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务江:最是宁静以致远,一路书香一路歌

2017-05-30 06:10
阅读(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书香师生读书

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董务江,这个曾生活在废黄河滩上的贫穷少年,因儿时对读书的热爱,造就了今日自己在教育事业上的成长与发展。踏上教育岗位后,他因为阅读而丰富,因为阅读而专业。他大力倡行“比较阅读”,让校园中书香氤薰,润泽生命。在他曾担任过校长的那些地方,他已然成为一所又一所学校的灵魂。

[充足阅读,人生能丰富]

出生于1970年的董务江,现任淮安市淮安区席桥镇中小学总校校长兼中心小学校长。他的个人履历上,一个个头衔、一项项荣誉、一份份成果列成了长长的单子。而他所主持的“比较阅读”教研课题以及多年来在校园、师生中大力提倡、推动阅读的实际行动,如今已然蔚然花开,洒下一路书香。

熟悉董务江这个名字,始于一张照片和一节课。照片上有一群孩子亲热地围拢来,他们当中的那个人,嘴巴还微微张着,像是正娓娓講述着什么动听的故事,让孩子们入了迷、出了神。定格于照片上的情景,使我不由想起了英国小说家扎基名作中那位“说故事的人”。

这个人,就是董务江。之后便知道他的课上得精彩,《海伦·凯勒》一课的教学设计还获得了淮安市一等奖。在他的课堂上,他告诉孩子们:人能走多远,不要看双腿而要看志向;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毅力。他的课中,是灌注了“精神”的。随着进一步的了解,董务江这个人物,越发变得鲜活起来。的确,要把故事讲得让孩子们能懂而且喜欢,绝非易事。身为“说故事的人”,心里面要先有一千个、一万个故事,才能张口就来,娓娓生动。而一位教师要把课上得“动态”,师生互动,做到“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此间所需的功力、心力更是难以计数。董务江说,正是儿时的读书经历激励他发愤,促使他上进。

在他关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当时盛行的“读书无用论”。在董务江家中,情况却截然不同。虽说父亲不识字,但喜欢喝酒,擅长讲段子;母亲则进过学堂,有点文化,会唱淮剧。董务江的童年,就是在听父亲讲《三国》《水浒》、听母亲唱《探寒窑》《珍珠塔》中度过的。故事或者说是文学的召唤力,形成了父母对他无意间开启的启蒙教育,唤起了他内心深处对读书的向往和渴求。于是,他到处搜寻一切能够阅读的文字。家里糊墙的报纸,成为他对文字最直接的获取途径之一。只要有时间,他就趴在墙上读报纸。其他任何纸片、书页,只要写着文字的,他都要认真地看上一看。

那个年代真的很穷,在董务江记忆中,好像自己每天都是在饥肠辘辘中度过的。他八岁那年,一天和小伙伴看见邻居家买回了几斤梨子,馋得直流口水,就商量着找机会去偷梨吃,还约好每人只偷一个。等终于寻到机会,溜进屋里,两个人却闹起了“矛盾”,因为在桌子上,除了梨子,还放着一本《西游记》连环画,那正是董务江热切盼望着想看却找了很多同学都没借到的,他一下子把什么都忘了,站在那儿就看起书来。伙伴急了,催他,他却说:“不偷梨吃了,我拿这本书。”两人的争执惊动了邻居,他们被人家逮个正着。回到家里,董务江被父亲暴打一顿。不过,最好的结局是邻居居然把那本连环画送给了他,真是叫他大喜过望。十二岁时,为了一本《封神演义》,他又一咬牙偷偷地拿姐夫刚买给他的一双“大白蓝”球鞋和别的同学换了书,结果回家又被父亲一顿痛揍。对儿时的董务江来说,阅读这件事,真是“痛并快乐着”。

到初三暑假,在南京工作的堂哥带回来一大堆书籍,董务江生平第一次看到了《收获》等一批优秀当代文学杂志,并开始读到王蒙、贾平凹、莫言等一大批当代作家的作品。他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视野越来越开阔。上了高中、大学,他也开始仿写、创作一些作品,偶尔也会在一些报刊发表。充足而宽泛的阅读,丰富了董务江的视野,启发他对人生、对世界、对教育的思悟。

[专业阅读,教学能相长]

