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摘 要:随着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始终是国家、社会和高校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由于国家国情和现行制度,家长和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拥有较高的期待值,甚至把大学生就业当成家庭全部的希望。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生从简单的就业转变成要高质量就业,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针对目前本校就业存在的不足,提出对高校就业指导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一、目前的就业形势
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从数量来说,2016年江苏高校本科毕业生25.5万人,同比减少0.2万人。但是,2016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765万人,同比增加16万人。所以宏觀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只增不减。
从结构来说,社会对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日趋上移。这种社会现象致使许多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使得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从需求来说,企业结构性调整和市场环境对就业影响较大。一是企业转型升级缓慢,一部分中小企业受市场竞争、技术研发等影响,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员工流失;二是部分行业受大环境影响需求减少,生产形势不容乐观,裁员频繁。
从毕业生自身,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出现眼高手低现象,常抱怨“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而许多用人单位却出现急需人才却招不到人的情况。大多数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工作,不愿意去苏北、西部、下基层,这种矛盾也加剧了“就业难”。
二、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一)引导学生掌握就业三步曲
就业本身就是毕业生进入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遭遇挫折都是正常现象,但是学校和学院要让毕业生提前打好心理建设、做好心理准备、调适心理预期,学会正确面对求职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和不良情绪,调节自身心态,做出正确的理智的选择。
1.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和必要条件。大学生还处于大学这个“象牙塔”中,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还没有实际的亲身体验,所以常常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对就业期望普遍较高。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先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正确的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2.调适自我
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最先考虑的是工作条件、工作地點、工资待遇等因素,而忽视了职业规划对人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大学毕业生应从多渠道搜寻就业信息,多角度思考就业途径,多方面提高就业质量,要建立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将职业发展与实现自我价值相结合,知道自己正确择业。
3.展示自我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认识自我和调适自我之后,还要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学会抓住就业机遇。要做好求职前的各项准备,如简历的制作、自我介绍的准备等,同时多参加招聘会,不断提高训练自己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
(二)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1.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特长等的分析,对自己全方面的反思总结,得出经验教训,为下一步的人生规划做铺垫。
2.认识职业
理想要与现实相结合,不仅要了解自己,还要认识职业,大学毕业生应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实践经验,认真总结分析自己与环境、职业取向的关系。
3.明确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通常包含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部分。短期目标一般是大学期间素质能力的提高,中期目标一般是大学毕业后想从事的具体职业,长期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较高点,也就是理想。
4.规划实施路径
目标明确后,就必须付诸实际行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重点。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1.指导好学生的实习
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加实习实践课时数,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实践。
2.指导学生填写推荐表、协议书和制作简历
说明毕业流程及就业推荐表和协议书等相关表格的填写和注意事项;简历如同个人名片一样,一份优秀的简历往往是毕业生求职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份合格的简历必须是简洁有力的,而一份成功的简历则需在此基础上紧密围绕求职岗位需求进行设计,突出个人特色、体现专业性,杜绝“万能简历”的出现。
3.以创业教育为切入点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学院应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优秀校友事迹分享会、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扩大就业视野和范围,不要仅局限于一线城市或机关事业单位,鼓励大学生到苏北、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另外,学校学院也可组织高校创业比赛、模拟职场等,寻求与企业合作,动员社会、企业、学校的一切力量,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 2009年10期.
[2] 屈善孝.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3] 陈小芬.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7,(8).
注:此论文“淮海工学院思政课题成果”,课题项目号:DS20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