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月 梁盛凯 陆宇明 邓慧灵
摘要:【目的】探索廣西农业区位优势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为广西农业区划与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区位商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农业区位优势进行测算,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不同优势层次地区区位商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总体上,广西各地区的农业区位优势横向空间异质性强烈,且不同层次地区的形成机制各异。率先实现农业生产与技术服务规模化是加快现代规模化农业进程的关键点,财政支农力度不足、教育水平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可能成为制约广西现代化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建议】应强化总体规划布局,推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溢出效应;因地制宜,完善交通与基础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突破规模化生产限制;提高财政支农效率,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实现广西农业合理布局与良性发展。
关键词: 区位优势;空间分异;区位商;形成机制;农业;广西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7)05-0933-06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Guangxi agricultural location
advantages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WANG Tian-yue1, LIANG Sheng-kai2, LU Yu-ming 3*, DENG Hui-ling 4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2 Hort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530007, China; 3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530007, China; 4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530007,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location advantages in Guangxi,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egionalization and policy making in Guangxi. 【Method】Location quotient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agricultural location advantages of 14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in Guangxi.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ocation quotient of regions with different advantage levels was studied by fixed effect model. 【Result】The overal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agricultural location in Guangxi was severe,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s with different advantage levels was different. Realizing sca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echnical service was the key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modern large-scale agriculture. Lack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low education level and low level of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might become bottlenecks for Guangxi modern agriculture scale development. 【Suggestion】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realiz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sound development in Guangxi: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layout, promot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mproving industry spillover effect; optimizing traffic and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and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and improving farmers scientific knowledge.
Key words: location advantag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location quotient; formation mechanism; agriculture; Guangxi
0 引言
【研究意义】2017年中央1号文件对我国“三农”发展再次提出纲领性指导,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仍然是发展重点。因此,研究广西农业区位优势及其形成机制,对优化广西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及强化农业特色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前人研究进展】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可用来判断一个产业在当地是否构成专业化部门。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农业区位优势进行了研究。许皓月等(2011)运用区位商对农业优势进行研究,并对大农业内部优势进行测算与比较,得出石家庄的农业及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不同的产业布局也会导致不同的优势产业极化分布,黄新建和万科(2014)运用区位商对江西现代农业比较优势与产业布局进行研究,发现江西农业比较优势地区呈现两极分化趋势;王兴华等(2015)以山西县域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从具体的作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农业区位优势研究方向更为细致。不同的农业区位优势并非一成不变,邵元军(2011)以小麦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区位优势模型进行了改良与应用,并阐述了农业区位优势与劣势之间的转变机理;基于农业区位优势的转变机理,闫建伟(2016)运用区位商法对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区位优势的数量与调整幅度有较大变化。在农业区位优势聚集及形成机制方面,王艳荣和刘业政(2011)以安徽五大产业聚集区的数据为样本,对其农业产业聚集形成机制进行结构验证,结果表明,资源禀赋引进产业内的互动从而形成产业聚集,资源禀赋在产业聚集并形成区位优势时的作用不可替代;钟阳等(2012)对我国农业区位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财政支农力度在对农业区位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程晓明(2013)细化研究方向,分析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对聚集动力的影响,总结出在台湾地区主要存在地理标志资源禀赋型农业产业集群系统模型;闫志利和林瑞敏(2014)运用归纳法,对优势区域形成机制进行分解,在对沿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整体的聚集机制进行研究,指出政府、资源禀赋与产业链条的完善度、市场环境与农业文化的传承等都是聚集的主要动力;李静(2015)针对农业产业聚集与区位优势的形成机制及社会效应进行研究,认为农业产业聚集形成的区位优势与形成的社会效应相辅相成。【本研究切入点】目前针对广西不同地区农业区位优势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尚无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运用区位商与固定效应模型对广西各地级市区位优势的空间分布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提高各地区农业区位优势和竞争力的政策建议,为广西农业区划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1. 1 区位商
