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收藏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热

2017-05-30 10:48朱奎
收藏与投资 2017年2期
关键词:瓷器欧洲

朱奎

中国从汉代烧造陶器称瓷,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欧洲最早的瓷器则始于德国,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炼金术士因国王对中国瓷器的爱好,提出烧出瓷器换回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有了1706年开始烧造的迈森瓷器。法国人在中国学习了多年,1768年才有了自己的瓷器。英国是因为有英国人在法国烧造瓷器,稍后于法国,也有了自己的瓷器。至于中国瓷器最早什么时候到的欧洲,欧洲所见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葡萄牙航海家科尔沙利等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来到中国,买去景德镇的五彩瓷器10万件,运回葡萄牙。也因此,1522年葡萄牙国王下令所有从东印度回来的商船所载货物的三分之一必须是瓷器。

公元97年,东汉皇帝派甘英从海上出使大秦(也就是古罗马),但是,被大食(波斯部族)人骗到波斯湾而未到达大秦。被大食人欺骗的原因是大食人想垄断中国和欧洲的丝绸及陶瓷生意。也就是说,东汉时期,丝绸和陶瓷就已经出口到了波斯湾。东汉恒帝廷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国王(古罗马帝国皇帝)安敦遣使臣来到洛阳。这是中国与欧州国家直接往来的开始,这应该是欧洲人第一次了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汉朝的“丝绸之路”促进和联通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贸往来。而后,唐宋元明对东南亚、西亚的瓷器出口,直到1405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达东非,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国际贸易。有学者说,中国瓷器是郑和下西洋时,将瓷器带到东非,再由东非传入欧洲。而笔者认为,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的崛起,他建立了橫跨欧亚的大蒙古帝国,加速了中国瓷器对欧洲的输出与传播。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取代。中国之外代之而起,地处中亚丝绸之路,从汉代起就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奥斯曼帝国,全盛时期,橫跨欧亚非。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土耳其博物馆的中国精美瓷器的收藏,可见奥斯曼帝国对中国瓷器在欧亚非的传播与出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一点,由于地缘关系,中国与古波斯在汉代就有经贸往来,而欧洲与古波斯的经贸往来则大大早于中国与欧洲的直接经贸往来,见于记载的明代正德九年。从伊朗博物馆的中国瓷器的收藏,可见端倪。由此,可得出结论,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认识与了解,当早于郑和下西洋,也不是仅从东非传入了欧洲。

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以前,欧洲人日常使用的器皿以陶器、木器和金属器皿为主。尤其粗糙与厚重的陶器,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虽然中国瓷器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传到了欧洲,但是数量非常稀少,而且往往被当成最最珍贵的礼物送给国王和贵族,百姓是看不到的。也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瓷器是什么做的,就连当时进口中国瓷器最多的葡萄牙,也不清楚中国瓷器的成分,葡萄牙代理商巴尔伯沙(DUarte Barbosa)认为中国瓷器是用贝壳制作的,潘奇洛李(Guid。Panciroli,1522-1599)也在其著作中认为瓷器的成分包括破碎的贝壳、蛋壳以及石膏。由于瓷器对于十六世纪的欧洲人来说稀少且昂贵,有关中国瓷器可以验毒的观念,在当时的整个欧洲都很流行。欧洲人普遍认为它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如果在中国瓷器里盛放毒药的话,瓷器就会开裂。十六世纪中叶,随着葡萄牙人从海上大量带回中国瓷器,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时髦。最早与中国贸易的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镯都是中国瓷器制品,葡萄牙国王赠送给意大利国王的礼物也常常是中国瓷器,王后并且委托他人在中国订烧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赠送给有战功的士兵。

