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秘书监迁转研究

2017-05-30 11:32郭伟玲
北方论丛 2017年3期
关键词:唐代

郭伟玲

[摘要]秘书监一职的迁转研究对于诠释唐代秘书省所承担的图籍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百条的秘书监迁转数据分析,唐代秘书监的迁转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秘书监的任职在始终保持自己的清望地位的同时,逐渐失去学术性质,以安史之乱为界,在品秩、职官、性质等三个方面呈现出对比性的不同。

[关键词]唐代;秘书省;秘书监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3—0071—06

秘书省作为唐代中央文化机构,其长官秘书监,员额一人,品秩从三品上,属清望官。唐初官员序列,在从三品的官员班位,秘书监位列第一,开元天宝之后,秘书监的地位逐渐相对下降,如御史大夫“旧班在秘书监九卿下,《开元令》移在上”,“太常卿、宗正卿、天宝初升人正三品也;太子詹事、左右散骑常侍、旧班从三品,广德年升”,其原因与唐代政治、文化等紧密相关。本文拟从秘书监一职的迁转途径为研究切点,旁证唐朝各个时期秘书省的地位沉浮,进而管窥唐代政府的文化政策的重心转移。

一、渊源

秘书监一职的最早出现在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后汉图书在东观,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一人,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同异,属太常,以其掌图书秘记,故日秘书。后省”。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魏武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即中书之任也,兼掌图书秘记”。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问,将秘书令掌奏事和图书的职责进行分离,分别形成中书令和秘书监两个官职,任命散骑常侍王象为秘书监。黄初年间,秘书监隶属少府,魏明帝景初年问,王肃任秘书监,上表曰:

魏之秘书即汉之东观,郡国称敢言之上东观,且自大魏分秘书而为中书以来,传绪相继于今,三监未有隶名于少府者也……今欲使臣编名与于驺籴,言事于外府,不亦堕朝章而辱国典乎?

秘书监“驱吏以上三百余人”。西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诏曰:“秘书典综经籍,考校古今,中书自有职务,远相统摄,于事不专。宜令复别置秘书寺,掌中外三阁图书。”秘书寺作为图书机构独立,长官为秘书监,“品第五,绛朝服,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南朝宋、齐与东晋前后相因,梁则改为秘书省,“秘书监增秩中两千石,品第三;后制十八班,秘书监班第十一”。陈因梁。

自西晋永嘉以后一百多年历史上,北朝政权更迭频繁,十六国内,有秘书监官职的国家包括后赵、前燕、后燕、先秦、赫连夏。“后魏亦以秘书为五省之数。监,初从第二品中;太和末,正第三品”。北齐官职,多循北魏,而西魏、北周则是一脉相承,周太祖宇文泰于魏恭帝三年(556年)依照周礼,建立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府,《唐六典》载北周秘书监制度曰:“后周春官府置外史下大夫,掌书籍,此秘书监之任也。”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隋秘书与尚书、门下、内史、殿内为五省,秘书监正第三品,炀帝三年降为从第三品,其后又改秘书监为秘书令”。唐高祖践祚之后,秘书省作为六省之一,从属中书省,其长官为品秩从三品的秘书监,掌经籍图书。

二、迁转

社会的运转不仅包括从整体意义上制定出法律和制度进行行为定义和限定,还包括在对重要的位置的掌控和布置上,甚至这些人事的布置恰恰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变化,通过行为个体的作用,用以影响制度的走向。秘书监作为唐朝秘书省的最高长官,对该职位的迁出转入情况总结,可以旁证唐秘书省这一中央文化机构朝局地位的沉浮,以历史大数据证实唐代各个时期文化政策的重视程度变化。

