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对外投资新方向①

2017-05-30 16:27:22杨征路张小溪
中国商论 2017年27期
关键词:对外投资一带一路

杨征路 张小溪

摘 要: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今天,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传统的基于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全球对外投资急需寻找新的动力。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逐渐形成了我国所倡导的对外投资新模式,这种模式追求投资国与被投资国互利共赢,是一种“开发优先”的合作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 对外投资 开发优先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c)-078-02

1 传统的对外投资模式

从历史上看,对外投资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殖民地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殖民地模式是近代資本主义国家以坚船利炮为武器打开殖民地的国门,然后在殖民地进行掠夺性的投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模式取代殖民地模式成为新的对外投资模式。美国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主要是技术的优势,对欧洲和亚洲地区进行投资。这种对外投资的实质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从而获取超额利润,最终利润回流回母国。美国模式还曾经出现过特殊的带有援助性质的模式,以“马歇尔计划”为代表。二战后美国为了平衡美欧之间的贸易逆差,也为了解决美国国内过剩的产能,通过进行对欧投资来扶持欧洲经济重建,拉动双方经济的增长。第三种模式叫做日本模式,以“黑字环流”为代表。1986年~1992年,日本依托贸易顺差积累的外汇储备向亚洲国家放贷,通过回购日本的机械设备促进日本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区域产业转移群落,这种投资遵循了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发展逻辑,本质上是一种政府推动下的区域产业分工。

2 传统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当前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对外投资普遍具有汲取性质,并逐渐形成了以“中心——外围”为特征的“汲取收入模式”。发展中国家作为外围国家,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整体且大量的利润外移。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的对外投资其实就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大规模的套利和汲取收益,并转移到跨国公司所在的发达国家,导致国家间贫富差距拉大,不具备共享和持续的特质。传统模式下的对外投资以跨国公司作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价值链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积极推动经济增长的意义。但是,这种不平等的投资模式天生就不具备包容性,这也是其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

当前的国内外环境也在客观上要求对外投资模式进行转变。从大环境来看,全球经济正从深度调整中缓慢复苏,经受住金融危机洗礼的部分经济体抗风险能力得到加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开始逐渐显现,国际政策环境在逐步改善。但由于受到国际政治、国家安全和保护主义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水平低于预期,未来走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投资不足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从中国自身情况来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增长减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3 “一带一路”战略的探索

2013年,中国政府开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经过4年来的发展,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并于2017年成功地在北京召开完成了“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主要取得了以下四点成就:第一,领导人与政府启动,形成了顶层设计,共同开发、分享、包容的愿景;第二,滚动形成了包含70多个国家合作体系,并形成了包含多个大型区域合作模式,如东欧的“16+1”,上合组织、亚太合作框架等;第三,形成了多个金融服务体系,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和上合开发银行形成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与35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金额高达3.12万亿美元。第四,2014年至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为这些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4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新模式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式的对外投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模式。首先,这种模式以基础设施这一公共产品作为对外投资的接入口,形成了区域内的互联互通,直接提供区域公共品,因此具有普惠性。其次,这种模式强调共享发展的理念,本质上是建构一个区域性合作价值网络,形成更为广泛的共生体群,因此,这种合作完全不同于旧模式下基于价值链的汲取性网络,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再次,中国模式强调投资的多功能化,公共产品投资既带有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又有着带动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功能;公共产品建设具有不动产投资的功能,既具有经济建设的性质,又具有民生工程建设的性质。最后,这种模式强调多方参与,通过运用多边投资机制替代单边投资机制,各种投资条件是经过多边磨合而形成的,反映着多边各方的共识和权益,更具有国际共识和国际规则方面的代表性。

对于中国模式,可以把它总结为基础设施接入和合作价值网络的合体。新模式下的对外投资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更包容的合作条款接入,马上打消了被投资国的顾虑,它与原有的发达国家主导下全球价值网络完全不同。中国模式通过提供区域公共品,着眼于未来规模性区域市场受益,具有区域专用性,有别于追求套利的跨国公司;通过开发区域基础设施,联通各国区域边缘,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特征,有助于帮助后发国家解决贫困问题;通过互联互通形成区域性自由贸易区,这一合作的特性是参与者的平等性。在新平台下,以往的纵向切割被打破,横向的合作网络平台被建立。基于基础设施平台基础上的多元参与性网络合作,具有多层次参与性和分享性。中国模式提出的分享理念是合作价值网络的根本诉求。

