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体两片式女装袖型配伍技术探讨

2017-05-30 10:48:04伍超泉

伍超泉

摘 要:衣袖的美观与舒适是当前服装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意大利和日本两国的配袖方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女装配袖技术,使成衣穿着后袖型美观舒适、服帖,袖山工艺吃势量适中。

关键词:衣身袖笼;袖子结构;袖子配置技术

中图分类号:TS941.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346(2017)04-

1 袖子概述

袖子按裁片片数通常分为一片袖、两片袖和多片袖。女装的袖子,最初为一片袖;女装两片袖是从男装袖中演变过来的:16世纪路易时期,为追求有型、美观,在男子军服中首先出现了两片袖,当时被称之为男装袖。由于两片袖更易塑造袖型,且符合人体手臂的自然形态,于是这种袖型渐渐在女装中流行。两片袖的出现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至今仍然被广泛的运用到女装上。

2 两片袖结构处理与分析

文化的不同,对袖山与袖笼的关系、美感、活动需求等关系理解也不同,所完成的袖型也会有所不同。在服装结构制版过程中如果能注意到这些区别,那么对于每个制版师和设计师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使每个制版师和设计师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从而也大大拓宽了制版师和设计师在服装版型上的设计范围。

下面重点介绍意大利、日本这两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两片袖配袖法。

2.1 意大利两片式配袖法

意大利科菲亚服装学院擅长用纸张来做立体裁剪,他们有独特的配置两片袖袖型的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先在人台上完成前后片衣身;

2)测量肩点至袖窿底部的垂直高度为h(见图1)。与其它方法有所不同的是:先由袖筒造型开始,然后再去做袖山弧线和偏袖量等过程(见图2);

3)计算袖山高和袖肥:袖山高OA=h-1cm左右,袖肥CD=EF=袖山高0A+1cm左右。

4)根据需要的造型作袖筒造型(见图3),延长AO至B点,使AB=袖长,如图3作G点,由G点作袖口大GH,前袖肘内侧进1cm为C点,连接前袖中线GCD和后袖中线EH。

5)作袖山弧线,延长CD至I点,量出袖山弧线各转接点,使CC1=4.8cm,DD1=3cm,EE1=FF1

=3.5cm画出袖山弧线(见图4)。

6)作前偏袖量,分别作CD和CG平行线交袖底弧线为M点,C1M∥CD线、 C2G1∥CG线,间距为3cm左右,这时小袖片前袖肘弯处会产生一个打开量CC1C2(见图5),即为小袖片的吃势量。

7)作大袖片前袖缝,分别以CD线和CG线为对称轴,复印小袖片内侧线至大袖,做出M1C3线和G2C4线,这时大袖片袖肘中间会产生一个重叠量CC3C4,即为大袖拔开量。并作对位记号,使C1N=C3N1=8cm,C2P=C4P1=8cm。(见图6)

图7为袖完成图。如果想增大袖山弧长吃势量,可在M点向两侧加少量M2C1、M3C1,重新连顺M3O、M3C1I弧线,再依据图6的方法复制大袖片内侧线(见图8)。最后再作袖山弧线与袖窿的对位点及吃势分配。

2.2 日本新文化原型配袖法

日本新文化式原型两片袖的配袖步骤是:先作一片式原型,在此基础上分割出两片式袖子,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如图9,将前胸省合并后,前后腋下点以胸围线水平对齐;

2)定袖山高:延长侧缝线作出前后袖笼深平均高度OA,再将OA作6等份,其中5份就是袖子的袖山高值,即OB=5/6 OA,为袖山高点(见图10)

3)如图11,确定好G水平线,交前后袖笼弧线分别为F、F1点,并过F、F1点作垂线,交胸围线

分别为G、G1点,并分别将OG、OG1三等分。

4)取前后袖肥:以袖高点B为圆心,以前AH为半径在袖窿深线上截取前袖肥BJ,同理,以后AH+1CM 的长度截取后袖肥BJ1(见图12)。

5)量取袖长作袖口线,并以袖长/2+2.5CM 作袖肘线,分别过J、J1点作袖底缝线(见图13)。

6)如图14,分别作出前后袖笼对称弧线和袖山弧线转折点,连顺袖山弧线即可。

7)在图14一片式基础上,进行前后偏袖量设计,一般前偏袖3.5CM,后偏袖1.5CM,后袖口不做偏袖量,前袖肘处内凹1CM,作出袖子弯度,后袖肘处外凸画顺,如图15完成大小袖片分割即可;

8)图16,袖山弧线与袖窿的对位点及吃势分配:前袖窿对位点取F点,后袖窿对位点取F1点后,再向上取1cm作第二个对位点,后袖作2个对位点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辨认袖子的前后。袖子底部不分配吃势量,而袖子上部吃势分配为前多后少。

2.3 两种配袖法的对比分析

意大利配袖特点是袖山较高,袖子整圈有吃势,且吃势较多,饱满,穿着较舒适,有的高级定制时装袖山吃势多达7~9cm之多,当然这个吃势量对工艺要求较高,有时需要用手工缝上去才能完成工艺制作。该配袖方法由于袖山与袖底弧线的凹度量采用定数制,因此在袖底弧线与衣片袖笼弧线的吻合度上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完成的服装袖型穿着后美观度和平服度不夠。

