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支撑措施和保障体系陆续建立,国际认同度不断提高,重大项目成果初现。但全球化退潮、国际经贸环境不佳、大国竞争与博弈加剧、民粹主义政治思潮泛滥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等,仍对“一带一路”建设构成挑战。中国宜把握节奏、加强风险评估,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引领新一轮全球化。
〔关 键 词〕“一带一路”倡议、逆全球化、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傅梦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徐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7)3期0087-10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迄今已三年有余。这一倡议理念创新、目标明确、布局宏大、措施有力、进展可喜,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可以说,“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最富实质内容、最具明确路径的对外开放经济战略规划,将有力塑造中国进一步崛起的地缘经济路径,打造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互动、互赢的新方式,也将成为中国夯实全球经济大国地位、引领新一轮全球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
一、建设进展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由理念到框架,由框架到战略规划,由战略规划到深入实施的逐层和高效引导的演进过程。
(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2013年9—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引发广泛国际关注,成为“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最明确的初始标志。同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并列为国家三大战略。2015年3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就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等方面予以明确说明,标志着“一带一路”总体顶层设计出台。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将“一带一路”列入“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赋予“一带一路”统筹国内发展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双重重任。
根据顶层设计规划,“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着力推动“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沿着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轨迹,丝绸之路经济带依托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孟中印缅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意在重点畅通三大方向: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从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以重要港口为节点,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一路到印度洋,延伸到欧洲,一路则到南太平洋。
(二)相应支撑措施和保障体系陆续建立。首先,“一带一路”国内统筹协调机制基本建立起来。2014年4月,商务部设立欧亚司,主要负责“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2国的经贸关系工作。2015年2月,中央成立“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由西部开发司牵头协调,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共同推动,下设综合组、丝绸之路组、海上丝绸之路组和对外合作组。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晶和杨洁篪担任副组长,高规格配置凸显中央高度重视。《愿景与行动》提出后,各部委、省份的具体推进措施不断出台。国务院层面出台了包括交通、贸易、能源、旅游等一系列对接“一带一路”的文件。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也相继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文件。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省份和节点城市都已出台“一带一路”对接方案。2017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外交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人民银行、国资委、林业局、银监会、能源局、外汇局以及全国工商联、中国铁路总公司等13个部门和单位,共同设立“一带一路”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机制,旨在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合作,积极推广PPP模式,鼓励和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尽快落地。
其次,金融保障不断增强。2014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资设立丝路基金,重点是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寻找投资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投融资服务。丝路基金首期注册资本100亿美元,专门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经贸合作和双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截至2016年底,丝路基金重点追踪项目已有100多个,实际投资额约40亿美元。
截至2016年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沿线国家累计支持项目逾600个,贷款余额超1100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603个,贷款余额同比增加13%。商业银行综合服务优势显现,中国工商银行是目前沿线国家覆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已在18个国家建立123家分支机构,截至2016年中累计承贷220亿美元。2016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共承保沿线国家项目303个,承保金额高达1133亿美元。