区位商是用来描述一个地区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本研究用以衡量广西各地级市农业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LQij=■ (1)
式中,i表示样本,即广西14个地级市;j表示第一产业;LQij表示第i个地级市第一产业的区位商,Lij表示第i个地级市第一产业产值,Li表示第i个地级市所有产业总产值,Lj为广西第一产业总产值,L为广西所有产业总产值。当LQ>1时,即该地区第一产业在广西内属于专业化水平较高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业属于专业化生产部门;当LQ<1时,即该地区第一产业在广西內属于专业化水平较低地区,未具有比较优势,农业属于自给性生产部门。
1. 2 固定效应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是指分离出相对于观察对象或时期固定的样本,以反映截面差异或时间趋势的效应模型。本研究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全部样本,并不存在随机抽取情况,同时通过Hausman检验显示数值较大但P为0,拒绝个体效应与回归个体无关的原假设,证明用固定效应模型更合理,因此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农业区位优势形成机制进行研究。
LQit=αi+■βixit+vit
αit=α+α*(2)
式中,因变量LQit表示各地级市的第一产业区位商;i为样本,i=1~14;t为时间变量,考察范围为2010~ 2015年;自变量x为影响LQit的综合指标,xit为第i个样本在t时期的观测值;αi、βi为自变量的系数,α为均值截距项,α*为个体成员的截距对整体截距的偏离,αit为i在t时期上的截距偏离度,vit为误差项。
1. 3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全面性、科学性、主导性和可得性等原则,结合广西农业发展的区域特征,将财政支农力度(用农林水利支出占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表示)、有效灌溉面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教育素质水平(用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表示)、交通通达度(用地区公路里程长度表示)、科技支撑力度与现代化水平(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用地区人均GDP表示)及规模化生产潜力(用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表示)等7个指标纳入研究范围。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2011~2016)。
1. 4 统计分析
使用Excel 2010计算区位商,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在Eviews 6.0中实现。
2 广西农业区位优势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
2. 1 广西农业区位优势空间分异分析
根据公式(1)可测算得出2010~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市农业区位商(表1),即反映各地级市的农业专业化水平,并由此绘出广西各地级市农业区位优势分布图(图1)。
由表1可看出,2010~2015年LQ>1的地级市数量一直保持在10个,分别为桂林市、北海市、钦州市、贵港市、玉林市、百色市、贺州市、河池市、来宾市和崇左市,这些地区均为第一产业优势地区;而同时期LQ<1的地级市数量数量一直保持在4个,包括南宁市、柳州市、梧州市和防城港市,这些地区为第一产业劣势地区。由此可知,2010年以来广西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专业化水平分布整体上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来看,南宁市和柳州市是广西各地区GDP占比最大即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地区,却属于第一产业劣势地区,而崇左市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仅排在第9位,却是第一产业最具优势的地区。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经济越发达地区的第一产业相对于其第二、三产业来说专业化程度越低,而经济较落后地区由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缺乏导致第二、三产业发展程度较低,经济总量偏小,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第一产业劣势地区的4个地级市中,2010~ 2015年南宁市、梧州市和防城港市的LQ平均值为0.7490~0.8142,差异较小,而柳州市的LQ平均值仅为0.4848,远低于同一层次的其他3个地级市,且与广西平均值(1.1466)相比差距达2.3倍。2010~2015年第一产业优势地区的10个地级市中,LQ平均值最大的地区为崇左市(1.6124),最小的地区为桂林市(1.0988),两者极差达1.46倍,波动幅度较大。
将2010~2015年14个地级市的农业区位商平均值按从高到低排列,可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即农业绝对优势地区(崇左市、河池市、来宾市、钦州市、贺州市)、农业优势地区(桂林市、北海市、贵港市、玉林市、百色市)及农业劣势地区(南宁市、柳州市、梧州市、防城港市),即得到广西农业区位优势空间分布图(图1),该图也反映出广西各地区农业专业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颜色越深,代表农业区位商越高;农业劣势地区的4个地级市参杂在其他地区当中,被农业绝对优势地区包围切割,并未形成农业劣势片区;而农业优势地区分布也十分松散,其空间联系与溢出并不明显,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
综上所述,从时间维度上看广西农业专业化水平整体上相对稳定,但各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十分强烈的空间异质性。
2. 2 广西农业区位优势空间分异形成机制研究
广西农业专业化发展的绝对优势地区、优势地区和劣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有较大差别,内部形成机制也不一致,本研究通过构建分层固定效应模型来验证其主要形成机制与规律。对应不同层次构建3个模型,即绝对优势模型、优势模型及劣势模型,分别代表区位商位于绝对优势层次(5个地区样本)、优势层次(5个地区样本)及劣势层次(4个地区样本)的固定效应模型。由表2可知3个模型的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绝对优势、优势及劣势模型的R2分别为0.789、0.834和0.995,其R-2分别为0.661、0.732和0.992,F分别为6.150、8.211和291.100,P均为0,劣势模型回归结果最显著(P<
0.05,下同)。总体上,3个模型的变量均基本能对该层次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行解释。对比不同层次的3个模型回归结果可发现,在绝对优势模型中,只有X7(规模化生产潜力)对农业区位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在优势模型中,X2(有效灌溉面积)、X4(交通通达度)、X7(规模化生产潜力)分别对地区农业区位优势具有显著负向、正向、正向影响;但在劣势模型中,在农业成为自给性部门的地区,X4(交通通达度)、X7(规模化生产潜力)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3个结论:
第一,不同层次地区其农业区位优势形成机制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在农业区位具有绝对优势的地区,通过政策与产业引导突破生产规模的限制成为其第一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在农业区位优势的地区,完善农田基本设施(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交通通达度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未来提高第一产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方面;在农业区位劣势地区,通过交通的完善与规模化生产潜力的挖掘共同促進第一产业的纵深发展,强化特色优势农业是改变农业劣势地区的主要途径。
