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弱势处境及对策研究

2017-05-30 10:48康红梅
三峡论坛 2017年2期

康红梅

摘要:农村贫困老年人问题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必须要应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农村贫困老年人陷入经济、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弱势处境中,单纯的政策和制度帮扶难以迅速见效。社会工作的增权理论视角有助于介入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弱势处境。对农村贫困老年人进行个体层面、社会关系层面、结构制度层面的增权是解决其弱势处境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农村贫困老年人;弱势处境;增权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2-0046-04

衰老是人类无法回避的过程,老年状态是每个人迟早会经历的一种状态。如何看待“老年”,如何对待“老年人”是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过程。目前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统计,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1]农村贫困老年人的数量巨大,约占全国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并且农村老龄化的问题要远早于城市。[2]于学军认为我国有3000万农村贫困老年人口,农村老年人贫困率大约为41%;[3]56杨立雄认为中国有农村贫困老年人口1400多万,农村老年人贫困率大于10%。[4]37这些农村老人大多在经济、政治、社会组织、社会网络中处于弱势,是农村社会中的一种典型弱势群体,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要促进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就要重视农村贫困老年人问题。

一、农村贫困老年人弱势处境的具体呈现

贫困造成了持续性维系生命的收入和生产资料的缺失,表现为营养不良、教育机会有限,缺乏其他基本服务、遭受到社会歧视和抛弃,缺乏社会参与的决策机会。农村贫困老年人处于农村社会的底层,承受了贫困的过重负担。他们不仅具有一般老年人在身体、心理、人际关系上出现的普遍问题,而且由于贫困造成身体、心理和人际关系中的弱势处境更加明显。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经济弱势。经济收入过低是农村贫困老年人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制约了其生活水平的提高。据实地调查数据显示,[3]5843%的城乡老年人处于“没有生活来源”状态,49.8%的老年人表示“生病没有钱看病”,66%的老年人把自己看成是“家庭的负担和累赘”。由于大部分农村老人主要依靠种地和子女赡养费来生活,随着老年人年龄增大,身体体能的下降,种地不再是一种可以依靠的生计方式;大部分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子女在城市中打工,其经济收入水平很低,其赡养能力也有限,从而导致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状态日益下降。[5]81

其次是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弱势。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农村逐渐朝向空心化发展,农村贫困老年人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相应地会出现一些独特的心理和精神现象。特别是那些生活贫困、子女外出、身患疾病的农村贫困老年人会产生一种严重的无助感、孤独感和被抛弃感。物质生活的贫困,家庭支持的欠缺使其精神沮丧、心理脆弱,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尤其是遭受长期病痛折磨的农村贫困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心情抑郁,孤苦无依,产生一种“无用感”、“累赘感”,甚至萌生自杀轻生的想法。

第三,农村贫困老年人的文化弱势。家庭养老文化的变迁,传统的养老文化衰退,新的養老文化还处于重构过程中,这些都使农村贫困老年人处于文化场域的弱势形态中。首先是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传统大家庭的解体,核心家庭的上升,加上大量农村人口外流,“养儿防老”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难。在新的家庭结构中,老人不再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年轻一辈父母大多以孩子为核心,传统的赡养关系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加上传统孝道观念的衰退,虐待老人和遗弃老年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传统的家庭养老文化的衰落,社区养老,社会养老,国家养老等新的养老模式还不完善,新的养老文化还没有重建,这些对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处境更加不利,其弱势处境也就更加严重。