十六世纪早中期在位的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收藏品中,就有一套中国订制的装饰有其徽章的瓷器。十六世纪后期在位的菲利二世更是收藏了多达3000件的中国瓷器。1587年,英国女王接受了财政大臣赠送的新年礼物——一些中国的白瓷碗。于是,瓷器这个名称开始在英国传播。到了17世纪,英国女王二世用中国瓷器作为皇宫里的装饰品,把皇宫装点得富丽堂皇。在英女王二世的带动下,从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以及那些新兴的资产阶级,都争相购买大量的中国瓷器装饰在客厅、卧室或者餐厅。当时,一切有权有钱的人,都把拥有中国瓷器的多少,看作自己拥有多少财富和多少權势的象征。中国的瓷器、丝绸、漆器和茶叶,成了欧洲上层尽相追逐获取的对象。十六世纪后期在位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拥有一批中国瓷器,十九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MacaU[aV)说,“女王在海牙就养成了对中国瓷器的喜好…收集了…奇形怪状的中国瓷瓶”。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也从阿拉伯国家和葡萄牙收集了不少瓷器,他的首相福洛理蒙,德罗贝特(Florimondde Robertet)也收藏了不少的中国瓷器,其中有不少是葡萄牙人抵达中国后首批转运到法国的瓷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于1670年突发奇想,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装修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风格”。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摆放中国的青花瓷器,白底加蓝色的图案,绸帐是中国的丝绸。

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随后纷纷效法这位伟大的国王,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不惜高价购买中国的瓷器和其他瓷器饰品,装饰他们的客厅卧室。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命令宰相马扎兰创立了“中国公司”,到中国订制带有法国甲冑、军徽、纹章、家族人像等图案的瓷器。这些纹章瓷器都是按照他们提供的设计图样由中国工匠烧制,当这种徽章瓷器出现在欧洲大陆时,又掀起了一股收藏与订制中国瓷器的狂潮,许多欧洲国家的王公贵族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家族的显赫,专门设计了自己家族的族徽,这些徽记由各种动物,双翼飞人、各种变形文字、各种花卉组成。王室成员家用的瓷器上,还设计有皇冠的图案,俄国的彼得大帝在康熙年间就向中国订制了各种瓷器,其中就有双鹰国徽的图案。由于这类瓷器是专门定做烧制,所以在用料、做工上都十分讲究,以至被中国人称为外销瓷中的“官窑”。奥地利大公费迪南二世收藏了233件中国瓷器。1651年,荷兰联合省执政弗雷德莱克,亨利(FrederiC HenrV)的女儿嫁给德国勃兰登堡选帝侯,嫁妆就是一大批中国瓷器。而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葡萄牙公主也带来了中国瓷器作嫁妆。当时德国萨克森的奥古斯特二世,对中国瓷器的热爱到了狂热的程度,1717年,他以600名全副武裝的萨克森骑兵,向普鲁士帝国腓特烈,威廉一世换了127件中国瓷器,其中有18件高度在90-130公分以上的青花瓶,这些青花瓷瓶被人们称做了“龙骑兵瓷瓶”,而今还有部分收藏在德国德列斯顿美术馆。整个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中国的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马德里和法国凡尔赛宫廷里才有较多的瓷器陈列与收藏。贵族家庭和有钱人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路易一塞巴斯蒂安·梅西埃记叙十八世纪初中国瓷器的情況时说,“中国瓷器是多么可悲的奢侈品!一只猫用它的爪子一拨拉,比好几百亩土地受了灾还糟糕”。到十七世纪晚期,中国外销瓷的欧洲市场开始逐步达到极盛。