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凤
摘 要: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基于自身教育水平、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等因素,结合不同场域中的自然资源、社会需求以及自身的社会资本,在职业和身份上向非农和兼业农民等方向分化,其经济收入、权力和声望等也随之分化。而城镇化的推进将会使得农村人口继续分化,从而达到城乡之间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城乡关系;农村人口分化;非农化
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城镇化推进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人口通过地理流动、职业转换等方式从农民向非农民转化,分化出不同的职业、经济收入、权力和声望等。可见,社会对农村人口分化极其重视,也体现了在新型城乡关系视角下研究农村人口分化对提升分化质量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重庆市C村、临沂市X村、黄冈市D村近20人进行深入访谈和观察,结合已有文献试图对农村人口分化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其分化原因并预测其分化趋势。
一、农村人口分化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民流向城市的同时,也有不少农民仍然留在农村从事非农工作或成为兼业农民,农村人口呈现出更加显著的分化态势,以下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对重庆市C村、临沂市X村和黄冈市D村三地选取样本并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对东、中、西三个不同地域农村人口的横向比较,发现了各自的特点以及共通之处。
首先,这三地人口分化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C村,由于处于苗族、土家族聚居区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发展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影响,有少数村民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在蚩尤九黎城景区吹唢呐的45岁唢呐匠、深受传统手工艺影响的71岁木匠冷爷爷以及比他稍年轻的工友们、一边种庄稼、养猪以自给自足一边编框趁赶集时出卖的彭家老夫妇……因此,C村村民相对于其他两个地域的村民在分化的路径上带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基本是中老年且没有抚养子女和老人的经济负担的人群。在X村,由于当地发展出了柳编产业链,从种植柳树者、运货司机、中间商、加工商、工厂工人、销售者、管理者到小作坊老板等等,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一部分分化出来构成一整条柳编产业链。在D村,外出务工的二十多到四十多岁的中年农村人口中,自主创业的人所占比例相对更多,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例如下:最初有个别农村人口往县城或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与外地餐饮店老板结识并向其学习技术,后来在其帮助下开餐饮店,受此成功案例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熟人开始通过在这家店做临时工学习技术,之后在各地自主创业开类似的餐饮店。但随着其中的弊端逐渐展现出来,自主创业的农村人口呈现出S型曲线的增长趋势。
其次,此三地也有相通之处。一是向城市流动的农村人口都占很大比例,且以中青年居多,男性大多从事建筑业等高危但收入较高的行业,女性则以餐厅服务员等技术含量和学历要求较低的第三产业和各类加工厂的员工等第二产业居多,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受教育程度高或有一门手艺和技术从事其他职业的;二是留在农村的人口中,都有比例相当的人口从事村干部、医生、教师、家庭主妇等农村必需的职业,且他们(除家庭主妇外)的经济收入、地位和声望相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更高,在农村的社区治理中有更重要的话语权;此外,还有一些受市场经济启发从农民分化出来开养猪场、养鸡场、铝合金店、装修工以及客运司机,他们的经济收入相对前一类人口来说更高。
然而,在农村人口分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各种公共资源设置的城市中心化促使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在代际继替上处于中间阶段的青壮年出现脱节的现象,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的流失,导致农村相对被边缘化,甚至出现空心村的现象[1];其次,仍旧留在农村从事非农或兼业的这部分农村人口尤其是从商的人,他们与从事农业或当地特色产业生产的农村人口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往往前者能从农民的劳动成果中攫取大部分利润,导致這两类人口的收入差距不断增大,权力也集中在利益既得者手中,从而发展出不同的经济地位、社会声望、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子女的教育条件等等,进而产生马太效应。
二、农村人口分化影响因素
在调研过程中,对各样本的近30年(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人生经历进行纵向了解,根据他们的教育经历、职业变化等情况结合当下政策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农村人口分化的原因。
宏观层面,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具备城市生活条件的农村人口从农民分化流向城市成为新市民,但城市对外来人口设定了一定的门槛,较高的物价水平和能力要求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部分农村人口知难而退;同时,政府不断推进城镇化发展,一些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从事非农職业。其次,赋予农民土地经营权使其能自由耕种,将农产品拿到市场交易,取代了原来的统购统销制度,这其中又出现了一些连接农民与购买方的中间商;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农民能将土地承包给他人,获取收益的同时还有能投入其他工作,其中有一定经验、资源和胆识的人在社会宣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弃农从商,如客运司机、超市老板等等,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再次,义务教育、成人再教育和一些教育培训制度使农民及其子女能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新一代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拓宽其职业发展方向。
中观层面,首先是农村场域内的市场需求,农村人口有就医、受教育、出行等需求,那么就需要一部分农民进行职业转换和分化,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得一定经济收益。其次是自然资源,X村的自然资源带来柳编这一特色经济产业,从生产、加工、审核、销售到管理等都需要人来落实,因此不同职业应运而生,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获得经济来源的渠道。再次是社会资本,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大多数被访者在找到并从事这份职业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取的,如通过亲戚、同学、朋友等以及他们提供的信息资源。
微观层面,根据布劳和邓肯的社会流动理论,影响社会流动和职业流动的因素分为先赋因素和获致因素,那么在农村人口分化的微观影响因素中,同样可分为两类:一是先赋因素,如父母的职业和教育水平对子女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二是获致因素,个人教育水平及生活经历决定了农民在选择职业时所处的高度,只有当自身条件能够满足目标职业的要求时,他才可能从事这一职业,在被访者中大多数人都有外出务工后返乡工作的经历,而在之前的经历中习得的经验、技能和价值观等对其后来在农村发展的方向同样会产生影响;此外,个人的婚姻家庭也会影响农村人口分化,一些女性会因此留在农村当家庭主妇,而一些中年男性则为了增加收入而外出务工;当然,个人的价值选择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而大多数农村人口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职业技能来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意味着社会变得日益平等和开放[2]。
三、总结与展望
农村人口所从事的职业、经济收入以及文化意识等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非农化人口规模扩大,职业分化程度加深,分化的农村人口广泛分布于一二三产业的不同领域和层面。其中,农民将减少,农民工这一“底层精英”群体的合法权益将得到进一步保障,以免引起底层精英的社会不满甚至反社会情绪和行为[3];同时,随着城镇化发展,中央对农村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重视,农村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城市的拉力以及农村的推力逐渐变小甚至反向发展,农民工可能会在有一定积累后返乡工作。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人口分化将呈现出规范化、高水平、组织化程度高的发展趋势,达到城乡之间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王君柏.直面乡村的失落:理性派抑或乡愁派[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02:34-37.
[2]何朝银.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分化问题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5.
[3]李强.中国城市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底层精英[J]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151-167.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