作为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资本规模高达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顺利完成筹建工作,自2016年进入运营阶段。2017年3月,亚投行实现首次扩容,新增包括阿富汗、中国香港、加拿大、比利时在内的13名成员,成员数量增至70个,超越亚洲开发银行成员规模,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自启动以来,亚投行累计发放17.3亿美元贷款,支持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塔吉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缅甸、阿塞拜疆和阿曼等7个国家的9个基础设施项目,其中6个项目是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其他多边开发銀行和商业银行联合投资。这为新成立的亚投行开创了与国际开发机构联合融资的新模式。
另外,在“一带一路”实践层面已有重大进展情况下,中国政府也开始关注软实力建设,如进行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以加强国际传播、舆论引导等。2016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指出,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2017年5月中旬,由中国发起并主办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继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之后最重要的一次外交主场,有望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沟通平台。
(三)国际认同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正建立起一个和平、开放、包容、相对松散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中国的“朋友圈”正不断扩大,已吸引全球100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共同参与,并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形成与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一带一路”已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草原之路”发展战略、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沙特“2030愿景”、欧洲“容克投资计划”、越南“两廊一圈”、澳大利亚“北部大开发”计划等国家和地区的战略规划形成对接,不少国家更将“一带一路”视为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此外,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等有关文件也相继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除与沿线国家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外,中国还与法国、德国、韩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就共同开拓沿线第三方市场达成重要共识,拓展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第三方开展合作的新模式,也推升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产业合作技术层级。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均设立“一带一路”专门机构,以管理协调相关事宜,如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对华事务委员会设立“一带一路”中心,新加坡《联合早报》与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设立“一带一路”专网,上海进出口商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贸促会、土耳其—中国工商业协会、吉尔吉斯斯坦工商会等近百家中外商会、企业发起设立“一带一路”贸易商联盟,联合国亦设立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
2016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内容的第S/2274號决议。4月起,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机构先后以多种形式认可并促进“一带一路”的开展与实施。同年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第A/71/9号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并呼吁国际社会凝聚援助阿富汗共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敦促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加强发展政策战略对接、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
(四)重大项目取得早期成果。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比如中巴经济走廊推进顺利,早期收获项目初见成效,瓜达尔港口2016年11月正式通航,可泊5万吨油轮。一些项目有望进一步顺利推进,如吉布提港口2017年完成首期工程,雅(加达)万(隆)高铁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马(马亚西亚)新(加坡)高铁建设、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塞尔维亚段启动,“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通车等。再如中缅输油管道正式投运,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已通气投产,中俄预计将于2017年底前就建设莫斯科—喀山干线达成协议。目前,中欧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作,发展至39条运行线,联通16座国内城市和12座境外城市,2016年中欧班列共开行1702列,同比增长109%。2017年2月,多个城市还提出“运力翻倍”计划,预计到2020年中欧班列将达到年5000列左右。
二、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延伸范围广阔,建设周期长,投入资源巨大,任务异常繁重。经过多方努力,“一带一路”建设开局良好,进展可喜。但应注意的是,除一般风险评估构成要素之外,这项几乎在全球展开的宏大系统工程还伴随着难以回避的特有挑战。
(一)全球化退潮威胁严峻。2016年以来,全球政经领域“黑天鹅事件”频繁发生。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胜选、欧洲右翼势力影响上升等一系列事件表明西方政治生态正发生急剧转变,“对精英、主流政治和现成建制深怀疑虑和敌意的民粹主义”迅速势力大增,经济领域的逆全球化思潮愈益泛滥。美国一度是冷战后全球化的引领者,获得巨大红利,但现如今引领意愿与能力不再。美国总统特朗普强调“美国优先”及“购美国货、雇美国人”,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造成美欧国家以上表现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一是实体经济与虚体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国内制造业岗位流失,就业状况不佳;二是对公平贸易与自由贸易诉求不一;三是对“规则”益加看重,认为一些新兴国家因行走于“规则”边缘而获益;四是担心新兴经济体国有或公营企业过于强大压垮西方私营企业;此外,贫富差距扩大、难民问题等亦为刺激因素。