十八世纪初,清政府允许欧洲国家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欧洲国家的船舶可以直航广州。于是,中国瓷器便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市场。由于中国瓷器大量输入欧洲,瓷器开始成为欧洲人日常的生活用品,如作为餐具和茶具。由于欧洲市场对于中国瓷器的大量需求,瓷器贸易的繁盛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末,到欧洲人自己开始大量生产瓷器为止。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国对欧洲的外销瓷器贸易达到了极盛,英国、法国、美国、荷兰、西班牙、瑞典、丹麦等国都在广州设立商馆,大量的中国瓷器也就通过这些商馆和所属他们的贸易公司,行销到了世界各地。至于有多少瓷器出口到了欧洲和欧洲人定烧了多少中国瓷器,以及欧洲到底有多少中国瓷器的收藏,我们从以下很少一部分的统计数字可见一斑。欧洲学者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602年到工682年8。年间,就有1600万件中国瓷器被荷兰商船运到荷兰和世界各地。1717年,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Esses”号和“Townsend”号共运送了三十万五千件瓷器。1721年,四艘船则运送了超过80万件的瓷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30年一年就购进中国瓷器五十一万七千件。即使在18世纪后半叶,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上受日本和欧洲仿造中国瓷器的影响,订货减少的情況下,英国仍在1780年一年向中国订购了80万件瓷器。从1732年到1806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共组织过130次亚洲之航,其中只有3次到达印度,其余都以中国广州为目的地。1745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回程时在哥登堡附近沉没,仅沉没的瓷器就有50多万件。1741年一年,英国、法国、荷兰和瑞典的商船就运送了120万件瓷器到欧洲。至于整个十八世纪欧洲一共从中国进口了多少瓷器,《中国青年報》记者冯玥在《镜子中看中国》一文中说,“在瑞典哥德堡市的东印度公司,杨卫民看过一份清单,1723年至1735年间,瑞典进口中国瓷器2500万件,同一时期荷兰的数字是7500万件”。而据西方学者焦革研究,1729年~1794年65年中,仅荷兰东印度公司便从中国运销瓷器达4300万件。从1708年到180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一共航行了790次,这一时期正是欧洲进口瓷器的高峰期。而十八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一共航行了2600多次,粗略地估计,十八世纪欧洲所进口的中国瓷器至少超过一亿件。从有记载的工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二百多年的时间,笔者估计,绝不会少于一亿五千万到二亿件瓷器流入欧洲,作为器皿被使用和作为收藏品被收藏。16~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上航线大量出口欧洲,促进了西方制瓷工业的诞生和迅速崛起。欧洲瓷因中国瓷而兴起,成为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最为重要的工业之一,同时带动了欧洲工业革命,也为当时的欧洲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并形成了辉煌的瓷器艺术。从中国和欧洲那个时间的瓷器贸易中,我们看到双赢的局面所带来的不可预期的发展效应。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随着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奢饰品一起在欧洲传播。向往东方的西方人越来越醉心于中国文化。它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接触和交流,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堪称空前。

