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四次提出学雷锋的重要意义

2017-05-30 21:26肖建平谭献民
邓小平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精神文明建设

肖建平 谭献民

〔摘要〕邓小平分别于1963年、1975年、1977年和20世纪80年代初四次提出学雷锋。这四次在历史转折关头提出学习雷锋好榜样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诉求,是在总结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而提出的。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向雷锋“学什么、为何学、怎样学”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学雷锋活动的规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邓小平提出学雷锋,对于纠正将雷锋和雷锋精神简化、神化、泛化、老化等错误倾向仍具有现实价值,对学习雷锋精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仍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雷锋精神;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2-0143-07

雷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人品质作风和人民群众道德水准的一张名片。以雷锋同志命名的雷锋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建设、改革事业的全过程。在社会主义伦理格局下诞生的雷锋精神,是新中国建设时期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计划经济体制及由其决定的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的产物。

1962年8月15日,身为一名普通党员和军人的雷锋因公牺牲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纷纷题词,推动着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邓小平作为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重要领导人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核心领导人,相继于1963年、1975年、1977年和20世纪80年代初四次提议和号召学习雷锋。这四次提议和号召无一不是有感而发,针对性很强,是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而不断赋予雷锋精神新的使命与活力。

一、1963年的题词:精辟总结出学雷锋的主题,即共产主义信念和品德,期望籍此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党变为全国执政党,由农村进入城市。数千万党员干部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都大为好转。在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党的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防止蜕变成如马克思所警示的“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1〕,如何不忘毛泽东在“进京赶考”前所告诫的“两个务必”和“我们不学李自成”,如何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命题,也是极为考验我们党政治智慧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许多鲜活事例,验证了马克思的警示和毛泽东的告诫。比如:甚嚣尘上的“老子们打天下,就要坐天下”的思想,刘青山、张子善为“糖衣炮弹”所俘获引起的特大贪腐案,高岗、饶漱石因要权夺权造成的分裂党的行径。另外,各地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兴起的“浮夸风”、“共产风”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的属于指导思想的不正确,有的属于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充分折射出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的蜕化。为此,党中央主要从两个层面着力,一个层面是法治,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另一个层面是德治,力图培育摒弃中国几千年封建糟粕的、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品质。雷锋先进事迹的出现和发现,为推动第二层面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963年雷锋事迹上报到中央后,毛泽东敏锐地抓住这一时机,作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号召。随后,其他重要领导人也从不同的视角作了题词。这一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为雷锋先进事迹所动,题词道:“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2〕这一重要题词发表在3月6日的《解放军报》上。邓小平的题词意义深刻,核心有三点。

第一,建设时期比革命年代培育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和品质更艰难,而雷锋为破“难”提供了时代的“样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掌握在执政党的党员手中,所以,无私奉献、助人为乐更需要自觉;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与革命战争年代的具体实际不同,所以需要共产党员敏而好学、刻苦钻研;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扑朔迷离,所以需要共产党员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远比革命战争年代好,所以需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严于律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所以学雷锋活动要避免流于形式主义,不能停留在口号、漂浮于表面、局限于任务,而是要做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和“雷锋式人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到实处。

第二,将雷锋的人生价值定位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在邓小平看来,雷锋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革命先烈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事迹的时代传承。革命战争年代的先锋模范人物,是凭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而成为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先锋和桥梁。雷锋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因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而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典范。这是一切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干部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否则,就容易产生脱离人民群众、脱离斗争实践的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

第三,学习雷锋的关键就是终生践行共产主义的“品德和风格”。雷锋思想上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啄木鸟”精神,文化学习上敏而好学、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工作上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螺丝钉”精神,生活上勤儉节约、严于律己的“补丁”精神,既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道德品质的升华,又是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一个共产党员所应当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拓展。党中央和社会各界都意识到“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3〕。邓小平也认为,学雷锋不是简单“复制”一个雷锋,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抓住雷锋“全心全意”和终生性、始终如一地践行优良品德这一关键。邓小平指出:“当一个共产党员,就要自觉服从党的路线和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工作,并经常准备吃亏和遇到麻烦,工作做坏了,还要受批评,而且终生都应该如此。”〔4〕共产党人的保质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须终生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邓小平的题词与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一起,有力地指导学雷锋运动自上而下的全面开展,先后涌现出“雷锋式先进人物”,焕发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由革命战争年代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转型,也成功地实现了优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具有共产主义特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的培育。