中国倡导下的合作价值网络的典型之一是区域合作生态开发区建设。2016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设了56个园区。中国引领的区域合作生态开发区模式,在“一带一路”区域已经生根发芽。这种开发区模式寻求中国企业和当地企业的共同发展。基于中国的开发区模式,双方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区域开发,不仅涉及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而且覆盖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还包括了赞比亚、尼日利亚、埃及等非洲国家,以及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家。其中,匈牙利是中国通向欧洲“16+1”的重要节点。对外投资对国际贸易的辐射作用也开始显现,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和被投资国的双向贸易快速增长,随着园区的发展,中国新的跨国区域合作价值模式是未来探索跨国区域合作的新思路。

5 新模式下的实践

中国在“一带一路”进行的投资遵循开发优先的原则。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内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落后地区的开发核心是先要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准则。只有实现了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接下来才能引来人流、物流、贸易、价值和资本流。“想致富先修路”这个经验非常适合较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因此,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互联互通的开发优先战略,立即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通过“一带一路”的探索实践,中国模式引领了新的全球战略发展。以基础设施的提供作为跨国区域合作的接入,这是一般国际资本所不选择的但对被投资国又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项目。

通过提供区域公共产品的方式有效地进行了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也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做为区域连接的基础,推进了互联互通和共享发展的新道路。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以及中国储蓄为“一带一路”区域公共品接入的模式提供了可能。此外,中国金融服务体系也推动了政府投资建造,尽管俱乐部产品有收费性,但是中国的这种投资具有长期投资性,降低了收费的价格,使得俱乐部产品具有了准公共产品性质。另外,区域公共品的供给具有强大的外部性、外溢性和跨代收益性,特别是整体一致化行动与补短板性从整体上提升了区域合作质量与规模,也弥补了无人愿意提供公共品的缺陷。最后,中国由于跨区域嵌入了“公共品”并直接使得被投资国受益,因此很多国家迅速从怀疑到加入。

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0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当年投资流量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是对全球投资增幅的2倍。截至2015年末,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为1156.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 10.5%。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签订了754亿美元的合约,继续保持着26.1的高速增长,预计未来5年还有4.2万亿美元的投资潜力。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中巴、中蒙俄、亚欧、中国到中西亚、孟中印缅以及中国到中南半岛六大走廊项目。这些项目涉及管线、公路和铁路等,投资金额最多的高达4000亿美元,累计投资额5046亿美元。亚投行也開始了跨国的基础设施筹资和投资,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电站、电网等项目。

6 新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流量来看,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当年的投资金额仅次于美国,首次位列全球第二位,达到1456.7亿美元,占全球直接投资的比重接近10%。当然,目前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还很大,美国的流量大约为中国的两倍。从存量来看,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量的近5%。201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了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这也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长期来看,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长前景乐观。当前中国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对外投资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后,这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就会显著上升。此外,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期,未来企业走出去的诉求会持续增长。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借助多边合作机制,众多中国企业将有望从单兵作战变为兵团出海,有助于形成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群体效应。这样不仅有利于相互形成外部经济以促进内部经济效率提高,而且在互联互通机制的推进下,有利于相互协调相互推进市场开拓。多边机制的开展也将大大减少被投资国对中国企业的抵触情绪,随着被投资国自身纳入了投资者范畴之内,双方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面临着进一步的增长转型需求,应该通过对外投资进行新的定位发展,提升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服务贸易水平,以便于未来更好地推动区域要素配置的优化。并且,在世界经济版图持续变化和全球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时期,中国需要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对外投资将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河.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6).

[2] 张丽平.“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需求及中国角色,调查研究报告[R].国务院发展中心印制,2017(5092).

[3]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一带一路”与国际贸易新格局[M].中信出版集团,2015.

①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6YJC790123;国家留学归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对外投资一带一路
创造与替代:对外投资与本地就业关系研究
当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探究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探究
迈过海外风险
企业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问题研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建议
财税月刊(2016年1期)2016-04-05 21:28:39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