第二,在规模化种植无法短期内实现的前提下,加速第一产业的技术服务规模化成为未来规模化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规模化生产力潜力是用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表示,代表着农资批发、机械化生产服务、规模化耕作服务等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技术服务发展水平。由表2可知,规模化生产潜力(X7)在3个模型中分别在5%、5%、10%的显著性水平下能过检验,且系数均为正,说明无论是第一产业专业化地区或自给性地区,对农民区位优势强化均有较强的正向作用,但规模化生产潜力在绝对优势模型的系数最大,其次为优势模型,最后为劣势模型,即农业区位越是具有优势的地区,规模化生产潜力对进一步强化农业区位优势的作用越大,第一、三产业融合的规模化技术服务的扩大是提高广西农业优势的重要突破方向。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上财政支农力度、教育素质水平、科技支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生产要素利用率的提高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一般对农业区位优势具有显著影响,但在本研究结果中3个变量均表现为影响不显著。这意味着总体上,财政支农力度不足,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水平仍然不够高,尤其是广西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生产效率受到影响,也可能成为当前广西农业发展中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瓶颈。因此,要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来强化科技支撑力度,进一步研发针对不同地形的小型农业机械以及配套机械化生产模式,以提高大幅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可操作性。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广西2010~2015年农业区位优势水平整体保持稳定,但各地区的空间分异性质强烈,不同农业区位优势地区参杂分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徐维祥等(2014)提出的我国农业现代化空间溢出效应不足的结果一致。同时,本研究认为农业区位优势在不同层次地区形成机制各异,产业政策引导、交通与基础设施、规模化生产潜力与交通完善带来的生产要素跨区自由流动分别成为农业区位绝对优势地区、优势地区、劣势地区保持或提高农业区位优势的关键点。黄海平和黄宝连(2012)、董子铭和刘天军(2014)从农业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出发,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多角度分析了不同农业优势地区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影响因素,反向验证了本研究的结论。因此,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及多种农业优势资源融合是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过渡到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虽然李莉(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受制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落后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并且绝大多数仍然为传统农业,依靠大面积的土地投入仍然是提高产出的主要手段,但配合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张军,2014),与本研究得出的通过产业融合扩大农业技术规模化服务的观点一致。陈俊红和尹光红(2014)通过研究北京地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从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作、机制创新等角度为产业融合视角下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思路,也是广西等西部省(区)未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方向。孙晓欣和马晓冬(2016)研究得出农业金融贷款、社会消费水平、空间溢出效应等取代了传统的因素成为影响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周振和孔祥智(2015)提出农业资本深化、农业科技、“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等成为我国大部分省(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我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基础不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存在显著时空依赖性,其中西部地区农业规模化发展难度大是制约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王录仓等,2016)。本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当前财政支农政策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教育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等仍制约广西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该分析结果虽与我国及农业高水平发展地区存在一定出入,但符合广西的发展实际情况。
4 建议
4. 1 强化总体规划布局,推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溢出效应
强化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政策落实,进一步发挥广西特色农业的优势,依托“广西农产品品牌提升10+3”行动,着力水稻及甘蔗所代表的粮食与经济作物產业,打造千亿元食品工业,提高生产能力。在农业区位优势空间分异布局的基础上,推进各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与集聚。在农业区位绝对优势地区,着力建设“万亩”高标准生产农田工程及信息入户工程,把产值与规模的绝对优势转化为内在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农业区位优势地区,推进标准化农业与生态农业建设,加快第一产业生产功能与第三产业观光旅游等提升服务价值功能的相互融合;在农业区位劣势地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保持一定生产能力前提下,走设施精品高端农业,推进资本与生产要素的聚集,通过产业融合与要素聚集,提高产业溢出效应,营造不同地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4. 2 因地制宜,完善交通与基础生产设施
在农业区位绝对优势地区加强产业引导,通过一定的财政(农机补贴、高新技术应用补助)与税收手段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借力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的科技支撑与资金引导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同时,完善交通设施与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制定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的跨区作业细则,完善农业灌溉工程,并通过扩大农业生产服务,实现优势地区与劣势地区生产要素的资源优势互补。
4. 3 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突破规模化生产限制
推进落实农业机械、农资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相关扶持政策,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尤其要推进农业科技上游品种选育与制种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服务、中游推广服务的专业化与规模化、下游转化的技术服务与相应的生产配套要素的提供,突破规模化生产限制。
4. 4 提高财政支农效率,提高农民科技素养
财政支农是在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命题,特别是对于农业这个弱势产业来说,在基础设施尚未完善、高效率的生产体系与空间布局尚未形成的前提下,必须通过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的扶持领域与引导方向,创新财政支农的机制与体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率,引导机械化发展,加大对农民教育投入,尤其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与种植能手的培育,提高农民科技素养,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率使用与高效配置。
参考文献:
陈俊红, 尹光红. 2014. 产业融合趋势下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J]. 科技管理研究,(8): 70-74. [Chen J H, Yin G H. 2014. Construction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in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8): 70-74.]
