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勇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途径、主阵地,是每位新生入学后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笔者从事该课程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从认真把握备课环节、提升教师人格魅力、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期不断总结,全面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环节;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6-0109-02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6.02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在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经验表明,教学中应把握好三个环节,是提高该课程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而有效途径。
一、精心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
有经验的老师都懂得:备好课,不代表一定能上好课;但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备好课。备课,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同时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备课不充分或者备课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精心设计准备工作,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授方法和规划教学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仅靠教材是远远不足的,这还需要教师在平时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当代大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内在修养,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将知识全面、系统的传授于学生。
新时期的大学生是思想非常活跃、非常敏锐的一代,掌握新信息、接触新事物特别快,倘若教师在课前没有充分准备和长期的知识积累,就很难达到大学生们的要求,自然而然就调动不起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大量涉猎有关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讲课能力。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言,课堂教学备课就应把握的环节:一是准确把握课程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德、法律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此,备课的时候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定位,强化自己的角色观念、阵地意识并贯彻落实在整个备课过程中。二是认真钻研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就应当准备多种教学方法的,对该课程而言,它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使用讲授法为主体,同时辅之以其他方法,如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当然启发式教学法整个是教学活动的生命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自始自终,落实到各个教学的每一环节。对于如何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点怎样衔接、教学如何组织、如何突出重点、焦点、热点、难点等等都要求在备课时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已有的教学手段以及自身情况,斟酌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 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是中心环节教师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有广博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成为社会文明的典范。因此教师要时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展现自身 。
(一)广学博览,终身学习,扩充知识储备
刚进校的大学生对于老师有很强的崇拜心里及对知识渴求愿望,都希望在课堂上习得更多知识、了解多样性的世界,学会从不同角度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广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人都會面临落伍、淘汰的危机。若不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就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电,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才能保持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差,从而才被课堂深深吸引。
(二)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展现人格魅力
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决定了教师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特定群体,尤其是作为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以个人的人格力量影响在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不断提高修养,就应该具备这种榜样示范力量。它能有力地说服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要给大学生树立良好榜样,通过自己的道德素养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勤奋好学、诚实正直,礼貌待人,是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教育学生好学上进,勤奋刻苦,首先自己就必须广学博览,勤奋好学,精益求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授课使用风趣幽默、文雅和亲切的语言启迪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在潜移默化中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其对学习的热爱和向往,从而达到教育的作用。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承载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
三、 坚持学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还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学风问题,而且是学习本课程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和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必须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理论学习,一定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把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思想,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也就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是让大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理论学习比较枯燥,一定要下苦功夫,要勤于思考,注重领会其精神实质。理论联系实际不但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出发点,而且是落脚点。在知行关系当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不“知”而“行”,会使“行”失去方向,走上违法乱纪、走上不道德的人生道路;但只“知” 不“行”,“知”也就会失去意义。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知是前提,行是结果,情感、意志起中介作用,行首先要有知的引导。只有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我们才能在日常的思想道德生活实践中,正确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使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也才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其次,我们要善于把所学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
总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从而实现该课程教学的最大优化,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S].中发[2004]16号.2004-08-26.
[2]秦苏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备课刍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3]周梅.关于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