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莲
守着三尺讲台,不知不觉已经二十多个春秋。随着无数粉笔变成灰尘,随着一批批学生展翅高飞,我也在改变,也在成长。
回首初登讲台,意气风发的我,激情满怀,总想把自己最美好、最博学的一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把课堂当成了自己的舞台。教学李白的《将进酒》,倾情朗诵,赢得了一片赞扬;经典诵读课上,一气呵成地背出了荀子的《劝学》,让学生惊讶不已;教《爱如茉莉》,即兴把课文改成一首小诗,赢得满堂喝彩……我在学生的掌声里迷失了自我,正当我洋洋得意时,“悲剧”降临了……
那次,学校安排上公开课,我選择了能展示自己朗诵特长的课文《我的油布伞》,一如既往地精心设计。为了更好地为我的范读增光添彩,我选了一首钢琴曲《致爱丽丝》做背景音乐,舒缓、优美的音乐弥漫在整个教室,孩子们沉浸其中,一切准备就绪,我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
刚开始,一切都很顺利。到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和谈体会的部分了,任我怎么“煽情”,学生却怎么也进入不了情境,我心急如焚:“不应该啊!这么一篇感情真挚的散文,怎么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使出“拿手绝活”,抑扬顿挫地朗读着课文,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尽管动容,可还是只有零星的几个学生就着课文,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我彻底没有办法了,只好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母爱的精彩语言灌输给学生,一节课就在我的“独角戏”中草草收场。
课后,我心情沮丧地接受评课,教研员的一番话惊醒了我这个“梦中人”:“你的朗读声情并茂,但你忘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不让他们钻研文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怎么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和创新的火花呢?课堂是孩子们的舞台呀……”我一下子醒悟过来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这节课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我常常责怪孩子启而不发,发言不积极,实际上是我的教学理念出问题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多么精妙而又贴切的表述啊!教师的才华不仅仅包括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教师应该精心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生长环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自由、主动地去发展。
从那以后,我时时提醒自己,目中有“生”,心中有“爱”。我仍然孜孜不倦地阅读,但只是为了厚积薄发;我仍然神采奕奕地朗读,但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仍然勤勤恳恳地笔耕,但只是为了做好表率……我把学生推到了舞台中央,反而收获了课堂的精彩!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应该做一粒火种,点燃学生的激情;做一盏明灯,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目中有“生”、以“生”为本,这才是教学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