对于唐代官员的迁转途径,以孙国栋先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转途径研究》一书所建立的研究范式最具有代表性,但限于其数据来源仅止于《新唐书》《旧唐书》两部史籍,且图书内囊括作者认定的唐代中央各层次的重要文官的迁转情况,对于秘书监一职的迁转就稍显简略,因此,本文借鉴孙国栋先生的研究范式,以秘书监一职的迁转情况为研究内容,结合墓志、文集等典籍,对其何职迁入、迁出何职、何时、何人等情况进行数据汇总,并基于数据对唐代秘书监一职的迁转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分析其数据变化背后的历史因素。

(一)秘书监迁入情况分析

笔者以唐代传统历史分期为基础,将秘书省的制度变化作为考量依据,暂且将唐朝历史划分为:前期(高祖至高宗朝,618—684年),前中期(武后,685—705年),中期(中宗至玄宗朝,706—756年),后中期(肃宗至宪宗朝,757—820年),后期(穆宗至哀帝朝,821—907年),据此列表分析秘书监一职的迁入迁出情况。

1.唐代秘书监迁入数据表

2.唐代秘书监迁入数据分析

根据表1数据,迁秘书监前任职明确的共有59人次,涉及29种官职,其数据分析如下:

(1)迁入职官品秩分析。从表1可知,唐代秘书监一般从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尚书省诸部侍郎、秘书少监、东宫属官、地方高品秩官员(如刺史、别驾)、节度使、其他使职等诸多职官迁入,除了武承嗣(武后)以从五品上尚衣奉御、薛逢(武宗)以正五品下给事中越级擢升以外,其余迁入品秩分布于从四品、正四品、从三品、正三品、四个品阶,以四品郎官、卿监、地方官等官职为最多,占据迁入职官类别的59%,与秘书监的从三品上的品秩相适应,升迁节奏基本符合唐代职官迁转规则。

(2)迁入官职数量分析。据统计,由地方刺史、散骑常侍、节度观察使(包括诸使)迁转秘书监的官员数量显著,分别为10人、7人、7人,占比17%、11.9%、11.9%,占据可考迁入职官的四成以上(40.8%)。散骑常侍从三品,分为左、右两员,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广德二年(764年)之后升为正三品,从职掌上来看,武德时散骑常侍为散官,贞观年间改为职事官,掌侍奉规讽,地位清贵;但唐中期之后,逐渐成为闲散官职,成为四品以上清望官迁转的回翔之地,这种趋势正与秘书监的地位相符合,虽然整个唐代,秘书监依托于秘书省的图书职责保持了其清贵地位,并为职掌图书经籍的职事官,但其地位与唐初相比,秘书监逐渐成为一种官吏迁转内的中转站。唐中后期由地方官吏转为秘书监人数逐渐增多,秘书监成为外官升任京官的中转官员,刺史分为上、中、下等三种,其品秩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迁从三品的秘书监符合唐代官吏的迁转的规定,再者,秘书监作为唐朝清望官序列,由此迁转,为将来人中书门下奠定了历官资格,唐朝三品、五品的官员的任免较为严格,因此,秘书省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官历迂回之地。

