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速读的时代拧紧慢读的阀门

2017-05-30 10:48:04马钧
党的生活·青海 2017年4期
关键词:观照书籍对象

马钧

在今天,在我们大家早已习惯于沉浸在消费和休闲的世界中去的时候,在我们中间有越来越多的人被碎片式的信息泡沫劫持或者绑架的情形下,在我们被各种事情牵绊,注意力随时随地处于分散、游移状态的现实氛围的扰攘之下,我们总会有一些人,在某个时刻,因为受到一种强烈的精神渴望或者像一个在水中憋气过久的潜泳者露出水面需要补充氧气,会把自己的整个身心转移到一本本书籍开启的文字丛林里。

如今这个文字丛林里的品种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数量更是多到无法估量,一个想读书的人随时都可以从书店、图书馆和自己的书房找出一本书来读,如果一位读者对此仍然感到意犹未尽,他也可以很快从网上邮购到他想阅读的任何一种稀缺古怪的书籍。总之,我们碰上的是一个信息和书籍无限丰盈的时代,甚至是一个信息和书籍已经大大过剩了的时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阅读还能不能回到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或者说我们能不能凭借阅读,在纷扰多变的世界里,在某些时刻沉淀沉淀自己,让自己姿态娴静,呼吸舒缓,血脉畅通。

将近十多年前,我读到美国学者雅克·巴尔赞,这位在音乐、思想史、当代艺术、科学评论、侦探小说等广大的知识领域优游驰骋的学者,说出的话,就跟一位把脉精准的老中医一样。虽说他谈论的对象是艺术作品,但我觉得完全可以把艺术作品置换为书籍。巴尔赞的诊断结论是这样说的:“过剩降低了它的质量。优秀作品随时可见,几乎唾手可得,其结果是,它们变为消费对象,而不是观照对象。人们常常见到它们,过于頻繁或过于匆忙地使用它们,它们于是失去了力量和深度。”他切中要害的地方,是说今天的人们正在把精神产品当做“消费对象”,而且像吃快餐一样“匆忙”地把欣赏或者阅读的东西胡乱扒拉进肚子里。他说的“观照”,是一种涵泳,一种缓慢的品味,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到阅读对象里面去的“深呼吸”。可是抬眼一望被人们横说竖说的阅读世界,绝大多数人的阅读不过是蜻蜓点水式的泛读和速读,他们没有丝毫的耐心去细嚼慢咽,他们只是满足于把自己变成一个饕餮式的浏览器。

而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至少会有这么几个检验的标准:你阅读到的东西有没有构成你的重要经验,有没有变成你思维的神经,有没有化作你内在的持久性记忆。

如此说来,我觉得有必要在速读的时代拧紧慢读的阀门。毕竟阅读不是读书数量的攀比和竞赛,更不是把阅读变成谈资,变成博学的炫耀。真正重要的阅读,如果不花费很多心力和时间,你是无法进行深度的消化和营养的提纯的,而且粗浮的阅读会让我们和作者的苦心、文本的精妙之处擦肩而过。我记忆尤深的一个例子是清代散文家魏禧在读《左传》的时候,仅仅对“秦伯尤用孟明”一句,读出五种意思:“只一‘尤字,读过便有五种意义:孟明之再败、孟明之终可用、秦伯之知人、时俗人之惊疑、君子之叹服。”这种精简的表述,如果不是魏禧这般细细读来,那么从读者眼皮底下溜过去的妙义,就跟大眼筛床会把无数的沙金筛漏掉一样。何况,那些堪称好书的经典著作,不但妙义纷披,而且字外有字,话外有音。古今中外被人们不断吟诵的诗歌,反复阅读的小说,之所以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是作者通过对词语、情境、意境的周密推敲,细细考量,在字里行间预设下了大量潜伏的话语、声音、思想和精巧的暗示。这些书籍中的精华和珠贝,只对那些有耐心,不怕麻烦,不计功利,有发现眼光的读者发出盛情的邀请,而对于一味走马观花式的读者,对于不求甚解的读者,书中那些有价值、有意味的东西,都会自动隐匿。

虽说深度阅读在这么一个浮泛的时代还不能蔚然成风,但它绝对是最有益的阅读,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看看我们周围,有人正在用大大的竹篮快捷地打捞着信息的泡沫,有人则用小小的瓶子,气定神闲地收集着知识和智慧的甘露。

猜你喜欢
观照书籍对象
神秘来电
睿士(2023年2期)2023-03-02 02:01:09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鲁迅与“书籍代购”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4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意林(2018年3期)2018-03-02 15:17:24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