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物的解放”和“观念的解放”之统一

2017-05-30 12:38王云霞
北方论丛 2017年3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

王云霞

[摘要]人类解放包括“观念的解放”和“现实(物)的解放”两个环节。德国唯心论哲学完成观念的解放,而马克思则通过实践的批判,完成“物的解放”。康德的对象化原理被马克思改造为实践的对象化原理,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而马克思的实践的批判构成黑格尔绝对精神客观化的现实环节。马克思对现实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践的革命的批判,是以“物的解放”为基础的“观念的解放”,因而是人类解放的最终形态。

[關键词]共产主义;物的解放;观念的解放;人类解放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3—0127—04

这篇论文的基本问题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为什么不直接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而马克思为什么要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建立共产主义?或者说,康德和黑格尔为什么不直接批判现实,而马克思却非要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人类的解放,包括两个环节:一个是观念的解放;另一个是现实的解放。德国古典哲学和宗教的唯心论立场认为,观念的解放就是人类解放的完成;而马克思则认为,现实的解放,即人类从物那里解放出来,才是人类解放的最终形态。这样,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实际上包含“观念的解放”和“物的解放”两个环节。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解放,实质就是通过“物的解放”而实现的“观念的解放”。因而,对于马克思来说,完成的唯心主义等于唯物主义,而完成的唯物主义等于唯心主义。

一、旧哲学抽象的“观念的解放”

在旧哲学当中,大概从德国古典哲学一直到费尔巴哈哲学,其总体的思路都可以看作以“观念的解放”为基础的“人的解放”,其根本哲学基础是,人是有理性的或者有情感的存在,精神是人的本质。所以,只要人的精神是自由的,也就是实现观念的解放,那么,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行为,以及由个体的行为所构成的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都是自由的。所以,从改变人们的观念人手,去改变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这是马克思之前的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思路。在这个意义上,旧哲学就是通过解释世界,而实现改变世界。正如我们现在人所经常说到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改变不了现实,我们就改变自己的观念。”这种观点意味着,世界是怎样的,并不是确定性的,而是相对于“人”来说,世界才有意义。人类用怎样的观念去看世界,世界也就对人类显现为怎样的世界。所以,旧哲学就是在这种世界观的基础上,试图从改变观念人手,来改变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如果观念变了,世界也就变了。在旧哲学看来,改变世界,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去改变人的观念,因为观念改变了,世界就改变了。这也就是说,当马克思讨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时候,实际上在旧哲学看来,这种“解释世界”的过程,也就是改变人们的观念的过程。因此,旧哲学的解释世界,在他们看来,也就是在改变世界。显然,这种观点可以被看作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费尔巴哈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主张建立一种新的宗教,来改变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在旧哲学看来,和宗教具有相同的本性,即人类的自由问题,不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只要观念提升到普遍性的高度,人成为神了,那么,现实的一切都是存在的无。所以,人的解放问题,归根结底在旧哲学看来,是个观念解放的问题,而非现实的解放问题。或者说,现实的解放是诉诸观念的解放完成的。这就是唯心论的要义。

单纯的观念的解放,好像就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但是,现实中人在物的关系中,是否需要去改变?“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如果我们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也是合理的,一切存在都已经在必然性之中,那么就无须去改变现实了。只要观念解放了,现实怎样都合理。比如,如果我认为自杀才能达到真理,那么现实中自杀对我来说就是合理的。如果我不看重肉身,认为肉身是没有意义的,那么,肉身如论遭遇怎样的境遇,都不会认为它是不合理的,因为肉身的世界本身就不在真理世界里。如果按照《圣经》的说法,“有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也给他”。对于资本私有制的现实,就可以推出相同的结论:有人剥削你的财富,你把创造财富的肉身也给他。如果持有这种宗教的观念,那么,当然就不需要马克思这样提出批判私有制的革命了。而现在,马克思则认为,应该从批判现实的私有制出发,而不是要建立宗教的观念。

