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民生:基于伦理视角的多重思考

2017-05-30 12:38李龙强李桂丽
北方论丛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态价值

李龙强 李桂丽

[摘要]随着生态危机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日益加深,生态问题与民生问题不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问题,而是成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当人们从伦理视角去考察生态与民生的基本关系时,发现生态消费所具有的适度和绿色不但对于自然环境,而且对于人的生存发展都非常有利;生态产品不但有利于自然界的休养生息,而且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与延续。人们不仅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医疗保健等价值,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幸福指数。当人们在平等视角下去分析人与自然、代内和代际的关系时,发现生态权利已经成为人们必须努力去争取的基本权利。

[关键词]生态消费;生态产品;生态价值;生态公正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3—0137—0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问题和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生态伦理视角中的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不是抽象的理论范畴,而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世界,反映着人与自然这一辩证发展的系统整体的不可分割和相互影响。伦理视角下的生态民生观念不仅涉及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产品的生态性和非生态性问题,还涉及消费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和生态公正问题。

一、基于消费伦理视角的生态和民生

消费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消费满足自身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但同时消费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破坏。那么,如何才能在消费过程中既可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又不至于对自然环境和资源能源带来毁灭性破坏,以维持自然界的休养生息状态,就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生态消费以适度和绿色为基本特征,追求适度性消费,反对过度和浪费;追求绿色性消费,排斥非绿色非生态性行为。

(一)适度消费伦理中的生态和民生

虽然资源能源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但我们并不提倡那种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把物质消费降到最低限度的禁欲型消费模式,禁欲型消费模式在理论上具有一定价值,但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在生态消费中适度消费的“度”是关键,能否把握好这个“度”,决定着人们的消费模式和走向,我们反对无节制的消费资源和产品的行为,反对铺张浪费。由于受资本逻辑和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影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似乎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固定套路。资本来到世间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利润,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它可以开发利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资源能源的投入和产出。但这只是追求利润过程的一个阶段,接下来如何把这些产品消费掉,如何用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去换取价值,进而获得利润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但是,作为消费者,如何从铺天盖地的广告刺激中把握自身,把消费当作自我满足的手段,而不是作为人生的目的,就成为区别适度消费和异化消费的一个标尺。这里需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消费要与自然界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别是对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和再生周期较长的资源而言,非理性的开发利用,或者大量消费大量丢弃行为加剧了这些自然资源的减少,这是极不可取的行为。美国伦理学家R.T.诺兰认为,在资本家追求利润的过程中,用来制造产品的资源能源源源不断地进入生产系统中,“甚至当这些资源(如石油)显然不久就会耗尽时,资本主义照样没有积极性地来减少使用这些资源,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动力就是唯利是图”。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对自然界产生影响的生动描述,也表明了资本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第二,消费要与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资源能源也多种多样,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能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反而处于后列。加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以粗放型发展为主,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较重,这也加剧了我国资源能源危机。大概从21世纪开始,奢侈品消费在西方发达国家“遭遇滑铁卢”,但在中国却一枝独秀,从仅仅落后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一跃成为第一大国。面对如此严酷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对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原有的传统消费观念树立与国情相适应的生态消费观,则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出现在中国”。

第三,消费要与自身状况相适应。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差异性,由此而带来的消费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消费应在自身合理的承受范围之内才具有真正价值和正面效应。这里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要与自身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对于超前消费、零首付消费、分期消费等刺激消费的行为保持慎重态度,因为这些消费可能会远离消费者的合理消费需求范围,也会加重自然生态系统的负担;另一方面,消费要与消费者自身的需求相联系,避免受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消费行为虽然也出于自身心理需要的满足,但消费的符号性、象征性占据了主流,使得消费除了满足已经变质的消费欲求之外,更多地流于形式。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能源,而且对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不值得提倡。

(二)绿色消费伦理中的生态和民生

绿色消费是人们消费道德和消费行为的现实体现,是生态消费理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从对非绿色非生态产品的消费中可以看出,绿色产品对资源环境的危害更小,对人体的健康更有利,因此,在界定绿色消费时,我们主要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绿色产品使用的广度和深度。虽然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受到消费者价值观念的影响,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们认识程度的加深,绿色消费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考察绿色消费伦理中的自然和民生问题,就需要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对自然、对民生产生的影响进行辩证分析,特别要关注其中产生的有益性影响。

