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是矿井防灭火基础工作之一。根据井工二矿11煤21103工作面实际情况,沿采空区回风巷布置3个测点测定采空区气体成分,依据采空区氧化升温带长度,划分自燃“三带”范围,确定工作面最低推进速度,为防治采空区遗煤自燃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工作面安全回采。
关键词: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自燃“三带”;确定
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散热带、氧化带、窒息带)的范围是煤矿井下防灭火技术方案设计及制定的重要依据。目前,井工二矿4#、9#煤层已回采完毕,主采11#煤层,该层煤的厚度2.75~7.47m,平均4.25m,与上覆9#煤层的层间距2.1~10.83m,平均6.6m,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11#煤为自燃煤层,自燃倾向Ⅱ级,自燃发火期3~6个月。11煤开采过程中上下两层采空区将沟通,在采空区漏风作用下极易引起采空区遗煤自燃;9#、11#煤层中间赋存不可采的10#煤,10#煤硫分高,煤层易自燃。研究11煤综采面采空区“三带”范围,对矿井采取针对性的防灭火措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影响因素分析
1)煤体自燃危险倾向性。自燃危险倾向性是煤体的本质属性和天然特征,不同种类的煤体其自燃发火期长短不同,发火期越短,说明该类煤越容易自燃。2)氧浓度。氧气浓度很小时,遗煤处于缺氧窒息状态,自燃困难;相反,氧浓度越大越容易为煤体自燃创造条件。3)漏风强度。采空区漏风强度较大时,遗煤氧化时释放出的热量将被大量风流带走,煤体温度难以继续升高;若漏风强度太小,采空区氧气浓度随之降低,遗煤同样不具备自燃的客观条件。4)瓦斯浓度。采空区遗煤自燃时首先进行气体挥发份燃烧,瓦斯作为可燃气体且与煤体的伴生关系,大量高浓度瓦斯可提高遗煤挥发份的浓度,为遗煤自燃创造条件。5)工作面推进速度。工作面不断向前回采,后方顶板垮落形成采空区,采空区内遗煤自燃发火相对时间较长,而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可将采空区遗煤在形成自燃发火条件前甩至难以自燃的窒息带。
2 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测定
2.1 观测方案的制定
21103综采工作面为11煤首采面,面长300.5m,推进长度1496m。工作面煤厚3.26~6.31m,平均4.5m。采煤方法為倾斜长壁综后退式全部垮落综合机械化采煤,设计采高4.2m。测试方案采用常规的埋管抽气法,通过管路抽取采空区气样,采样后在实验室内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根据各气体浓度变化规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之后,合理制定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的工艺参数以及科学的工作面回采速度。
2.2 测点布置
在回风巷靠近巷帮一侧预埋3芯束管(束管套PE管加以保护)进行采空区气体观测,束管采样探头设在回风巷内,吊挂在巷帮铁丝网上。采空区气体成份测定范围为工作面后方300m,测点间距50m,待3#测点进入采空区200m后结束观测。
2.3 观测结果分析
1)采空区CO变化及分布规律分析。随测点距工作面距离的变化,2#测点和3#测点推进至距工作面36m的时候,CO气体出现峰值分别为32ppm、36ppm,然后开始下降。1#测点的CO浓度峰值出现在距工作面深度50m处,最高达到30ppm,然后随着测点与工作面距离增加气体浓度下降,到120m前后开始稳定。2)采空区O2变化及分布规律分析。随测点与工作面距离的增减,1#、2#、3#测点O2浓度总体呈线性下降趋势,1#测点的氧气浓度在110m左右下降到10%以下,3#测点的氧气浓度在124m下降至9.5%,2#测点的氧气浓度在120m时下降至10%。分析采空区内O2浓度的降低主要有原因,一是反应采空区内漏风量的大小;二是反应采空区内不同测点的煤常温氧化耗氧情况。
2.4 采空区“三带”范围确定
按照通用指标,即根据各带间氧气浓度的大小来划分“三带”范围,散热带内由于漏风充分,其氧浓度偏高,常取大于18%;窒息带的氧浓度小于10%,氧化带内的氧浓度为10~18%。以氧气浓度变化最终确定11煤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为:散热带:0~35m;氧化带:35~160m;窒息带:>160m。
2.5 工作面最低推进速度的确定
工作面开采条件不变时,散热带和氧化带的宽度在一个范围内波动,加快推进度缩短采采空区遗煤在氧化带内暴露时间,防止煤体自燃。采空区遗煤要自燃,不仅有一定的浮煤厚度,还需具备足够的时间维持该区域的条件不变,即维持时间必须达到:T>Tmin。式中:Tmin为浮煤的最短发火期,天。根据现场生产经验结合国内外同煤种自燃实验最短发火期,确定11#煤层最短发火期,Tmin为84天。工作面推进速度V小于的散热带到采空区窒息带的最大距离和浮煤最短自燃发火期Tmin之商时,可能发生自燃,即:
Tmin=84天,推导出:vmin===1.02m/d。即,推进速度大于1.0m/d时,采空区无自燃发火危险;否则将有危险。因此,为有效防止21103综采工作面采空区遗留自燃,制定工作面最小推进速度为1m/d。
3 结论
1)采用沿采空区回风巷布点的方法对采空区气体进行了全面的测定,为确定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提供可靠现场参数。2)通过检测工作面采空区O2浓度得出,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为:散热带:0~35m;氧化带:35~160m;窒息带:>160m。3)采空区内CO高浓度区都分布工作面后方30~60m,此范围处于自燃带范围内,与“三带”划分范围相吻合。4)根据自燃“三带”范围,计算出工作面最低推进速度,为采面合理组织生产,实现安全开采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胜强,张人伟,邸志前.综采面采空区自燃“三帶”的分布规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29(1):93-96.
[3] 鲜学福,王宏图,姜德义.我国煤矿矿井防灭火技术研究综述[J].中国工程科学,2001,3(12):28-32.
作者简介:
梁峰(1985-),男,山西临汾人,助理工程师,毕业于阳泉职业技术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现在井工二矿从事生产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