二、共产主义就是通过革命实践让现实世界符合观念的真理

那么,马克思则主张,要直接从改变现实入手,因为人们的观念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现实。这里涉及的根本问题是:现实的客观世界,究竟是因为人的观念而成为观念中的世界,还是说,客观世界本身就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合乎观念的?此外,如果说可以分为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那么,观念本身有没有一个客观的真理性,抑或是可以有多种观念没有唯一的真理?观念有没有真理性?客观世界本身(物自体)有没有真理性?二者之间的不同回答,都会导致不同的交叉关系。那么,究竟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显然,无论是旧哲学,还是马克思的哲学,其目的都是要实现二者的统一,即观念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统一。问题是“各自的统一的路径是不同的”。

让现实世界和观念的真理达成“和解”,或者说,让现实世界符合观念的真理,是马克思的基本思路。黑格尔把真理确立起来之后,至于现实如何,他认为,现实自己会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展开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无论现实怎样,都已经与绝对精神是契合的。但是,马克思则认为,现实世界并不总是和真理相契合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是不符合真理的,因此,马克思就是要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现实才符合真理。这样,人类的解放问题,就必须要诉诸对现实资本私有制的批判。人的解放问题,不只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现实的物的关系中,人是否符合真理是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是通过对物的世界的解放,来解决人类自身的解放问题的。这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但是,这种唯物主义最终是为了达到观念的真理性,因而是和唯心主义的观念的真理相契合的,因而是完成的唯心主义,或者就是完成的唯物主义。

三、共产主义的“实践的对象化”的世界观原理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是建立在人的对象化这一世界观原理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的世界观,可以用对象化原理来理解。对象化的活动,要么是理论理性的对象化,要么是实践理性的对象化。康德发现的是人的理性认识活动的对象化原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人把自身的先天的直观形式和范畴对象化给外部世界(现象)的过程,因此,认识就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思维的符合,而不是相反。他本人称这一点为“哥白尼式革命”。人对世界的认识形成的知识,是人的先天逻辑的对象化结果。那么,马克思则在实践的领域里,揭示了同样的对象化原理。人通过他的实践活动,把人对象化到外部世界了。因此,外部世界不是与人无关的客观世界,而是属人的世界了。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因此,在这一实践基础上的对象化原理中,马克思认为,人需要在实践的层面上,把人的社会性本质对象化到世界当中,简单说,就是人要在对物的占有关系中,实现人的普遍性或社会性本质。实践的对象化的世界观,就构成对物的普遍占有的共产主义所以可能的一个根本原理。“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在实践中把自己对象化到物的客观世界这一原理,就不会有改变世界的共产主义。因此,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马克思关于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普遍本质或社会本质,对象化到物的世界当中,从而因为人的物的普遍占有(公有)的方式,使人回到自己的普遍性当中去。这就是共产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根本原理。“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简言之,就是通过人从物那里解放出来的方式,最终实现的是人类自身的解放。或者反过来说,人类只有借助于对物的普遍占有,实现从物那里的解放,才能最终实现人本身的解放。

四、“实践的批判”是绝对精神客观化的环节

黑格尔的思路是:观念有真理性,现实也有真理性,但二者直接统一。绝对精神是客观的真理,而至于现实,只能是“密涅瓦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也就是说,现实是自然会按照绝对精神的必然性展开的。人们可以批判现实,投入主观的理性设计,但最终是否能够让历史随着人们的理性设计而改变,取决于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事后反思”。而无论结果为何,历史无时无刻不在绝对精神的必然性之中。因此,在黑格尔看来,现实全部是必然性的绝对精神的展开。而人类全部的理智的努力,最终也逃不出绝对精神。那么,如果是这样,人类是否应该去直接地改变世界,都无关紧要。改变也好,不改变也罢;改变成功了也好,改变不成功也罢,总而言之,都是绝对精神的必然性。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是批判现实的呢?还是保守主义的呢?两个因素都有。

但是,在黑格尔这里,绝对精神本身的观念的真理性和现实本身的真理性,是同一个真理在不同环节的显现。因此,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的观念的真理和现实的真理是否是统一的问题,因为从来就没有不统一的时候。但是,马克思却不这样认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是和绝对真理不相符合的现实世界。因此,必须改变这个世界,从而让它符合真理。