绿色消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即消费对象以有利于人与自然双方的产品为主,对本人没有直接损害,对环境也尽可能实现无害化,甚至是要求生产该种商品的过程也对环境无害。这个层次的消费属于狭义的绿色消费范畴。二是对产品的循环消费。这里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对那些使用价值已经降低的产品的继续利用或循环再利用,有些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其使用价值降低,但仍然可以继续使用;第二种情况是对那些基本上丧失使用价值的物品作为新物品的原料来源重新投入使用的过程。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缓解生态压力。三是低碳消费。这种消费方式是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人類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反映着人们消费中的精神状态,价值理念和行为指向,其侧重点是消费中尽可能降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选择低能耗的商品。

二、基于效用伦理视角的生态和民生

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的影响,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虽然我们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受经济GDP主义的影响,重经济、轻生态现象较为普遍,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或矛盾都被暂时掩盖或忽略了。在传统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影响下,产品的使用价值和附加值极其有限。这些产品除了其基本的使用价值,还给自然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需要从效用视角出发考察一种产品对自然和民生的影响,生态产品的出现正在于它对自然和民生的有益性。生态产品关乎自然,因为它可以有效克服粗放型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消费产品而带来的污染;生态产品关乎民生,因为它有利于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

(一)生態产品对客体自然的效用分析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大量生产带来的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使得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一些资源已经耗尽,而更多的资源面临枯竭的威胁。人类社会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变得薄弱;另一方面,产品的消费过程带来的垃圾和污染加剧了本已经紧张的人与自然关系。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如何会影响到它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是产品质量。恶劣的生态环境只能提供低质量的原材料、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而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又使得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农业产业部门来说更是如此。如果环境恶劣、虫害泛滥,那么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定不高,影响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和生存。而生态产品是生态和经济的复合体,是在遵循经济发展和自然运行规律的前提下,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发展规律而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新的发展理念和经济模式的产物。对于自然环境来说,这种生态产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生态产品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与辩证统一。人是遵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产物,人的活动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这个系统整体的运行机制的制约,生态产品体现了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结果。二是对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工业社会追求经济效益做法的否定和超越。生态产品的生产关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把经济活动限制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生态产品是一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态资源,即是一种生态资本,尤其是能够提供环境舒适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产品更符合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运行机制,具有深度挖掘的潜力。

(二)生态产品对主体的人的效用分析

恩格斯认为,人们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行等基本生存问题,然后才能进行文学艺术宗教等其他活动。人们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而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且高质的产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表现和本质特征。生态产品关乎民生,与百姓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紧密相关。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在以资源耗费、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物质财富和GDP数字的同时,却发现这些成绩往往在将来的某个时期为资源环境问题所消解或抹杀。

首先,水资源污染不容乐观,已经危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水是生命之源,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地下水资源受损较重,污染的范围和程度都呈现出扩张趋势。从《2014年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可以看出,在本年度开展的全国202个地级或以上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中,水质为较好级别以上的比例为38.5%,而较差级别以下的比例则占到61.5%。至于地表水,相关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地表水中含有68种抗生素和90多种非抗生素类医药成分。由于受水资源污染的影响,不但是人们的日常用水,就连与水密切相关的水产品和其他产品都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大量问题。许多产品不能食用,或食用之后中毒现象不断出现。

其次,大气污染影响到每一个人,成为不能呼吸之痛。在2014年开展的161个大气质量监测的城市中,只有16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所占比率只有9.9%;而剩余的145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则不符合标准,占了90.1%。对于城市酸雨的检测结果是,在470个监测城市中,符合相关数值的酸雨城市占据所检测城市的44.3%。《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报告称,暴露于受污染的室外空气中容易带来公共健康风险,每年在全世界会导致320多万人过早死亡,以及超过7 600万健康生命年的损失。其中,在过早死亡的320多万人中,中国占了120万人,在受损的7600万生命年中,中国占了2500万。在世界上公认的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中,大气污染排名第一,而在中国大气污染的危险性系数则位居第四。2013年10月,世卫组织把大气污染看作普遍的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特别是长期处于受污染的空气中时患肺癌与膀胱癌的比例会大幅度提高。近二十多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大气污染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再次,土壤的污染情况堪忧,影响到粮食、蔬菜、奶产品等的质量。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我国的土壤环境问题颇多,有些地区的土壤受损程度严重,特别是用于耕作的土壤问题接二连三出现。从全国情况看,长江以南地区土壤受损程度要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等四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态势。另有数据表明,我国的农药生产企业高达二千多家,各种农药制剂近二百万吨,其中大部分为高毒农药。如果使用不当,这些农药有可能污染到肉蛋奶茶、瓜果蔬菜,甚至是中药材中。同时,各种各样的化学制剂也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使用化学制剂的反季节水果、海鲜、酱油等,还有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转基因食品。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直接威胁到人们正常的新陈代谢、吃穿住用等。民生问题事关国家民族大计,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而只是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物质产品的丰富,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可言。