日本新文化原型配袖法是在袖笼弧线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完成的袖子袖底弧度与袖笼弧度吻合度较高,完成的袖型在腋下处服服帖度较好,但由于前袖弦长=前AH长,而后弦长=后AH+1,但在作吃势量分配时,他们考虑的是人体前肩端点的结构,前袖山吃势大于后袖山吃势,所以导致袖山顶点会在袖中点偏后,这就导致完成的袖型偏直,服装穿在人台或人体上并不是太美观(见图17),袖子向前的量不是很明显。但该袖子的优点是人体做扩胸运动时手臂向后活动是比较方便的。这就跟日本这一国家对服装追随的是自然舒适这一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3 合体两片式袖型配伍方法具体操作

综合2个国家的不同配袖方法,本人经过多年的实践,结合当前我国服装院校及行业对服装美感的要求,总结出自己的一套配袖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图17原型中的OA线与OB线进行合并,并将前袖笼省进行合并,得出前后袖笼合并图(见图18)

2)将前后袖笼弧度弧线EOA以O点为圆心,顺时针方向旋转5度,得出弧线E'OD'(见图19)

3)过O点做OC 的垂直水平线,连接DE,并将DE 二等分为F点,并将F0的垂直距离六等份,取5/6为袖山顶点G点,量取前袖弦长GH=前AH长,后袖弦长GH=后AH长(见图20)

4)如图21所示,分别将前袖肥、后袖肥二等份作垂线交前AH为J点,与后AH的交点向外量取0.8CM为J点,并作垂线交袖山顶点水平线为K点,等分KG为L点,向前量取一個等分点为M点,连接LJ、MJ并延长与HH线相交。

5)以前袖肥和后袖肥的二等分线为镜像线,作前后AH的对称弧线,并如图22所示连顺袖山弧线,量取袖长,作出一片式袖子框架。

6)作偏袖量,前偏袖2.5CM,后偏袖1.5CM,以O点为圆心,顺时针旋转前小袖片ONP线,使其在袖肘处内凹1CM至ONP,如图23,并以前袖中线镜像NP线至大袖片为N1P1线,重新连顺大袖前袖底弧线。

7)如图24,分别作出大小袖口尺寸,弧线连顺大小袖片内外袖缝。

8)作袖山对位刀眼,如图25所示,将前后袖笼各自三等份,分别为a、b、c、d、e、f段,然后从袖底中心O点先作出对位记号,再分别分配各段的吃势量作出各对位记号,吃势量分配比例分别为a=10%,b=25%,c=25%,d=%20,e=15%,f=5%,总体吃势量后片大于前片,这个吃势量的分配跟袖子袖山部位的丝绺及人体手臂运动的状态有非常大的关系。

9)作大小袖片内外袖缝对位刀眼:先以小袖片袖肘线为界,在前袖缝向上量取8CM,向下量取10CM,然后如图26所示,使g=g段长,h=h段长,再将两对位刀眼连线延长至小袖片外袖缝作对位刀眼,截取j=j段长,k=k段长。这样即完成合体两片式袖型结构。如图27所示,由于袖弯内外弧原理,m段长势必会小于m段长,因此在此段需要做一个拔开的工艺处理,以符合人体手臂前肘内凹的特点。同理n段长于n段,在此段需要做一个工艺归拢的处理,以符合人体袖肘外凸的造型。

4 总结

两片袖要达到完美的视觉和穿着舒适效果,这要了解人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人体上肢呈现向前的曲势,两片袖不仅完美的塑造上肢造型,更是通过调节局部结构来达到美的效果。该配袖方法吸取了意大利和日本新文化原型配袖法的各自优点之处,加上自己的经验做了些微妙的技巧处理。总体上是在日本新原型的基础上在袖笼拷贝合并时作了一个较为具有实质意义的旋转,使完成的袖型更加符合人体运动形态及展示的美观度,前袖缝弯势明显,更加符合人体手臂造型及当前行业审美的需求,袖山弧度与袖笼形状匹配度极高,而且延续了意大利袖子整个袖子都有吃势量的特点,完成的袖子穿着较为舒适,袖筒造型处理也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做了细节变化处理,利用归拔原理的特点,完成后的袖子既符合人体运动的需求,又使袖型在最终完成后的形态较好。袖山刀眼在中线往前的位置,完成的袖子袖型不至于太直以及偏后的情况出现,袖子工艺吃势量适中,符合行业里工业生产的需求,以供同行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国立,吴继辉.现代成衣制版[M].2007:30-38.

[2]刘瑞璞.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应用:女装编[M].2008:302-309.

Discussion on the Matching Technique of Formfitting Two-Piece Sleeves of Womens Wear

WU Chao-quan

(School of Fashion, 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The beauty and comfort of the sleeves is an important task facing the garment industry. By analyzing the sleeve matching methods in Italy and Japan, and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t is summarized that the sleeve matching technique can make the sleeves beautiful, comfortable and snugly fitting and that the crown ease of the sleeve top is moderate.

Key words: armhole of garment body; sleeve structure; sleeve configuration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