的。
1.引入OBE教育理念。“OBE”是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缩写,也称“成果导向”“需求导向”“能力导向”教育等,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教学活动的驱动力,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评价的标准,以提升学生的技能为主要目的。主要以实际能力的培养为主,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和效率的养成。核心是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教育理念是以递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基础是学生的预期学习产出。OBE教育模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框架构建,以渐进式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推动高校应用转型,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整体促进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
2.建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社会人才结构和社会需求为前提,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例如在浙江省中,在全省的高校学生中主要由本专科、高职以及研究生高学历的人才构成,地方高校又是这些学生培养的主要场所,因此该地方高校就必须有针对性的设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不同的高职层次类应用型人才、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计划和不同的培养标准[3]。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培养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课程安排上应该做到合理高效,充分的体现应用的特点,做到学以致用。对于学生课程的安排选择做到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的,不以课程学科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为目的。选择实际的、有应用价值的课程来学习。高校也应该尽量开设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知识课程,保证培养的质量,提高教学质量。而与应用能力关系不大的课程可以减少甚至是不开,多开设一些实践性的课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通过分层次、划重点、有针对性制定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将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个新的层次。
3.制定完善的系统配套措施。完善、创新的机制应该配以系统性的配套措施,以适应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性、科学性。以协调发展为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主要目标,将地方高校的志愿录取率、协议就业率和专业评估指标优秀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主要评估标准,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增强学校的硬实力。另外,地方高校应该加大优化力度,发挥具有地方特色的效用,加强学科建设,尤其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建设,引领地方高校走入更高层次。现今我国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众多,对于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很大,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中,除了重点建设品牌专业,还应该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将其他专业的建设质量也提升上去[4]。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也可建立合作交流平台,与当地其他高校互相交流经验,总结问题,提出建议,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制定完善的系统配套措施,系统性提升人才培养机制的质量,使该机制发挥最大的价值。
4. 强化实践应用平台的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不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多数高校处于滞后状态,主要原因是受到社会资源的限制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而形成[5]。加强实践应用平台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实践、创业、应用能力,一直以来都是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由此地方高校首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将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丰富教学手段、拓宽教学资源、注重实践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创新思维,遵循学校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以增强地方高校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为主要任务,进行实践平台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创新不仅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上,更应该学会总结、探索,将多年发展的经验作为理论依据,构建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最根本的核心任务,是学生步入社会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阶段,地方高校应该谨记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清醒地认知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明晰教学工作的思路和任务,思考、计划并落实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措施和策略,响应国家的要求,提升教学质量,凸显地方特色,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机制由强调规范向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转变;以“对接式”思维,设计和改革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和支撑力、贡献率为目标,全方位建立与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有效推动地方高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实现学校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杨兆廷,杨蕾,王宁,等.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6):15-17.
[2]冀宏,顾永安,张根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4):77-80.
[3]段延娥.以就业为导向的农业院校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294-300.
[4]孙静,王旭东.论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J].江苏高教,2016(3):78-80.
[5]王荣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40-41.
[6]雷源.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5(13):134-135.
[7]刘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7(03):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