第四,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制度嵌入弱势。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制度保障。而农村贫困老年人在这两方面都难以得到完善的保障。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到1999年实现的旧农保中,政府基本没有投入基金,主要是农民自己投钱“保障”,自己养老,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新农保,农村老人享受到了一定的改革开放成果。但是由于新农保实行分档次,分级别享受不同养老保障的方式,大多数农村老人只能购买“100元档”的养老保险,而贫困老年人却根本拿不出“闲钱”来购这最低档次的新农保。同时,养老金兑现金额较低使新农保在贫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上只起到了杯水车薪的作用,不能根本改变贫困老年人的贫困处境。在新农保中,领取养老金必须是60岁以上且缴费达15年后才可以领取。“100元档”新农保到期领取的养老金每月才69元。即使是“500元档”的新农保到期也只能领取每月112元的养老金。此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保障农村贫困老年人问题上所起作用也有限。首先是农民加入新医保的积极性比较低,很多农村贫困老年人没有加入。其次是新医保的保障水平很低。农民看病的很多药物都不属于报销范围,大病报销比例较低,慢性疾病治疗、普通门诊治疗费都不在报销之内。虽然目前的大病统筹已经实施,但是力度还不大,没能根本改变农村老人因病致贫和贫病交加的处境。

二、农村贫困老年人弱势处境的原因分析

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弱势处境的成因是各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制度结构的制约、社会支持的缺失、个体自身能力限制等方面。

首先是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造成农村老年人成为没有完善社会保障的留守贫困老年人。我国城乡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大,造成了城市中有很多农民工而农村中有很多不能流动的文化程度很低的留守贫困老年人。[6]45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农村老年人贫困的重要原因,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农村老年人贫困的有效措施。[7]55此外,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不足,尤其是针对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导致老年人贫困的重要原因;而人口的流动和家庭代际居住模式的变迁降低了农村家庭的非经济支持能力,加剧了老年人的社会贫困,家庭养老功能的衰退和生育率降低导致的代际重心转移加剧了老年人的经济贫困。[8]88老年人的贫困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地逐步发展和形成的,是弱势积累的结果,随着时间流逝,系统的结构性力量使贫困者越来越穷。[9]45

其次是社会支持的不足使贫困老年人所获得和控制的资源有限。农村贫困老年人所获得的社区支持,家庭支持下降;所获得的物质资源、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支持不足,这是导致农村老年人贫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0]52农村老年人自身的社会资本不足,通过自身身份和各种社会关系能获得的生活资源和社会支持网络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出现零消费的现象反映了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十分严重。[11]211

再次是农村贫困老年人自身能力不足造成了其弱势处境。农村贫困老年人自身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健康的贫困和文化的贫困。农村贫困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不佳,老年病、慢性病经常缠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其贫困的主要致因。[12]10大多数农村贫困老年人由于年轻的时候教育条件差、教育机会缺失、教育经费欠缺造成其文化程度普遍低,文盲率高。由于教育水平较低,他们对生活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难以快速接受,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难以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文化的贫困是造成农村贫困老年人陷入贫困怪圈而无法化解的重要致因。

三、增权视域下改善农村贫困老年人弱势处境的对策

增权又叫做赋权,也译作充权。赋权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苏利文在《黑人之增权:社会工作与被压迫的社区》一书中提出,此后赋权一词逐渐得以使用并成为社会工作实务中一个普遍受到重视的热门术语。[13]114对赋权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抱肯定的态度,自觉能过控制自己的生活,并且在需要时影响周围的环境。具体分为个体层面、人际层面和社会政治层面等三个层次的权能感。”[14]124这个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激发案主的权能感,重视案主自主能力和自决能力,而工作者仅仅是案主的朋友和伙伴,帮助案主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让案主能自己看清、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消除案主所面临的障碍,发现并提供各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支持性措施。[15]144

社会工作增权理论为考察和介入农村贫困老年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在社工介入的实践中,增权的内涵之一是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农村贫困老年人排除各种弱势处境的主客观障碍来感受自身的力量,通过激发本身的正面经验来激发贫困老年人的内在动力,并尽可能地在农村家庭、农村社区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中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来掌握和改变自己的贫困生活现状。同时要求社会工作者从宏观的层面吸引更多的社会公民关注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弱势处境,促使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出台有利于改善农村贫困老年人弱势处境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在农村贫困老年人的个体层面上,社会工作者要重视挖掘贫困老年人个体所具有的生活能力,预防其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所滋生出来的无助感、被抛弃感和失落感。在社会工作的具体工作方法上可以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物质帮助等,纠正其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激发其重新评价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和贫困老年人一起分析其所处的弱势处境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帮助其更准确、清晰判断自己的弱势处境,鼓励、支持、帮助其改变目前的弱势处境,传授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其与家庭成员、社区群体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系,增强其应对弱势处境的能力,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农村贫困老年人由于自身的贫困不善于跟其他亲属、家人进行沟通,不善于求助社区其他群体的帮助。因此,培养农村贫困老年人的沟通能力、表达需要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对其改变弱势处境就显得非常重要。社会工作者除了努力促进贫困老年人消除自卑感,孤独感,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外,还应该帮助其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进而提高其获取和控制资源的能力。