(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环境不佳,融资难,运营难。2009年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在延宕与深化,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国际金融风险并未彻底消除,特别是国际资金市场流动性开始趋紧。历史数据显示,1954年1月—1981年1月美国有效基金利率(EFR)从0.8%上升到20%,1981年12月—2015年1月从12%下降到0.11%,此后至2017年4月略有回升,但未曾超出1%,美元利率可能已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国际融资成本因此上升。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加剧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与资金外流。“一带一路”建设中一系列项目面临巨额融资需求,资金融通可能面临困难。
(三)大国竞争与博弈加剧阻滞“一带一路”推进。全球层面,霸权国家猜疑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侵蚀并取代其主导地位,战略阻挠难以避免。地区层面,地区性大国对“一带一路”也存在挥之不去的疑虑,如印度激烈反对中巴经济走廊,对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态度消极;日本对亚投行的抵触以及在东南亚地区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等。一些次区域大国也可能因担心“一带一路”将引发中国影响力大增,而对合作的态度不积极,甚至干涉有关项目推进。
(四)沿线国家内部政治纷争和民间负面舆论可能带来消极影响。不少沿线国家政治环境不佳,执政者更关心的是在其任内很快显现政绩(这不利于“一带一路”某些长期项目的推进),而“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党对有关建设项目也可能故意予以阻挠。同时,某些对华不友好的非政府组织等民间团体常以环保问题、拆迁问题、腐败问题等制造负面舆论,导致执政党或在野党都可能立场摇摆,如欧盟对匈塞铁路的阻挠便缘于舆论对中国国企过大影响的担忧。
(五)非传统安全挑战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民族宗教多种多样,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恐怖主义泛滥、地区冲突不断、流行性疾病爆发等都可能给“一带一路”的推进带来突发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应对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由提出到实施毕竟只有三年多,与取得的进展相伴随,面临一些挑战也在所难免。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不断创新理念,加强形象与话语构建,也需要对具体问题予以具体应对。
第一,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轮全球化。在全球化退潮的阴影下,国际社会期待中国采取有力举措继续推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欧洲甚至提出中欧共同引领世界经济。中国应秉承积极进取立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创新,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推动具有中国元素、彰显中国智慧的新一轮全球化,吸引世界各国广泛参与。
第二,把握推进节奏,注重长远。中国应更加注意“一带一路”推进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从长远角度展开建设,求一事之大成而不求一时之小利。中国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韧性,在全球环境复杂与经济困难时期调整好节奏,谋求“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性推展。
第三,预防“一带一路”的推进被一些国家的舆论炒作或政治纷争所绑架。中国要做到既不有求必应,也不强推项目。对与一些国家现政府谈成的项目,要注意其未来政策变更的可能性,对其下任或反对党政府上台政策变更牵涉到的项目要有对策备案。一般而言,选举政治有周期性,执政党要取得政绩也有很强的周期性,有关项目在一定阶段没有取得显著成果,其进一步推进便可能会受到影响。时下民粹主义盛行,很多政治人物,包括对华友好的人士,都可能会被一时舆论“民意”所左右而改变态度。因此,“一带一路”推进中要注意阶段性项目与长期性项目的配置,更要明确重点布局,避免四面开花,尊重市场规律。
第四,处理好与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关系,加强合作,避免对抗,互利共赢。美国担心中国会借“一带一路”另起炉灶,如奥巴马政府总体上对“一带一路”态度负面,认为其旨在对抗“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中国向西拓展战略空间的举措,是为了重塑亚欧大陆地缘政治,推行“去美国化”进而挑战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近来,美国学界对“一带一路”评价有一些积极变化,有专家认为,如不参与其中,美国企业将蒙受很大损失,成为21世纪地球上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局外人。中美合作对双方皆有利,美国在技术、运营、金融、法律、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经验非常值得中国学习。中美在非洲清洁能源领域已有合作,下一步十分重要的是,寻找中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共识与工作路径。中美元首海湖庄园会晤时,习近平主席向特朗普总统表示欢迎美国加入“一带一路”建设,这展示了中方“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對美国进一步开放的态度。
第五,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评估、监督与应对。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安全风险将愈益凸显。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海外利益正不断扩大,保护海外利益对中国来说日益重要。“一带一路”建设中要依据战略性项目、政策性项目和商业性项目分头推进,注意跟踪项目所在国动态,及时评估进展与风险,以利长期推进。海外安保涉及面广,统合难度大,宜组建高级别机制进行统筹领导。
第六,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建设多涉及基建项目和产能合作,存在复杂的环保评估、拆迁等问题,容易被国际和所在国一些非政府组织借机炒作。对此,项目评估时可考虑广泛吸收国际性或地区多边组织甚至民间团体等第三方参与。同时,加强公关宣传,通过画报、视频、网络、微电影、展览馆等形式公开报道一系列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溢出效应的民生项目,争取所在国民众理解和认同。
第七,可考虑推动“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共创新型合作模式,打造多元合作平台。中国可与沿线国家探索商建定期或不定期的首脑会晤机制,并设立专项事务的部长级会议、一轨半或二轨论坛以加强沟通,就“一带一路”推进中面临的问题共商对策。
【完稿日期:2017-4-29】
【责任编辑:曹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