18世纪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而欧洲仍在经受着教派纷争和战争之苦。当时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与商人们将一幅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欧洲人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的无比惊慕,导致了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多年间,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由于欧洲市场对于中国奢侈品的需求,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出口。而美丽实用的中国瓷器,又反过来促进了欧洲中国热的发展。中国热的意义除了一种追求中国货的热情之外,还包括一种逐渐形成的泛中国化的生活与艺术风格。这是欧洲在走出黑暗的中世纪,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富裕后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的世界,只有富裕而先进的中国能够满足他们这种爆炸般的欲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管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以至于在1769年曾有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在“中国热”流行欧洲期间,人们普遍爱好来自中国的物品,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以致被称为“中国(Chinoiserie)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

即使是在17世纪、18世纪欧洲得到有关中国的真实信息后,欧洲人对待中国的态度依然保持着敬畏和羡慕。从皮埃尔,贝尔(Pierre Bayie)和莱布尼茨到伏尔泰和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奎奈(QUesnay),哲学家们称赞中国是比欧洲更文明的帝国:“不仅更加富足和繁荣,而且更加宽容与平和。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没有实施迫害的牧师,政府官员不是根据出身,而是靠德才兼备而挑选出来的。”即使那些对这个中央王国的夸张赞美感到怀疑的人,如孟德斯鸠和亚当,斯密也对中国的财富和秩序感到迷惑不解,印象深刻。以德国为例,德国迈森瓷器保留的“赤龙餐具”的模具,是迈森瓷器厂为萨克森宫廷制作的第一套餐具,生产于1730年。当萨克森君主奥古斯特了解到,龙凤分別象征中国的皇帝和皇后,他特意挑选了王室瓷器收藏中一个中国瓷盘的龙形图案进行仿制,这种赤龙图案一直为萨克森君主家族专有。奥古斯特时期,“中国热”达到了顶峰,中国园林那种飞檐翘角的亭榭、高耸的宝塔,富有妙趣的石桥、假山、钟楼,以及曲折蜿蜒的小径等都使他们赞赏不已。他们还专门给“蜿蜒小径”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叫“蛇形曲线”。当年席勒就很欣赏这种蛇形曲线。欧洲不少国家都利用中国园林艺术的这些特征作为部分元素纳入他们一些重要的园林设计中。萨克森公国就曾在德累斯顿附近的易北河畔盖了一座皮尔尼茨宫,其中的“水宫”就是按中国建筑的风格建造的。德国卡塞尔一位伯爵威廉,索赫还在一条叫“吴江”的小溪旁建了个“木兰村”,在这里连挤牛奶的黑人都穿中国服装,俨然是个江南园林。工8世纪中叶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威廉,钱伯斯,即《中国建筑、家具、农饰、器物图案》一书的作者,在他的经典著作《东方园艺》(1772)一书中这样赞美中国园林艺术:“中国人设计的园林艺术实在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与东方的灿烂成就相媲美,只能像对太阳那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而欧洲收藏的一些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外销瓷器,与欧洲贵族订烧的徽章瓷一样,是欧洲人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工艺完美结合的真实写照。在欧洲社会极力追求中国时尚的同时,知识界则将目光转向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研究借鉴。到18世纪时,在启蒙思想家们的极力倡导下,欧洲掀起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文化热。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对儒家学说推崇备至,他曾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受他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中也曾出现这一格言。另一位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也非常景仰中国文化,他称孔子为“中国的苏格拉底”。在一次谈话中,他甚至说与孔子相比,“荷马是个糊涂蛋”。欧洲其它国家也出现了中国文化热。如在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中国的文献,还在其名著《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草稿中,将《论语》中“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句话改写成诗句。

18世纪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流行,最集中地体现在中国戏剧的风靡上。1735年,法国的马若瑟神父翻译并发表了法文版《赵氏孤儿》,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中国戏剧热。伏尔泰又进一步改编《赵氏孤儿》,并取名为《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1755年8月20日,当《中国孤儿》在法兰西喜剧院首次上演时,立即在民众中引起巨大轰动,一连演出了很多场。随后,英国、意大利等国也先后上演了这部中国戏剧。据统计,仅在工8世纪,《赵氏孤儿》在欧洲至少有4个改编本和3个英文译本。在官僚制度方面,欧洲当时实行的是贵族世袭制,这难免会带来许多弊端。到18世纪,当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渴望打破政治垄断,进入国家权力体系时,中国以科举为特色的文官制度恰好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蓝本。早在17世纪之初,被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向他们所在国家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欧洲的知识界开始对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文官制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在中国,即便是农夫的儿子,都有希望当上总督甚至宰相。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法国在大革命后参考中国科举制度,引进了竞争性考试制度,以满足资产阶级和平民登上政治舞台的要求。在治理国家方面,欧洲许多政界人物也纷纷效法中国。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有“欧洲的孔子”之称的魁奈,就非常赞赏儒家的治国思想。1756年,经过他的极力说服,路易十五甚至仿照中国皇帝的样子,举行了一场別开生面的祭祀土地的仪式,在欧洲引起轰动。工8世纪6。年代,大清乾隆皇帝对西方伸出的橄榄枝的拒绝,逐渐消弱了欧洲对中国的热情。但是,他们对这个富足的大帝国的丰饶的物产的欣赏赞美与追求欲则一直没有停止。

