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氨基寡糖素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氨基寡糖素不同浓度及不同处理时间对玉米进行拌种处理,考察玉米壮苗各指标。[结果] 氨基寡糖素处理效果与氨基寡糖素的浓度及处理时间关系密切,只有氨基寡糖素浓度和处理时间搭配适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结论]有利于玉米壮苗的处理方式是氨基寡糖素浓度为5.0%拌种、放置12 h晾干。
关键词 氨基寡糖素;玉米;壮苗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9-0023-03
Effect of Amino Oligosaccharin Disposal on the Growth of Maize in Seedling Stage
ZHUANG Like
(Hainan Zhengye Zhongnong Hightech Co., Ltd., Haikou,Hainan 570206)
Abstract [Objective] Effect of amino oligosaccharin on the growth of maize in seedling was studied .[Method]The seeds were treated with amino oligosaccharin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different processing time, then the index of strong seedling was investigated.[Result]The effect of amino oligosaccharide treatmen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and processing time. O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ntration of amino oligosaccharide and processing time was prop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Conclusion]The best approach to maize seedling is as follows:amino oligosaccharin concentration 5.0%, dressing for 12 hours to dry.
Key words Amino oligosaccharin;Maize;Strong seedling
作者简介 庄礼珂(1984—),男,海南临高人,农艺师,硕士,从事农药应用技术推广研究。
收稿日期 2017-09-08
玉米(Zea mays L.)学名玉蜀黍,属禾本科玉米属,主要分布于30°~50° N[1]。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玉米在饲料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其生物学产量及其饲用营养品质研究倍受重视。目前,氨基寡糖素已被广泛应用于种子萌发研究[2],而对氨基寡糖素浓度与处理时间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其对玉米苗期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
壮苗是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农谚“壮苗五成收”说明培育壮苗在增产上的重要性[3]。笔者主要研究不同氨基寡糖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与材料
试验在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和生测基地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在人工气候箱(温度调为27~30 ℃)中进行,盆栽试验在大棚中进行。供试品种为穗珍8号超甜玉米,氨基寡糖素由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采用双因子试验设计,分别为氨基寡糖素浓度和处理时间。氨基寡糖素浓度分別为0.5%、2.0%、50%、7.5%,记作Ⅰ1~Ⅰ4;4个不同的处理时间分别为6、8、12、24 h,记作Ⅱ1~Ⅱ4。按不同处理进行拌种催芽,将种子分别种于营养杯中,采用营养土(菜园土∶牛粪=1∶1)育苗法培育。每个处理10盆,每盆2株,随机排列。其他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25 d后取样测定。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株高测定。
从各处理中选择5~7株,用尺子从茎基部量至最上叶叶尖的高度。
1.3.2 茎粗测定。
从各处理中选择5~7株,用游标卡尺测定玉米基部最宽处的宽度,重复5次。
1.3.3 叶面积测定。
从各处理中选择5~7株,用尺子量取完全展开的最上面1片叶的叶长和叶宽,计算其叶面积,叶面积= 0.73×叶长×叶宽[4],其中叶长指叶枕到叶尖的距离,叶宽指叶片最宽处的宽度。
1.3.4 地上部、地下部干重及冠根比测定。
从每处理中选择5株,将营养杯撕裂,放在桶中,小心冲洗去泥土,防止根系损伤,将其从茎基部剪下,用报纸分别将根、冠(地上部含叶和秆)包住,在 105 ℃下杀青30 min,再在 83 ℃烘 24 h,取出放于干燥器中冷却,用千分之一电子天平称每株根、冠重量,再放入烘箱中烘30 min,取出称重,至两者重量相差不大即可。利用公式计算:冠根比=地上部重量/地下部重量。
1.3.5 叶绿素含量测定。
用剪刀去除主脈,取0.2 g叶片装入具塞试管,再加入20 mL 80%丙酮浸泡,直到叶片完全变白为止,摇匀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按照下式计算叶绿素含量[5]:Ca=12.7×OD663-2.69×OD645;Cb=22.9×OD645-4.68×OD663;Ca+b= Ca+Cb。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氨基寡糖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影响
