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华 严瑾 李艳丹
摘 要: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对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校园文化載体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推进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人本原则、系统原则和创新原则等基本原则。在班级文化载体建设实践探索中形成的“133模式”是对校园文化载体拓展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校园文化;载体;班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3-0141-02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思政司出台的《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司函[2006]6号)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网络、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开拓与建设,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可见,加强校园文化及其载体建设和高校学生工作统一与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探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应然使命。
一、当前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客体性载体的育人功能不明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都能说话”,校园环境深刻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精神状态、审美情趣、内在气质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可是,伴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快速增加的是高大、气派的建筑,而缺少了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像未名湖、清华园这样有具有特色和底蕴的环境显得过少,甚至一些学校的校训、校歌等软环境元素也不为学生所熟知、接受,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在校园环境中很难得以彰显。
(二)重科学研究轻教书育人的倾向弱化了主体性载体功能
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集体和求真务实的教师队伍可以增强整个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此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然而,现实中高校的科研导向越来越严重,教授倾心科学研究而无暇顾及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教书而不育人,大学争相在各种排行榜上竞风流,而无法将学科和科研的优势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资源,大学只见“大楼之大”而远离“大师之大”。
(三)制度性载体功能发挥不充分
校园文化制度性载体本质上反映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基本认同,是关于学校管理及权利运行的理性原则、价值取向、理想追求、道德标准、利益关系等一系列观念体系的总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不尽理想,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对《大学章程》的认同度,很多高校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根本就没有完整的章程。
(四)网络对媒介性载体的冲击和挑战亟待有效应对
信息网络的普及无疑为工作提供了便利,但也使高校内信息来源急剧多元化、复杂化,正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校园文化载体。一方面,网络文化传播途径、交流平台改变了学生的活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宅男”“宅女”;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开放和隐蔽性使得一些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各种思想文化的聚集极易引导学生误入歧途,网络文化环境亟待净化。更为重要的是,校园文化媒介性载体的网络化进程还不能完全跟上网络信息发展的速度,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二、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原则
按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使他们能够愉块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为目的。应该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中,这样能更容易地观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从而在做中实现有意义学习。高校校园文化有明确的育人功能,所以,在构建校园文化载体时应该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让学生能在其中感受到主动性和主体性。比如,针对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就应该根据其思维特点来“量身定制”。
(二)系统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实际上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复杂工程。任何系统的内在构成都是一个相互协调、有序结合的有机体。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有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将校园文化载体作为一项整体工程来规划,做好布局谋篇再有序推进。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文化载体的综合作用,不能顾此失彼、抓一头放一头,而要使各种载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性原则要求载体建设者主动把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整体性,考虑多种载体的综合运用,以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种载体的综合功能,保证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协调发展。
(三)创新原则
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发源地和“第一资源”的集聚地,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高校的组织特性及其特殊地位和功能,决定了它应该而且能够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巨大作用。因而,创新也是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诉求。创新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的表现是多样的,比如,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校园文化载体的形式就应该更关注当代学生的特点,创造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感染;针对各个时期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社会热点的不同,主题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就应该深度融合新的时代要求,使校园文化活动走在时代前沿。
三、班级文化载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班级是高校组织体系的“细胞”,是学生在校活动的主要组织归属,必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媒介性载体。作者所在学院近年来坚持以班级建设为载体,通过不断丰富班级文化,营造学院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增强理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努力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班级文化载体建设的“133模式”,即:贯穿符合班级学生自身特点的一条主线;坚持人本、系统、创新三个基本原则;做到三个统一,班级文化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班级文化载体与专业特色相统一、班级文化活动与主题教育相统一。
(一)坚持生本原则,形成富有班级特色的文化载体建设方向
基于班级学生特点和需求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是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方法。学院坚持在班级组建之际指导班级发掘班级的群体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比如,ZB64班基于班级成员对本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特点确定了“学专业、成专家”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向;ZB134班着眼于成员均为贫困专项计划考生,突出责任意识,确定了“带着梦想读书”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向。班级依据所确定的方向,积极进行文化载体建设,每学期定期开展切合主题的文化活动。实践表明,坚持一条主线持续推进班级文化载体建设,不断丰富班级文化,有利于增强班级成员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班级文化载体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有利于班级文化活动的内涵和质量提升。
(二)坚持系统原则,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载体
系统原则在学院班级文化载体建设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院从全局出发,对各班级的文化载体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做系统指导和协调;二是各班级在建设实践中注重载体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专业和学科优势,从而形成特色。例如,ZB64班围绕植物保护专业学习构建了4个主题活动载体,分別是:家乡韵之植物风情、校园植物地图绘制、植保文化之合作手抄报、诗词歌赋中的昆虫,这一系列活动既贯穿一条主线,又将专业学习融入其中,把该专业所学的植物、植物病害、昆虫等核心知识同班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在文化活动中强化专业学习,依托专业知识构建班级文化,既增强了活动的内涵和趣味性,又形成了班级文化载体和文化活动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
(三)坚持创新原则,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
班级文化载体最终是达成高校育人目标的途径之一,所以,必须坚持正确导向而不能“自说自话”。从活动内容来说,可以主动将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和载体。例如,ZB134班班级文化建设过程恰逢“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展开,班级自觉将文化建设和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先后组织开展了“梦想,从读书开始”系列读书活动和“与雷锋相约在一起”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读万卷书”来走进梦想、“行万里路”来体验责任,依托班级确立的文化建设主线来落实主题教育要求,达成“勤学·明志·正青春”的目标。该班级也因此而被评为“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
从实践效果来看,坚持班级文化建设作用明显,ZB64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均为学院近年来各班级之首;ZB134班作为一个贫困专项班目前班级成员平均学习成绩高于同年级其他班级。可见,以班级“小集体”文化载体建设为基础,积极创造和谐宽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大气象”,使班级文化成为整个校园文化的一个源头活水,是一个值得研究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当然,班级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更需要学校层面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整体氛围的营造。
参考文献
[1]张萍,戴雁琴.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载体的拓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8(1).
[2]张宝君.对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