程晓明. 2013. 地理标志产品对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J]. 质量技术监督研究,(5):13-17. [Cheng X M. 2013. The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f GI products on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agriculture industrial cluster[J].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Research,(5): 13-17.]
董子铭, 刘天军. 2014.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30(2): 314-320. [Dong Z M, Liu T J. 2014. Analysis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luster[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30(2): 314-320.]
黄海平, 黄宝连. 2012. 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新疆为例[J]. 经济体制改革,(1):102-106. [Huang H P,Huang B L. 2012. Study on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uperior industrial clusters—Taking Xinjiang as an example[J].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1):102-106.]
黄新建,万科. 2014. 基于区位商法的江西省现代农业比较优势与产业布局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35(3):286-289. [Huang X J, Wan K. 2014. Stud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dustrial layout of Jiangxis modern agriculture based on location quotient law[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35(3): 286-289.]
李静. 2015.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社会效应研究——以安徽茶叶产业集群为例[D]. 杭州:浙江大学. [Li J. 2015. 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ocial effec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Based on tea industry cluster in Anhui[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李莉. 2007.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培育[J]. 安徽农业科学,35(6):1853-1854. [Li L. 2007. Development of the dragon-head enterprise during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undeveloped area[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35(6):1853-1854.]
邵元军. 2011. 农业区位优势测度模型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Shao Y J. 2011.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agricultural location advantage[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孙晓欣, 马晓冬. 2016.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36(10): 123-130. [Sun X X, Ma X D. 2016. 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36(10): 123-130.]
王录仓,武荣伟,梁炳伟,张钦,刘华军. 2016. 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30(12):1-7. [Wang L C, Wu R W, Liang B W, Zhang Q, Liu H J. 2016.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30(12): 1-7.]
王兴华,王广斌,曹丽萍,姚晓萍. 2015. 山西县域农产品区位比较优势与空间分布[J]. 山西农业科学,43(1):85-93. [Wang X H, Wang G B, Cao L P, Yao X P. 2015. Research on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ounties of Shanxi province[J].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 43(1): 85-93.]
王艳荣, 刘业政. 2011.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结构验证[J]. 中国农村经济,(10): 77-85. [Wang Y R, Liu Y Z. 2011. Structural verification of agglomera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J]. Chinese Rural Eco-
nomy, (10): 77-85.]
许皓月,牛细婷,杨兰伟,胡春芳,马晓萍. 2011. 基于区位商分析法的石家庄市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15(1): 116-117. [Xu H Y, Niu X T, Yang L W, Hu C F, Ma X P. 2011. Study on superior agricultural leading industry of Shijiazhuang based on location quotient method[J].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15(1): 116-117.]
徐维祥, 舒季君, 唐根年. 2014.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農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测度[J]. 经济地理, 34(9): 1-6. [Xu W X, Shu J J, Tang G N. 2014. The measure on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34(9): 1-6.]
闫建伟. 2016. 基于区位商分析法的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差异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47(10): 1795-1800. [Yan J W. 2016. Regional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based on location quotient analysis[J].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 47(10): 1795-1800.]
閆志利, 林瑞敏. 2014. 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35(2): 168-172. [Yan Z L, Lin R M. 2014. Study on type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in Hebei coastal reg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35(2): 168-172.]
张军. 2014. 发展现代农业要处理好六大关系[J]. 学习与探索,(9):126-130. [Zhang J. 2014. Six relationships to deal with in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J]. Study & Exploration,(9): 126-130.]
钟阳, 丁一兵, 赵宣凯. 2012.农业现代化发展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J]. 南京社会科学,(4): 53-58. [Zhong Y, Ding Y B, Zhao X K. 2012. Direct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
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J].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4): 53-58.]
周振, 孔祥智. 2015.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J]. 中国软科学,(10): 9-26. [Zhou Z, Kong X Z. 2015.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ordinate implementation of “Four Tasks” in China: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Chinese Soft Science,(10): 9-26.]
(责任编辑 罗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