1991年,董务江走上工作岗位,成了一名语文教师。走上了三尺讲台,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他清醒地认识到,要获得专业成长,必须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学养。从此,乌申斯基、斯卡特金、苏霍姆林斯基、第斯多惠、赫尔巴特等世界教育家的著作,孔子、朱熹、张之洞、蔡元培、鲁迅、陶行知等的教育思想,他一本本阅读、思考,再有意识地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比对参考。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他深知阅读对于生命的重大意义,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修成文化素养高深的大成者,才能造就学识宽厚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在大量阅读专业理论书籍并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董务江的教育观念越加明晰起来。他敏锐地发现了普遍存在于教师阅读教学中的现实问题,针对学生阅读方法单调、阅读能力欠缺,提出了《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 。“比较阅读”通过将更多的阅读材料引介到课堂中来的方式,拓展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空间和广度,让教材超越“这一篇”的局限,让教师不再“带着镣铐跳舞”,而是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对比阅读、在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对比阅读、在相同题材对比阅读等等之中,发现解读文本的新途径,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比较阅读”这一课题,第一层面的要求事实上是针对教师而来的。只有教师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阈,多读、多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方法陈旧、手段老套的问题。

另一方面,董务江想要通过课题的开展,真正教会学生阅读之“法”,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触类旁通,化难为易。这是他在多年教学工作中渐渐明白的: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切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展开真正的阅读。在学生的读和教师的读之中,学生的读是主体,而教师的读是引领,是示范。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把学生的读与教师的读添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有效的。顺应了学生的阅读需求,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思想的拔节和精神的成长。

他选书的第一原则是:有趣味性。“无趣”之物,别说是孩子们没有兴趣,就连大人恐怕也很难投入进去。因此,给孩子们读的书,要有趣,要以“趣”激“趣”,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他们渐渐养成阅读习惯。他认真遵循“儿童本位,兴趣优先”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体经验差异。他还主张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挑选读物,“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违背“节令”自然规律,伤及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眼光的培养。什么季节就让他们“开什么花”,千万不能去“催熟”,不能逼其“提前开花”。他先后向学生推荐过《昆虫记》《鲁滨孙漂流记》《草房子》等中外名家作品;他和学生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并根据阅读进度,精心选择表现力丰富、内容深刻的片段,定期与学生一起品读,含英咀华……

2005年,董务江开始意识到国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在师生共读的目录中增加了《三字经》《幼学琼林》《世说新语》等中国传统文化书目。2008年,他参与“新教育实验”探索,在教学中开始实施“师生共写随笔”——写真事,抒真情,直言师生各自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命的见解。“师生共写随笔”,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

[推进阅读,校园更书香]

由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上取得的出色成绩,董务江先后担任过三所学校的校长。2014年,他调任淮安市淮安区席桥镇中小学总校校长兼中心小学校长。每到一所学校,身为校长的董务江就轰轰烈烈地展开师生阅读活动,展开“书香校园”的创建。为了真正地让校园成为阅读的乐园,保证全校师生精心拟定的读书计划、“书香”方案的实施,把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确保读书活动的时间,这是董务江的一大体会和认识。同样是建“书香校园”,他的第一關注点是确保读书时间,用充足的时间保证丰富的阅读——

首先,让阅读成为学生每天生活的主轴。除了周一升旗时间,每周二至周五的“早辅导时间”由语文老师进班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每天的“中辅导时间”由各班级组织、带领学生阅读必读、选读书目;大力提倡、推动“作业式”晚读活动,每晚的家庭作业中均定量布置阅读作业,并通过校讯通平台和学校微信公众号及时告知家长配合督促,获取家校合力,培养学生养成“与书为伴,快乐入睡”的习惯。

其次,开设阅读督查课和阅读指导课。每周一上阅读督查课,各年级语文教师以“问题激趣”的竞赛形式检查学生“双休日大阅读”及上一周必读、选读书目的完成情况及收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每周还分配一节校本课程时间专门上阅读指导课,就阅读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进一步营造“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阅读氛围。

再次,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读书活动”专题校园广播,诵读国学经典或优秀诗文;引导学生利用好双休日、小长假、寒暑假时间进行“假日大阅读”,等等。

在充分分配阅读时间,保证了读书活动的进行的同时,董务江在校园中开辟更为宽广的阅读空间,成为书香校园营造的重要支撑。

网络空间:信息课上,学生在完成规定的电脑操作知识外,可以上网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课外阅读内容;

班队空间:配合班队活动,每周开设一节好书推荐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分层次介绍优秀作品。或赏读儿童文学名著,或观赏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如《寻梦巨人》等等……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董务江正是以阅读的优雅姿势,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传递出阅读的重要意义;他紧紧地抓住教育的最好契机,在他担任校长的那些校园中播撒阅读的种子,成就更多书香人生。从自身的丰富阅读、专业阅读,到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优秀校长对师生阅读的引领与推动,在建设书香校园的道路上,董务江坦然前行,宁静致远。他一直坚信:教师必须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只有这样,一位教育人的教育思想才能更有辐射力,教育品格才能更有感召力,而教育理想才能照亮无数孩子的成长之路。

猜你喜欢
书香师生读书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香何来
我们一起读书吧
麻辣师生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