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传红
[摘 要]贵州省有南路花灯、西路花灯、北路花灯、东路花灯四路花灯。独山花灯是贵州南路花灯的代表。独山花灯的研究历来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包括独山花灯的形成、独山花灯的音乐舞蹈、独山花灯的传承研究等,在综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更好提出独山花灯今后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独山花灯;研究;综述
贵州省有南路花灯、西路花灯、北路花灯、东路花灯四路花灯,独山花灯是贵州南路花灯的代表。自1953年春贵州省独山县举办第一届全县民间文艺汇演以来,独山花灯在表演、创作、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独山花灯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将有益于对独山花灯的深入研究。
早期的独山花灯研究主要偏向于对独山花灯歌曲、舞蹈、锣鼓曲牌等的收集整理。21世纪以来的独山花灯研究较早期更为深入、多元。鉴于多数研究成果中研究内容的广泛和研究资料的交叉,行文中以呈现期刊文献为主,著作类文献置于参考文献之中。
一、独山花灯的形成研究
独山花灯的形成是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可分为三种派别,分别为“外来说”“本土说”“多元说”。“外来说”认为独山花灯是在云南花灯、广西彩调、湖南花鼓、江西采茶、四川清音、安徽花灯等的基础上融入本土元素形成的。持本观点的研究者从花灯旋律音调的角度出发,发现独山花灯音乐唱腔中的部分茶歌源于江西采茶调;贺调、路调源于湖南、广西;祭仪调源于湖南、江西;花调源于湖南花鼓戏。部分研究者通过独山花灯与上述各省区相关音乐的旋律比较,通过实例支撑独山花灯“外来说”的观点。
“本土说”认为独山花灯是独山县布依族文化的结晶,是独山县的布依族人民在戏曲百花园中培育出来的一朵艺术奇葩。持本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如果花灯系从外地传来,花灯繁盛之处应该在县城及集镇,而独山花灯主要流传地在独山县下司镇、基长镇的布依族聚居乡村。另外,研究者统计独山花灯曲调约有300余首,外省区流传来的花灯曲调在独山花灯音乐中仅有20余首,占有比例较低。因此,独山花灯系本土艺术。
“多元说”认为独山花灯是一个多源头、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融入了本地区各民族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元素,又吸收了外地区其他民族音乐的可用元素进行本土化改造。
关于独山花灯形成,三个流派各自的论述均涉及独山花灯的历史渊源,文献资料主要集中于明代《徐霞客游记》《杨万八墓序》;朱元璋“调北征南”政治措施的移民;清代的《平越直隶州志》《独山州志》;民间艺人罗俊卿、李晓明等口述资料推断。部分研究者从花灯的历史渊源结合地方志文献推断独山花灯的形成时间,观点与支撑材料各异。以花灯的起源与传播为基础推演独山花灯的起源不失为一种研究的角度,今后的研究也应该从独山花灯流传地的相关文化背景出发探讨花灯在独山流传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论证独山花灯的形成问题。
与独山花灯的形成相关的文献有李继昌《贵州南路花灯音乐溯源》、王万铭《独山花灯浅论》、陈黔中《独山花灯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石文龙《独山花灯历史渊源形态特征发展初探》、刘文禾《独山花灯概述》、朱玲波《析贵州独山花灯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王希古等人的《贵州花灯史话》。
二、独山花灯的音乐舞蹈研究
独山花灯从艺术形式来看大体可分为花灯歌舞和花灯戏剧两种形态,就其表演形式而言可以分为地灯和台灯两类,而以功能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愿灯和耍灯两类。独山花灯音乐包含唱词、唱腔、音乐曲牌、锣鼓曲牌。也有研究者认为独山花灯音乐按民间习惯分类,分为地灯和台灯两类,按功能划分为唱腔、过场曲牌、锣鼓曲牌三部分。独山花灯音乐的唱词主要为七字句,偶有六字句、八字句、十字句等句式。独山花灯唱词特点是对于虚词的连贯使用,如:衣、呀、嗨、呐、嗬等,虚词组合成句,称为“飘带”。独山花灯唱腔有“九板十三腔”之说,“九板”即数板、正数板、哭板、怒板、骂板、贺板、路板、二簧板、过板;“十三腔”即花调的变腔演唱,十三腔曲调有300余首,以商、徵调式为主。唱腔为花灯音乐的主体部分,在结构上属于曲牌连套体,有采茶调、祭仪调、贺调、路调、数板、花调六类,五声调式为主,少数曲调中有“4、7”两音出现。过场牌子用于起板、转腔、收尾和上下场、做身段等,共有曲牌28个。锣鼓曲牌用于行路、闹台、伴舞、上下场、做身段、烘托剧情等,大部分曲牌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积累起来的。
独山花灯的传统伴奏乐器分为两类,地灯伴奏乐器有马锣、大钹、大锣、堂鼓,台灯伴奏乐器有花灯胡、二胡、月琴、三弦、板鼓、小锣、马锣、大钹、大锣、堂鼓。最具独山花灯音乐风格的乐器为花灯胡和马锣,花灯胡音色“沙而莽”有别于其他胡琴类乐器,用于领奏,马锣用木制锣片敲击发音,音色高亮明远,用于舞蹈和闹台等场合单独伴奏。独山花灯的打击乐曲牌有《板头》《扑灯蛾》《凤点头》《燕别翅》等,共50余种。
独山花灯舞蹈的主要道具为扇,帕子为辅助道具。耍扇动作有蝴蝶扇、抖扇、抱扇、蓮花扇、翻花扇等,耍帕动作有圆卷花帕、缠帕等。扇帕动作可起到烘托舞蹈气氛以及刻画人物性格、满足情节需要等作用。独山花灯舞蹈讲究手式和舞步身段,基本手式有架花手、交叉手、拐手、浪手、挽手、云手、划八字等20余种,基本舞步身段有鸳鸯扑地、双凤朝阳、膝上栽花、梭梭步、拐子步、矮桩步、磨步、浪步等36式。