马克思为什么要批判世界,用革命行动来改变世界?为什么要关注“现实的人”?观念的解放是不用关注现实的人的。因为观念的真理性确立起来,现实如何已经不重要,或者现实已经是符合观念的了。因为如果用反思的思维去看现实,现实都在必然性之中,无论现实是怎样的,它都是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但马克思为什么非要去改变现实?这意味着,在他眼中,现实并不总是和观念的真理相一致的。黑格尔认为,现实总是观念的绝对精神的环节。但是,马克思则认为,现实不是和真理相一致的。所以,马克思改变现实的目的,也就是要让现实和观念的真理相一致。而人对世界的批判和改造,也就是把观念的真理落实在(对象化到)客观世界当中。因此,改变世界,就是一个双重的过程:既是客观世界趋向于观念的真理性的过程,也是观念的真理性落实在现实客观世界中的过程。

私有制,人对物的个体占有,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和真理不一致的。只有人对物的占有成为普遍性占有的時候,物的世界才具有真理性(共产主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不过是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通过对世界的实践的改造的方式,在客观世界中实现出来而已。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外化为客观世界,在马克思这里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怎么才能外化到客观世界?不是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就能对象化到世界中去的,而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把绝对精神对象化到世界中去的。当然,在黑格尔看来,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是实践活动,因此,也在完成绝对精神的对象化过程。但是,马克思则认为,改变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革命活动,也同样是绝对精神的对象化过程。所以,在黑格尔看来,无论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践活动,还是马克思的工人批判私有制的革命实践活动,都是绝对精神对象化自己的过程,这是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绝对精神对象化的第一个环节,即承认人的欲望通过物的私人占有的方式确立;而第二个环节,则是通过对物的普遍占有,最终实现绝对精神本身。这两个环节都是绝对精神对象化的过程。因为如果没有对物的私人占有,就没有马克思的对物的普遍占有的实践活动。这两种占有方式,就构成绝对精神外化自身到客观世界中的两个环节。

五、对物的普遍占有是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人是绝对地要依赖物的,因为物是人的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创造物质条件。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生产、去分配,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对物的占有,这却是一个问题。总体来说,人对物的占有方式,迄今为止只有两种:一种是私人占有,即“私有”;另一种是普遍占有或者叫作“公有”。这种占有方式的背后,实际上是分配方式的差别。如果以私有的方式去实现对物的占有,那就意味着每个个体,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物。物是属于某一个个体的私人物。“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在私有的方式中,但却不可避免地要通过社会化劳动分工来进入生产,因此,生产方式必然是存在不同分工的有机整体,而占有方式却是个体的私有。这就出现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物的情况。马克思把这种情况称为“剥削”。在这种分配方式中,一部分人占有了另一部分人的物,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物”为媒介发生的关系,但因为物是私人占有的,所以,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被限制在物的关系上了。马克思把这种情况看作“商品经济掩盖下的物的关系”。

物的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呢?因为物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也就是生命欲望的对象。人对物的占有,本质上是人的欲望的满足方式。但是,在对物的占有方式中,还存在分配方式。人以什么作为对物的占有的决定性条件,这取决于人本身怎样成为人。以个体的方式实现对物的占有,和以社会性的方式实现对物的占有,这表明的是人本身是动物的人,还是社会的人。对物的私有的占有方式,因为它仅仅建立在个体的欲望之上,所以,就可以把私有的占有方式看作人的动物本性的实现方式。而相反,如果是以社会性的方式实现对物的占有,这表明的是人把自身的“类本质”,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实现出来,因而表明人是社会的人。在公有的占有方式中,物就成为普遍的存在者。虽然物总是个体性的,但是,如果物成为人普遍占有的对象,即“公共的物”,那么,这物就同时具有普遍性的本质。而这一物的普遍性本质,不是物本身具有的普遍性本质,而是人把自身的普遍性本质,通过占有方式而对象化到物上面去了。“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样,通过人对物的普遍占有,人类实现了他本应该具有的类本质,亦即“观念的解放”通过“物的解放”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践的批判,是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这一做法突破了从前旧哲学单纯的“观念的解放”,而是把“观念的解放”落实在“物的解放”之中,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人类“观念解放”和“物的解放”的统一。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研究述评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高高举起共产主义旗帜
——理直气壮地回击抹黑、诋毁、妖魔化共产主义的言行
党员干部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困境及思考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