二、1975年的讲话:以“雷锋叔叔不在了”的事例批评歪曲毛泽东思想和破坏党群“鱼水”关系的现象,希望学雷锋经受住政治考验

邓小平第二次提出学雷锋是在1975年整顿期间的一次讲话中。第二次复出接替周恩来主持中央行政工作的邓小平,于1975年7月14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讲话中意味深长地说了一个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故事:“过去军队同志坐公共汽车,向来是给老人、带娃娃的妇女让座的,现在有的不让了。有个战士坐车,一位妇女抱着娃娃,他不让座,娃娃哭了他也不理。旁边有位老人说,雷锋叔叔不在了。从这个事情上是可以看出问题的。”〔5〕能看出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党内和军队存在骄气甚至骄横现象,丢掉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群众路线、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接着邓小平手指激动地比划着说道:“这方面的例子多得很。如果认为这些都无关重要,没有警觉,那是很危险的。”〔6〕其危险性就表现在军队被造反起家的、帮派思想严重的、参与打砸抢的“三种人”利用,闹派性、打派仗,不讲团结、不讲纪律,混淆是非、背离使命。据当时在场的李德生回忆,刚复出的邓小平在会上提到“雷锋叔叔不在了”这个故事,老同志们听了心里很沉重。当时“四人帮”还在台上,怎么把雷锋精神发扬下去,小平同志是动了脑筋的,他只能这样讲,好在大家都听懂了。〔7〕在此,邓小平是以严肃而又不失幽默的故事形式鲜明地批评了不学雷锋精神,丢掉党和人民军队从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培育的优良作风和致胜法宝的不良现象。

邓小平的这次讲话目的明确,既表达了他对党政军各界的要求,即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以国家大局为重,恢复党群、干群、军民的“鱼水”关系,保障安定团结局面;又寄托了他对人民的期望,即坚定立场,站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边。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及1975年的全面整顿,对重塑社会风气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军队重新树起了学雷锋的口号,整体风气开始好转,许多城市的机关单位、各大车站、码头、学校都出现了学雷锋的宣传和实践活动。邓小平的讲话锻炼了党员、教育了人民,使全党认识到,学雷锋活动必须要经受住各种政治考验,才能使雷锋精神的精髓落地生根。

三、1977年的谈话:提出了形式上教育引导,策略上由党员带动群众的学雷锋、改作风方案,从而恢复和发扬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优势

“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指导思想极大地阻碍了党和国家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工作。1977年底,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力挽狂澜、全面纠偏。他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了教育战线和军队建设的拨乱反正,要求把长期以来被耽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新恢复起来。1977年12月28日,鄧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谈到了军队学雷锋的意义和方法问题:“一九七五年我讲过‘雷锋叔叔不在了,‘四人帮对此大肆攻击、污蔑,其实这不是我的话,是老百姓的话。政治工作本来是我们军队最擅长的,现在有些人到了地方却不会做政治工作。所以,军队的教育训练要为干部到地方工作创造条件。”〔8〕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再次提及雷锋,就是希望党和军队通过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来继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提高党员和军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水平。

那么,选择何种方式来改进工作呢?邓小平通过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雷锋活动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深知采取自上而下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容易导致学习活动的偏向和飘忽,所以最终选择和风细雨式地教育和引导的工作方式。正如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9〕;“坚持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10〕。由此,邓小平坚决反对再搞大运动、大批判的方式,而是实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引导方式。教育和引导就需要树立先进典范供世人学习,如此一来,20世纪60年代就家喻户晓且不失真实的雷锋就呼之欲出,成为党和政府要树立的供全国上下学习的最佳人选。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们在琳琅满目的物质和形形色色的思想的冲击下,容易迷失自我,丢失传统,而爱国爱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刻苦学习、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的“傻子”雷锋及由其积淀而成的雷锋精神就成为了抵制“糖衣炮弹”腐蚀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污染的一剂良药,成为了提高党员、军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学习楷模。

但是,如何在不采取疾风骤雨式政治运动的前提下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标呢?邓小平认为,要分步骤、有层次地进行教育引导活动,要先抓党、政、军内部的作风问题,尤其是党风建设。“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11〕同时,邓小平还给出了必须先抓党风建设的原因,“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12〕党的各级领导率先起到榜样作用,以改进党员同志的作风,党员又带动党政机关和军队作风的扭转,再进一步实现全民族、全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这就是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的策略问题。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13〕邓小平提出的先党内后群众的顺序不仅仅是针对风气的改变问题,也针对的是学雷锋问题。这就是说,党员干部应该走在学雷锋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前列,为人民起好带头作用。由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率先起到榜样作用,以改进党员同志的作风;党员又带动党政机关和军队作风的扭转,再进一步实现全民族、全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这就是邓小平对“文革”结束之际的学雷锋、改作风的设想方案。