(3)迁入官职性质分析。唐朝秘书监的迁入以安史之乱为界可以分为唐前期和唐后期,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孙国栋先生认为:“初唐时,秘书监多由秘书少监、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迁入,……晚唐多与户部侍郎、吏部侍郎,或吏、户、刑、工各尚书互相迁转,论官的性质与秘书监甚是不同。”初唐时期,秘书监的迁入重视任官的学术修养,多以秘书少监、言官、学官等学术官员迁入。“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统率太史、著作两局,参与修历修史,又需参政议政,这就使得秘书监任职者一方面要强调学术修养,另一方面,要求政治才能,难以任免得当,《全唐文》卷四《授颜师古秘书监制》:“秘书望华,史官任重,选众而举,历代攸难。守秘书监颜师古,体业淹和,器用详敏,学资流略,词兼典丽,职司图书,亟经岁序。朱紫既辨,著述有成。宜正名器,允兹望实。可秘书监。”在这张由太宗撰写的秘书监任命标准制书内,开篇即强调了秘书监一职选人的困难,任命秘书监倾向从德行、才识、资历、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考察,强调学术修养和政治修养的统一。唐朝秘书监的任职,武后、中宗、睿宗时期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倾向。首先,秘书监这一职务的学术性质被完全漠视,皇帝的破格任免使得秘书监就任呈现出一种“官不择才,滥以天秩加于私爱”倾向,如武后宠臣张易之、张昌宗的任职,中宗对于术士郑普思的任命,睿宗对于其故吏刘之宏的赠职;其次,宗室担任秘书监的现象开始出现,并且以一种兼官、员外官、同正员等形式出现,进一步破坏了秘书监任职的学术要求。中晚唐时期,秘书监的迁转表现在与尚书省六部的尚书、侍郎迁转增多,这是因为唐后期的官职之间的迁转较少关注同性质官职之间的迁转,而是倾向于注重品级,秘书监成为官历中的一个环节,而失去了其学术性质。这种趋势的出现表明,唐代的迁官由初唐时期的重视官职的性质逐渐向不重视其官职的性质转变,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晚唐时期,中央各职权部门发生变更,导致许多部门丧失其功能,“中央大部分无实际职务职事官都用作‘使、‘职和编制以外官员叙位的空衔”,而不承担本司的具体政务,因此,相对于初唐时期,官职迁转更加重视资历名望,这就出现了学术官与政务官、宪官序列的相互之间的迁转。晚唐以来,由诸种使职转入秘书监的人数亦逐渐增多,其原因在于唐朝至后期时,使职逐渐在朝政的处理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正如严耕望先生在《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中所总结的:“安史之乱,戎机逼促,不得从容,政事推行,率从权便……军需孔急,国计艰难,权置使额,以集时务,而户部之职废矣。至于刑工之职亦不克举。诸部之中,所职未废者惟礼部贡举”,而相对来说正职的职掌越来越轻,不少官职成为使职叙资历的空衔,秘书监因为职掌清闲,于中晚唐时期成为使职迁转的途径之一。

(二)秘书监迁出情况分析

1.唐代秘书监迁出数据表

2.唐代秘书监迁出数据分析

根据表2数据,升秘书监后任职明确的共有54人次,涉及20种官职、5种去向,其数据分析如下:

(1)迁入职官品秩分析。从表2可知,秘书监的迁出职官呈现三种层次,一种是秘书监成为最终职位,去向为留守、免、流、致仕,品秩无定,这种迁出类型存在与唐代的各个时期,且是秘书监迁出路径的主要表现形式,占比近四成(36.2%);第二种是品秩上升为正三品的六部官员(尚书、侍郎)或者东宫属官、学官,此种类型多出现在唐代中后期,是另外四成的迁入官品分布情况,第三种则是与品秩较低地方官员之间的迁转,出现在唐代宗以后,占比一成有余。

(2)迁入职官数量分析。致仕、免官、流放、府尹是唐代秘书监未来官场前途的四种主要去向,比例大约为41%,由此可知秘书监作为秘书省长官,并不是一个具备远大前途的职位,以府尹一职的迁转为例,唐代官员任职向来京官重于地方官,虽然府尹为地方实权职位,但自从三品京官迁转为四品地方官,绝对不会是升职。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秘书监职掌图籍,职责清闲,始终远离政治核心。另外,玄宗以前,秘书监迁入东官官署(太子庶子、太子宾客、太子詹事)情况多有出现,而安史之乱之后,鲜有迁入太子属官,这是因为中唐以来,东宫如同虚设,唐朝的皇帝多由宦官拥立和废止,太子属官纯粹成为头衔,而失去了其职责意义,所以,由秘书监迁入东宫职官体系,失去了应有的官历价值。