关于独山花灯的音乐舞蹈集中在艺术本体的研究阶段,有少量研究涉及了独山花灯音乐旋律特点的对比研究。今后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对独山花灯音乐舞蹈特点与外省区花灯音乐舞蹈进行对比研究,挖掘独山花灯音乐舞蹈的独特性。独山花灯音乐舞蹈研究的相关文献有王万铭《独山花灯浅论》、刘文禾《独山花灯概述》及《独山花灯音乐传统和发展初探》、石文龙《独山花灯历史渊源形态特征发展初探》、鞠华荣《浅谈“地灯舞”的艺术风格及特点》、莫应勤《也谈独山花灯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夏玉培《试论独山花灯音乐的特点》。
三、独山花灯的传承研究
独山花灯曾有花灯班100多个、花灯演员1000人以上的辉煌时期,也有如今花灯演出、花灯传承、花灯演员整体萎缩的不稳定时期。独山花灯传承与发展的议题由此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独山花灯的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包括:一是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二是独山花灯艺术有关资料的抢救收集整理;三是扶持一些花灯队做种子发展基地;四是利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机,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编撰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把花灯引进基础教育课堂,抓好独山花灯普及推广工作;五是在地方高校开设特色课程或是争取花灯传承人进入高校学习的准入制度;六是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曲调、器乐、服装、道具、表演程式的原生性,发展独山花灯的文艺性和表演性)。
相关文献有杨殿斛《独山花灯:音乐的传承策略》及《构建和完善独山花灯艺术传承体系——关于独山花灯艺术传承的再思考》、朱凌波《独山花灯本土特色探究》、石文龙《从花灯赖以生存源泉的“三阶段”探索花灯继承发展的“三要素”》、赵国容《独山花灯的继承与发展浅议》、杨宝书《漫谈独山花灯的继承与发展》、何道欣《浅谈县级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山花灯的传承与保护》。
以独山花灯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文献中,值得注意的成果有赵心宪的《区域花灯传承发展的民族民间问题——试论独山花灯文化生态研究的切入点》,作者从独山花灯与独山的花灯辨析着手提出独山花灯的历史渊源研究中单一运用历史的方法的局限,认为从区域民俗文化多样性传承过程中剥离出民间戏剧发展的一条线索,不能科学认识独山花灯历史形态的文化生态特点。独山的花灯较独山花灯更具区域民间花灯文化存在的考察与研究意义,更有利于挖掘区域花灯的民族特色。
四、结语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独山花灯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不过,也应该注意到目前大量的独山花灯研究还处于资料的收集整理阶段,缺少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有些研究者由于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对独山花燈的早期形式——愿灯,有诸多的主观评论,造成了对愿灯的误读和破坏。虽然从花灯的历史梳理进入独山花灯渊源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方法,但是从文献的阅读可以感觉到这种从花灯到独山花灯的历史探究无法对独山花灯的产生渊源进行纵深的研究,或许抛开花灯历史对于独山花灯历史的束缚,从早期愿灯的角度或愿灯音乐的角度进行梳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独山花灯的根基在乡村,独山花灯的生存与乡村民间信仰、求神还愿、节庆吉日有密切关系。民间信仰和乡俗礼仪是独山花灯生存的保障。不能一味强调独山花灯早期阶段——愿灯的迷信色彩,对之置之不理甚至唯恐避之不及,愿灯的群众基础恰恰是独山花灯能够得以流传的终极原因。
独山花灯音乐曲调的整理与分类已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需要进一步对独山花灯的曲调进行音调特征的分析研究。个别研究者提出的独山花灯乐曲音调过于平稳的结论需要相关的研究作为支撑。针对独山花灯艺人的研究已有相关的传记和口述资料,但这些资料处于一种原生状态,需要运用人类学或民族音乐学相关理论方法进一步对花灯艺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进行挖掘整理,进而理解独山花灯的社会意义和流传背景。
对独山花灯的研究需要一种整体的、当下的视角,既要对独山花灯的音乐、舞蹈进行深入的本体研究,也要将独山花灯与艺人、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信仰体系、现代语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整合研究。
参考文献:
[1] 文龙斌编.独山花灯论文选集[M].独山:独山县文学艺术联合会,2003.
[2] 杨宝书.灯戏情深——独山花灯戏文集[M].独山:中共独山县委宣传部,独山历史文化资料丛书,2011.
[3] 李继昌编.黔南州戏曲音乐[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
[4] 江帆,玉枫等.独山花灯[M].都匀: 黔南文学艺术研究室,1983.
[5] 王希古,朱炳智等.贵州花灯史话[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6] 王恒富,谢振东编.贵州戏剧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7] 巴晓鲜,陈凌.独山花灯研究述评[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