由表1、2可知,随着氨基寡糖素浓度升高或处理时间延长,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但两者之间互作茎粗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2.73,P=0.008 6<001),株高差异不显著(F=0.66,P=0.740 0>0.05),叶面积差异不显著(F=0.65,P=0.747 6>0.05)。茎粗较大的处理分别是Ⅰ1Ⅱ1、Ⅰ2Ⅱ4、Ⅰ3Ⅱ3、Ⅰ4Ⅱ2,它们之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株高较高的处理分别是Ⅰ1Ⅱ1、Ⅰ2Ⅱ1、Ⅰ3Ⅱ2、Ⅰ4Ⅱ2,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叶面积较大的处理分别是Ⅰ1Ⅱ3、Ⅰ2Ⅱ4、Ⅰ3Ⅱ1、Ⅰ4Ⅱ2,其中Ⅰ1Ⅱ3与Ⅰ3Ⅱ1 差异极显著,和Ⅰ2Ⅱ4差異不显著,Ⅰ2Ⅱ4与Ⅰ4Ⅱ2差异不显著,Ⅰ3Ⅱ1与Ⅰ1Ⅱ3差异显著,Ⅰ4Ⅱ2与Ⅰ1Ⅱ3、Ⅰ2Ⅱ4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氨基寡糖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地上部重量、地下部重量和冠根比的影响
植物根系是活跃的吸收器官和合成器官,根的生长情况和活力水平直接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和产量水平。冠根比和苗粗壮度是反映苗期株体质量好坏的综合量化指标,冠根比数值越小和苗粗壮度数值越大,说明苗越壮[6]。由表3可知,随着氨基寡糖素浓度增加或处理时间延长,玉米地上部重量、地下部重量和冠根比均呈下降趋势。两者之间互作地上部重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6.28,P=0.000 1<0.01),地下部重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395,P=0.000 5<0.01),叶面积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303,P=0.004 6<0.01)。由表4可知,地上部较重的处理分别是Ⅰ1Ⅱ3、Ⅰ2Ⅱ1、Ⅰ3Ⅱ4、Ⅰ4Ⅱ3,其中Ⅰ2Ⅱ1与Ⅰ3Ⅱ4差异极显著;地下部较重的处理分别是Ⅰ1Ⅱ1、Ⅰ2Ⅱ1、Ⅰ3Ⅱ4、Ⅰ4Ⅱ3,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冠根比较小的处理分别是Ⅰ1Ⅱ1、Ⅰ2Ⅱ3、Ⅰ3Ⅱ3、Ⅰ4Ⅱ3,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2.3 不同氨基寡糖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绿素含量是衡量植物体生长状况以及生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7]。叶绿素作为光合色素中重要的色素分子,参与光合作用中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在光合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8]。叶绿素含量变化可反映不同氨基寡糖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程度。由表 5可知,随着氨基寡糖素浓度增加或处理时间延长,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两者之间互作叶绿素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F=2.61,P=0022<0.05)。由表6可知,叶绿素含量较大的处理分别是Ⅰ2Ⅱ3、Ⅰ3Ⅱ4、Ⅰ4Ⅱ1、Ⅰ4Ⅱ2和Ⅰ4Ⅱ4,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3 结论
生产上一般认为,壮苗的形态特征主要是茎粗壮,节间较短,苗高矮适中,叶片较大而厚,叶色较绿,根系发育良好,根系发达,根重,并以茎粗、全株干重、根干重、根数等作为衡量壮苗的简单指标[3]。该试验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处理效果与氨基寡糖素的浓度及处理时间关系密切,只有氨基寡糖素浓度和处理时间搭配适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该试验得出有利于玉米壮苗的处理方式是氨基寡糖素浓度为5.0%拌种、放置12 h晾干。
参考文献
[1] 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7-109.
[2] HEYDECKER W,HIGGINS J,GULLIVER R L.Accelerated germination by osmotic seed treatment[J].Nature,1973,246:42-44.
[3] 李青苗,楊文钰.烯效唑浸种对玉米苗期形态的调控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6):84-86,93.
[4] 廖林仙,邵孝侯,陈晓峰.圆形与狭长形叶片叶面积计算方法[J/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02-13)[2017-08-05].http://www.paper.edu.cn/downloadpaper.php?serial_number=200702-160&type=1.
[5]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植物生理生化讲义[Z].1998.
[6] 葛晓光.果菜壮苗指标研究的概况[J].中国蔬菜,1987(1):32-34.
[7] 路明,史振声,吴玉群,等.复合氨基酸浸种对糯玉米苗期生长及生理效应的影响[J].种子,2004,23(6):41-44.
[8] 杨勤,刘永红.干旱对甜、糯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J].玉米科学,2005,13(1):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