三、基于价值伦理视角的生态和民生

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属性能不能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大小的评价。人虽然是自然界发展演化的产物,但一经产生,就以主体姿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并反作用于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不具备价值评价或道德功能,人才是自然界价值评价的主体。自然界相对于人的价值可以从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医疗保健价值和幸福指数等方面加以论述。

(一)自然价值伦理中的经济效应

自然界的生态经济价值是指自然界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物料,并承担因为发展而带来的污染和破坏。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要想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就需要一刻不停地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过这种交换(即生产劳动),人类获得了生存并進一步发展的养分,自然界则从人类那里得到了规范自身的更好条件。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好的一面,通过自身的活动去保护自然,修复自然,促进自然的良性循环发展。所以,自然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物料成为人与自然关系良性发展的首要前提,而这种交换行为的发生又以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遵循和爱护为条件,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同时,自然界还可以消除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和造成的污染。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净化的功能。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和污染,自然界可以通过消化与吸收、同化与分解等功能实现消解。自然生态系统一般是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的,生物环境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生物环境系统的运转和功能的发挥。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成为其他生命的能量来源;作为消费者的人、动物、各种寄生和腐生的生命在能量流中各司其职;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则把动植物的排泄物或尸体分解为无机物,然后回到系统循环中,从而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二)自然价值伦理中的教化功能

生态环境的教育价值或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生态环境的道德价值。长期以来,人们道德关怀的对象仅仅限定在人与人交往的社会领域中,而把自然排除在外。而生态道德则以重视自然界内在价值为前提,强调把道德关怀的中心从人类社会向整个自然界或生态系统扩展。人是社会性存在物,但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应尊重自然界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并积极促进或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回归。二是生态环境的性格养成价值。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发展中,人们学会了积累经验与反思教训,学会了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谦虚崇高的精神,这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三是生态环境的文化功能。人们从大自然中发现了美学、艺术、宗教、哲学、文教等诸多方面的价值,从而赋予生命更多的象征性意义。自然的美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人们看到了森林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看到了植物美和动物美,也看到了云彩美和空气美,还看到了岩石美和地质美;等等。人们可以在大自然中感受、体验、欣赏美的存在,这就是生态环境的文化教育价值。

(三)自然价值伦理中的医疗保健功能

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医药材料,还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有利。日本学者香川隆英、谷田贝教授把森林的保健休闲功能称为“与绿色相处的舒适性”。他们认为,人们在森林中可以充分利用森林的各种功能,通过进行“森林浴”而获得心情的平静。人们可以欣赏森林中的美丽景色,可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触摸大自然的肌肤,通过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体验她的博大精深,陶冶情操。人们可以在森林中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心肺功能,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压,从而减少人的烦躁情绪,平复人的心理,这些都有利于人的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的发挥。有专家研究认为,森林还具有直接的治疗功能,可以释放出独特的气体来杀死细菌,净化环境,这种气体就是植物杀菌素。如果被人吸入体内,还可以杀死百日咳、白喉、痢疾、结核等病菌,疗效显著。所以,长期生活在森林中的人身心愉悦,有人将这种方法称为“森林浴”或者“森林疗法”,日本专家称之为是“闻香疗法”“芳香疗法”。日本森林医学研究会会长Li Qing通过实验研究证明,“森林浴”具有提高抗癌能力、缓解紧张压力的作用。人们可以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之余,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娱乐身心,放松精神,为进一步工作奋斗积聚力量或恢复自身。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人们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回归大自然,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

(四)自然价值伦理中的生态幸福指数

人们的幸福指数与物质财富之间并不是正比例关系。虽然经济发展快速,物质产品丰富,但是,人们如果处于生态危机之中,是感觉不到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的,这就给我们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提出了问题。有学者认为,生态幸福是指人们从生态系统中得到幸福的一种心理和物质体验。这种理解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局限性,这种理解侧重于人的主观感受性,忽视了自然界的对象性价值。生态幸福是人们对客观自然环境相对于主体的人的幸福感的满足程度的主观评价,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辩证发展过程的体现。客体主体化的过程表现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人们的幸福指数,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可以帮助人们治疗多种疾病,增进人们的肌体健康;可以舒缓压力,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身体康复以及人类健康和幸福感的长期全面提高极为有利。主体客体化过程表现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幸福生活的人们会更加明确自身的生态责任,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亲近自然,具有高度幸福感的人更倾向于做出利他行为,而利他主义是促进亲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