在农村贫困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层面上,在进行贫困老年人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进行的首要工作就是分析、挖掘出农村贫困老年人出现问题的关系网络是哪些,为什么会出现,哪些关系网络运作正常,能继续利用和发挥作用又是哪些。只有了解清楚这个情况,才能继续帮助和协助农村贫困老年人改善家庭、社区、团体、组织等关系网络。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弱势处境可以考虑从其社会关系网络着手,通过诉诸关系网络资源来帮助贫困老年人解决各种问题。首先,在农村贫困老年人的个体网络关系中,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帮助贫困老年人建立与子女、家人、亲戚、邻居、朋友的联系,积极动用这些群体网络资源帮助贫困老年人战胜弱势处境。要建立贫困老年人之间的自助组织,积极开展贫困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活动;要建立贫困老年人和非贫困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活动,让老人之间互相帮助,让非贫困老年人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老年人度过弱势和困境;其次,在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组织网络中,帮助贫困老年人建立与社会福利院、养老中心、慈善机构、福利基金会等非营利性组织之间的联系,进而帮助贫困老年人摆脱其弱势处境。在农村社区网络中,鼓励贫困老年人积极参加村社活动,积极帮助贫困老年人与邻居和其他村民密切合作关系。总之,社会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激发其充分利用这些关系网络摆脱自身弱势处境的能力。

在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制度保障层面上,社会工作者对贫困老年人的干预更要重视社会结构、制度和政策对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关注和保护。要立足于农村贫困老年人的无助感、孤独感、失落感、无权感和无力感,帮助贫困老年人获得和行使自身的权力,促使自己问题的解决。农村贫困老年人处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给予贫困老年人的社会保障能力也有限,因此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在社工介入中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呼吁社会、政府来关注农村贫困老年人,关注其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其次要关注这个群体的基本生存权,把自己和贫困老年人的交谈经验和实地调查结果总结上报到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经验材料,促使决策部门在制度上和政策上出台专门保障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相关制度文本;最后要做好贫困老年人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中介人和联络员,加强贫困老年人和基层政府之间的联系,促进贫困老年人弱势处境问题的解决。

注 释:

[1] 陈郁:《我国老年人口今年将超两亿》,《经济日报》,2013年2月28日第01版。

[2] 达昱岐:《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将在农村提前出现》,《人民日报》,2013年03月06日第01版。

[3]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年。

[4] 杨立雄:《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研究》,《人口学刊》,2011年第4期。

[5] 蒋承:《中国老年照料的机会成本研究》,《管理世界》,2009年第10期。

[6] 马芒、贾欣:《城市知识人口新上山下乡运动和新农村建设》,《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9期。

[7] 王宁、庄亚儿:《中国农村老年贫困与养老保障》,《西北人口》,2004年第2期。

[8] 杨菊华:《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问题的理论思考》,《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

[9] 成梅:《以生命历程范式浅析老年群体中的不平等现象》,《人口研究》,2004年第3期。

[10] 杨妙英:《对于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11] 张岭泉、邬沧萍、段世江:《解读农村老年人的“零消费”》,《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2] 朱利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医疗管理论坛》,2010年第27期。

[13] Adams R:Social Work and Empowerment(3nd.).Palgrave Macmillan.2003。

[14] 宋麗玉:增强权能量表之发展与验证》,《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刊》,2006年第2期。

[15]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