(3)迁入职官性质分析。秘书监的迁出,从初唐时期的迁向具有学术性质的礼部尚书,转为中晚唐时期的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和侍郎的相互迁转,其原因在于唐朝后期的官员迁转逐渐忽视了官职内所包含的学术性质,而转向不重视迁官的性质。但数据中仍然存在秘书监与国子祭酒的迁转,如徐坚(玄宗)、萧听(肃、代宗)、杨汉公(宣宗)三人,秘书监与国子祭酒同属于学术性质的官员序列,又同位于从三品的官阶,其迁转顺理成章的程度远远大于其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唐朝将国家的教育和图籍事业进行了相互联系,在任命其长官时,尽可能地任命学识名望较高的官员担任此类官员。

三、迁转特点

由上述分析,基本上可以总结出唐代秘书监的迁转特点。

第一,秘书监由于其职掌清闲,远离政治,职位清望,衣绶朱紫,于唐一代,属于历官途径中较为重要的一点。从迁入途径来看,秘书监作为他官一六部、地方一中央之间的转节点,发挥了一定承接转合的作用,如文宗大和初白居易自苏州刺史(从三品)入职秘书监(从三品),不足一年后转刑部侍郎(正四品下),秘书监一职成为他地方官至六部职官之间的缓和带,其品秩、职责的升迁变化并不是此次迁转的重点。

从迁出途径来说,秘书监的迁出可以总结为两条路线:第一种,秘书监是其官历中的一个节点,初唐时期,秘书监多迁礼部官员、东宫属官,而中晚唐时期秘书监则与尚书省六部尚书、侍郎进行相互迁转;第二种,秘书监成为官宦生涯的最后一站,始终是致仕官和年老修养官员授职的最佳选择,多数官员以此官致仕或者卒于任上。

第二,唐朝秘书监的迁转特点阶段性较为明显。以唐代中期为界,秘书监任官在之前较为慎重,提出德才兼备的就任标准,强调作为职掌邦国经籍的秘书省长官,非有才之士不得就任,即使是武后时张昌宗以他官入职,李峤所撰写《授张昌宗麟台监制》仍然很直白地指出其就任原因乃在于得宠于则天,“立功祠庙,欲以致福朕躬,嘉其恳诚,用增显秩”,而并非其本人的资历;与此同时,唐朝前期,秘书监的迁出途径则少之又少,多以东官官属、礼部等政治色彩较淡的官职为去向。与前期迁转形成对比的是中唐以后,秘书监开始与六部尚书、侍郎等政務部门的官员相互迁转,且随着唐后期使职的逐渐形成,秘书监的选任逐渐失去了职能意义,而成为品秩、名望的代称,正如白居易《许季同可秘书监制》所言:“敕:大理卿许季同:国朝以来,有刘得(一作德)威、张文璀、唐临为大理卿,有魏征、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设官之重,得贤之盛,人到于今称之。今季同以明慎钦恤理刑狱,以文学博雅掌图籍,由廷尉而掌秘府,论者荣之。宜自重其官,自远其道,又思与刘、张、唐、魏、虞、颜为比,不亦自多乎?可秘书监”

第三,唐代的文官序列可以分为伎术官,如医术、天文、音乐等领域官员,此类官员唐朝明令于本司内迁转;另外就是一般的行政官员,其迁转不限于本司,但却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另外一种即带学术性质的官员,如秘书监、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国子司业之类,由于此类官员依托于秘书省、国子监而存在,职掌国家图籍和教育,整个唐代始终保持着其清贵的地位,即使是在中晚唐时期,此类官员的迁转,其迁入的考量因素中亦包含重要的学术因素,加上中唐以后官员迁转更加灵活,但凡才识堪当、品阶符合任职规定的,多可迁入此类官职,因此可以说相对于其他两类的职官迁转,学术官员的迁转途径更加混乱,不好辨识,这也是唐代职官迁转的一种潜在趋势。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再论唐代的使职、差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
唐代官吏考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