以上主要为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出口及由此引发的在欧洲持续了100多年的中国时尚和欧洲对中国瓷器的早期收藏而言。清朝的宫廷,是在几乎无任何毁损的情況下,全盘接受了明代皇室两百多年的收藏,加之康雍乾三朝皇帝对艺术品,对收藏的特殊兴趣,因此,清代的皇室收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博物收藏。而圆明园,不但文玩瑰宝的收藏尽揽天下,仅无与伦比的建筑,即可堪称建筑博物馆。康雍乾三代皇帝倾国力以满足个人及宮廷的收藏,仅就个人而言,康熙、雍正、乾隆,当为有史以来,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收藏家。可悲的是,这是一段欧洲人羞于提起也不愿正视的历史,这一段对中国人羞辱的历史,却使欧洲人真正了解了中国皇家这琳琅满目,富甲天下的收藏,继而演绎出了对文明对历史最残酷的摧残与掠夺。仅就法国有关档案当时的文献记载,英法联军的法军开到圆明园时,只有几辆车,当法军离开圆明园的时候,从天下第一园里拉走的园内的收藏,车子排了二法里多,一法里相当于我们的4公里。也就是说,不算英国军队,仅占联军三分之一强的法军,拉走的皇室收藏,仅车队就排了八公里长。英国人聪明,几乎销毁了当时的所有档案记载,但英法联军的一百多艘军舰,满载中国所掠,胜利凯旋。至此,中国最大的皇室收藏,不是损毁,就是掠夺,丧失殆尽。1900年,北京被八国联军占领以后,八国联军统帅,德军元帅瓦德西特许士兵公开抢劫三天,以后各国军队又抢劫多日。八国联军又轮流在故宫驻扎一年多的时间,中国的珍贵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故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有关文献记载,仅法国侵略军统帅佛尔雷一个人抢劫的珍贵财物就有四十箱。中国的皇室收藏,应该说,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后,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我们的国之瑰宝多被劫掠到了欧洲。也请不要忘了日本,八国联军中日本人最多,一共6000多人。笔者曾从19世纪国外相关资料读到,某个拍卖行,一次就替联军的一个士兵鉴定了500件从中国掠夺的皇室收藏。笔者的一个朋友曾有幸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为他们鉴定国宝圆明园四十景图,为此查阅了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此图为当时英法联军的法军上校杜班从圆明园带回法国,以4500法郎卖给了当时的法国帝国图书馆,也就是今天的法国国家图书馆。为此,我在这里呼吁有关部门,似此类有详细档案记载,有人证、物证,有据、有出处可查的国宝级文物,完全有理由向法国国家图书馆索要及追回。

综上所述,欧洲皇室贵族及百姓在清中叶以前,对中国瓷器的收藏是仰慕,是欣赏,是炫耀,是财富的象征。而清末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欧洲中国瓷器的收藏,则因为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对中国皇室收藏的掠夺,完成了中国大部分皇室收藏向欧洲的转移,也使欧洲中国瓷器的收藏从质到量上升到了一个无与复加的高度,很多国之瑰宝流失不见。法国《圆明园大劫案》的作者揭露到,因为写作此书,参观了很多欧洲的博物馆,但很多收藏拒绝参观,拒绝采访,以至于作者也难于估量,欧洲人从中国的皇室收藏到底劫掠了多少,但是有一点,作者肯定,很多东西是秘而不宣的,也可能我们永远都见不到。起码有一点,这种劫掠,至少造成了中国对中国历代传承瓷器研究的缺失,以至于有些瓷器的种类,如清三代严格意义上的仿西洋油画类珐琅彩瓷器,在欧洲博物馆和民间可见,在中国则不见。因此,欧洲的这种收藏,是建立在对中国的血腥镇压,残酷掠夺基础之上的,以至于至今欧洲人难于启齿。我旅居欧洲2。多年,喜欢瓷器却是从国内开始。第一次到德国,买的第一件瓷器是宋三彩,才知道中国还有宋三彩。荷兰、法国、英国、波兰、土耳其、东南亚,这些国家的博物馆、古董店、拍卖行,以及欧洲大量的私人收藏与传承,真正让我了解到我们老祖宗的伟大,领略了中国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了按图索骥的收藏,也因此认识了一大批古董店的老板,及一些当年驻华外交、海关及侵华老兵的后裔,痛恨他们祖上劫掠行为的同时,却也感谢他们的传承与收藏。德国人有一句老话,“Haben Sie Ming-Vasen?”意思是说,您有明代的瓷器?这句话也代表了大批的欧洲人,因为,这代表财富,代表身份,代表传承,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猜你喜欢
瓷器欧洲
欧洲“芦笋季”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清三代 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