四、基于平等伦理视角的生态和民生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等带来生态不公正现象。因此,人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问题,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环境权利,如何让资源环境成为代际的公正合理的媒介,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保护环境的极端利己而损害他国的行为,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生态公正问题必须关注的内容。

(一)平等伦理视角中对待自然的公正平等

对自然界的公正平等首先表现为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承认自然的权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属于人的主观判断范畴,但这一主观判断得以产生的前提是美丽景观的客观存在,以及人们审美历史的发展演化。这一观点符合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罗尔斯顿认为,自然虽然不具备道德价值,但却具有自然价值,因为生物都是力图维持自身的系统整体,所以,首先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而承认自然的权利的思想则是指,人之外的万事万物与人一样具有同等的生存权利。马克思关于人类维持生存需要一刻不停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思想,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有力注脚。人类有权利从自然界中获取维持生存发展需要的能量,而自然界也有“权利”对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报复”,只是二者使用权利的方式和手段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表现出来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公正问题在道德和政治哲学中都被局限在人这一价值主体身上。这样一来,人之外的万事万物的公正问题就没有被作为一个严肃的信仰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公正地对待自然界就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身的行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世界的丰富多彩,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作为生态系统一部分的人类社会,有义务去维护这个系统中其他部分的秩序,以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平等伦理视角中每个人的生态环境权利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人们的幸福和尊严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和保障,每个人都拥有平等享用资源环境、清洁环境而不遭受资源限制和不利环境伤害的权利,在享用环境权利和承担环境义务上是统一的。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表明:“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自由而平等的环境权利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却以不平等的占有为其基本特征。虽然人们追求良好环境的权利与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相联系,但这种追求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享有良好的生存环境的权利。财富和权力不是占有或享有环境权利的标准,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环境权,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维护弱势群体的生态环境权益。能不能重视并实现大多数人的环境权益,能不能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是关系生态和民生的重要问题。我们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对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越来越关注,因为生态危机条件下几乎无人可以幸免于难。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需求,这就要求人们的实践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降低自身行为对自然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当对环境的损害超过一定限度时,应给予道德、行政或法律的干预,最终促使其停止并纠正破坏生态的行为,把对自然的伤害降到最低。

(三)平等伦理视角中的代内和代际环境正义

由于资源的相对有限,人们能否在时间、空问两个维度上,也就是能否在代内和代际之间维持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公正成为生态伦理学的研究重点。代内公正要求我们对资源环境进行公平分配,强调在空间布局上的合理和公正。这一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国内不同地区在使用资源环境方面的公正性。在东部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时,西部地区作为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地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由此带来的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的成本却要由西部地区的大多数人去承担,使得本来已经生活艰辛的西部和农村地区更加困难。二是不同国家之间在使用资源环境方面的公正性,并主要表现在对资源的掠夺和生态殖民主义上。从历史上看,一些国家依靠殖民和掠夺从发展中国家获取了大量的资源能源,现在仍然依靠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体制从发展中国家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同时向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售工业制成品,获取巨大利润,发展中国家却為此付出了过度开发资源的惨痛代价。更有甚者,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和经济优势,把一些落后的产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剧毒的化工企业和生活垃圾,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负担,恶化了这些国家的自然环境。代际公正要求我们把未来后代的生存环境纳入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蓝天,而不是污水横流。因为资源环境是所有人的共同财富,不单单是当前一代或几代人的财富,本代人没有理由耗尽或破坏掉地球的资源环境。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人类的某些活动已经在永久地改变着地球,比如放射性核废料需要成千上万年的时间来消解,比如,全球气候变暖、热带雨林的消失等等,这对后代人明显是不公平的。但也有人持技术乐观主义态度,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未来科技的发展上,从生态伦理角度分析,这种观点既是一种赌博,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值得提倡。

从伦理视角分析生态和民生问题,是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做出的理论论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如何处理生态问题,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是伦理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生态价值
鸢尾属观赏植物培养与园林造景利用探究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施工和养护管理对策研究
新疆种植维吾尔药材的生态价值分析
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生态文明视角下苗族无盖藏文化的生态价值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浅析支路在路网规划中的地位及其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会计核算框架构建与应用
海南省耕地资源价值测算研究
生态价值会计核算框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