四、20世纪80年代初的号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新人”,改进党风、军风、民风、学风,建设社会主义“同志式”人际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价值体系遭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新的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尚处于构建之中。出现这一状态,一方面是由于全球思想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裹挟下进行广泛交流、交融与交锋;另一方面,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政治改革、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尚未积淀成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封建主义落后思想、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腐蚀了部分党员干部,一些人的思想和精神风貌受到严重的污染。

邓小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为在新时期继续弘扬雷锋精神,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在邓小平的号召下,1981年3月1日,驻京部队指战员和首都青少年利用星期日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3月5日,《解放军报》再次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5月3日,共青团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全国学雷锋先进青年和先进集体代表座谈会”。198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报纸重登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雷锋的题词。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还联合召开了“首都各界隆重举行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二十周年大会”。群众中“雷锋又回到了我们身边”的心声代替了“文革”期间“雷锋叔叔不在了”的不满。

邓小平重提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邓小平指导的学习雷锋举措,就是希望通过重提雷锋先进典型来弘扬优良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的“文明礼貌月”、“五讲四美三热爱”、“学雷锋树新风”等活动体现了雷锋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精、气、神、形的有机统一。在改革开放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凭借榜样雷锋取得了显著成效,雷锋精神也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下重新彰显活力。

邓小平认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在1979年对文艺工作者的祝词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并提出其内容包括科学水平和文化生活两个层面。1980年,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继续细化、深化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4〕党的十二大在邓小平思想基础上精辟地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发展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大方面。

邓小平认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包括两个层面:主体上是培育“四有新人”;功能上是改进党风、军风、民风、学风,建设社会主义“同志式”人际关系。社会主义育人标准经历了从毛泽东时代的“又红又专”到邓小平“四有新人”的进步过程。起初,邓小平提出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三条标准,后来有理论工作者提议加上“有文化”一条,邓小平接受了这一建议并拓展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直到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正式概括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5〕,并指出理想和纪律最为重要。由此,“三有一守”調整为“四有新人”。

邓小平还认为,党风、军风、民风、学风这“四风”的改进,核心是党风的净化。“要搞好我们党风、军风、民风,关键是要搞好党风。现在,‘四人帮确实把我们的风气搞坏了。”〔16〕一个月之后,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将搞好“三风”发展为改进“四风”,“讲风气,无非是党风、军风、民风、学风,最重要的是党风。好的党风也要体现在教育中,这才能培养出好的学风。”〔17〕此后,邓小平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以党风为核心的“四风”的根本好转。

由此,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初再次要求大力宣传雷锋和树立雷锋典型,旨在通过榜样的力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改进党风、军风、民风和学风,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团结的人际关系。

五、小结与启示

邓小平四次在历史转折关头提出学习雷锋好榜样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诉求,是在总结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而提出的。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向雷锋“学什么、为何学、怎样学”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学雷锋活动的规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事实证明,邓小平四次提出学雷锋,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对于防止出现将雷锋和雷锋精神简化、神化、泛化、老化等错误倾向仍具教育价值,对今后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仍具指导意义。

时至今日,雷锋精神犹如一个精神标杆,供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比对,以照亮伦理道德和言行举止的暗角,从而修身正己、见贤思齐。正如一名普通民工认识到:“雷锋是一面镜子,他能照见人们的心灵,谁用这面镜子经常照照自己,谁就能够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8〕这一朴实无华的言语道出了群众衷心爱戴雷锋同志和崇尚雷锋精神的心声,也反映出人民对我们党宗旨信念的衷心拥护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殷切期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750.

〔3〕抚顺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抚顺市总工会工运史编委会编.回顾学雷锋活动的起源和发展[M].沈阳:白山出版社,1991: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6.

〔5〕〔6〕〔8〕〔11〕〔12〕〔14〕〔15〕〔16〕〔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18,81,177,177,367,110,46,54.

〔7〕陶克,王跃生.中国雷锋现象[J].昆仑,1990,(3):21.

〔9〕〔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145.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18〕陈广生,朱亚南.雷锋全传[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2:228.

(责任编辑王丽娟)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精神文明建设
发挥电力党建工作 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简谈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党建工作的长效性
新时期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创新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浅谈雷锋精神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对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几点思考
发扬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精神做好雷锋精神的研究与弘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