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新宇 陈英葵
摘 要: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园区发展必不可少。本文将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划分为绩效、能力、特征和其他四种类别,其中绩效类包括综合绩效、生态绩效、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特征类包括循环经济、产业链柔性和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能力类包括综合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在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各类别指标选取的特点。最后总结现阶段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趋势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 (2017) 05-019-007
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www.iereview.com.cn DOI: 10.11970/j.issn.2095-7866.2017.05.003
Abstract: Eco-industrial park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y, and is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In this paper,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industrial parks is divided into performance, capabi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four categories. The performance includes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nvironment includes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chain of flexibility and s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the 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e research target system refers to th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lected category index on the ba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Finally we summarize the research trend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Eco-industrial park.
Key words: Eco-industrial Par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Review
引言
生態工业园区概念来源于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EmstLowe将其定义为制造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生物群落,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使企业群落的群体效益远大于优化个体效益的总和[1]。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的重要实践形式,是工业领域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
生态工业园区起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中国后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初期的研究多对西方生态工业园区内涵、特征的理论分析或是对西方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并提出借鉴意见。但随着国家主导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对生态工业园区评价工具需求越发迫切,更多学者将目光转移到这上面来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生态工业园区的综述性文章大都集中在对其理论的梳理或国内外对比,对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归纳分析寥寥无几。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有关国内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行一次深层次的梳理。乔琦(2006)等认为,生态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水平作为一个总指标是无法直接衡量的定性概念,要进行评价必须将其分解为具体可衡量的定量指标[2]。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相关研究的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绩效、能力、特征和其他四种类别。
一、绩效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绩效类评价指标体系多侧重于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的评价,大部分学者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价,以此来评判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也有学者专注于评价园区的生态、环境绩效。绩效类评价指标体系一般从经济、环境、生态和社会效益4个主要方面设计指标。
(一)综合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
元炯亮(2003)在我国最早也是最有代表性地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分地为两级四类,一级指标分别为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网络指标和管理指标,经济指标分解为GDP年平均增长率、经济产投比等9个二级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分解为大气、水、噪声环境质量等9个二级指标;生态网络指标分解为水资源、原材料、能源重复利用率等3个二级指标;管理指标分解为法规与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情况、规模以上企业ISO14001认证率等5个二级指标[3]。元炯亮构建的指标体系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以后学者指标体系的设计或多或少地参考或借鉴了他的研究。如黄海凤(2005)也设置了经济、环境、生态、管理四个类别的一级指标[4]。黄方(2007)等在此基础之上加入了社会发展和政策管理指标[5]。陈共荣(2016)设计了经济发展、生态效益、减量及循环、绿色管理四个准则层及下属16个指标层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6]。
(二)方向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
Sumita Fons(2004)以Lloydminster生态工业园区为例,构建了包括环境污染、废物处理、不可利用的副产品、道路面积、汽车数量、人口数量等18个因素的模糊认知图,从环境影响因素和社会发展因素方面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绩效[7]。武春友(2009)构建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工业园区生态效率评价[8]。宋叙言(2015)从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污染控制3方面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9]。沈江(2015)打破了经济、环境、社会独立考量评价园区的思路,基于“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构建了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0]。
(三)研究述评
综合类绩效评价研究在指标设置上面根据不同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指标设计涵盖范围较广,目前比较普遍的指标设置包括经济、环境、生态和管理类指标,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出发,达到园区综合建设水平和综合绩效的评价。但也由于评价全面性导致指标纷繁复杂,指标设计重复,缺少公认简单易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方向性绩效评价研究放弃了对园区整体绩效指标的面面俱到而专注于某个方面的评价,由于生态工业园区特有的生态性和环保性,园区生态绩效、环境绩效的研究是目前的主要侧重点。单方向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能更好呈现出园区生态和环境方向上的绩效或效率,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意见。但较少的考虑到生态、经济、环境、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关联性,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
二、特征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特征类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特有特征的发展情况或从某个特征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国外学者Carr、Gibbs等人曾根据园区定位、资源循环利用、公众参与、产业共生等不同特征建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11-14]。国内生态工业园区由于政府主导的鲜明特色,一般定位明确且公众基本不参与园区的建设和管理过程,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大致分为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产业共生评价指标体系。
(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
冯之浚(2008)等构建了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目标层分别为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循环指数,准则层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6个部分,下分指标层共有 24 个具体指标[15]。李小鹏(2009)等基于循环经济视角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包括经济发展、资源减量、循环再生、生态环境、园区政策与管理,指标层依据准则层细分为20个具体指标[16]。夏青(2014)从经济效益与发展、生态效益与控制、物质减量与循环、园区管理能力四个方面突出循环经济特征全面衡量生态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水平[17]。
(二)产业共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
关于产业链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有:王艳丽(2006)等建立了生态工业园柔性指标体系模型,评价园区整体运营柔性和园区内企业链接柔性[18]。王曙光(2013)構建共生效率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分为资源、能源效率、环境、经济效益、共生稳定性,指标层设置产业链增值率、产业链关联率、产业链运行稳定性等具体指标进行共生效率评价[19]。王元亮(2015)将指标分为4层,协调共生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循环再生包括资源重复利用,产业共生包括柔性特征和结构优化,清洁自生包括环境控制和基础设施配套,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共生评价指标体系[20]。
关于产业链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有:国外学者C.Hardy(2002)等从食物链理论中引入物种丰富度和关联度指标,以15个生态工业园区为样本评价其稳定性和高效性[21]。李小鹏(2010)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水平,设置指标分别为外部影响,包括产业政策、同行业竞争等,企业素质,包括产品多元化、管理水平等,网络结构,包括企业链接率、信息共享度、技术投入水平等[22]。商华(2012)分别设置优势度、循环度、调节度三个方面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稳定度评价指标体系[23]。
(三)研究述评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如冯之浚等;另一部分是基于循环经济视角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水平,如李小鹏等。它们都侧重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指标设置,但具体的指标设置并不相同,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其具体指标设置都集中于生态、环境、物质减量循环、资源再利用等方面,而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指标体系设置就要加入经济、管理等指标进而较全面的衡量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基于循环经济视角评价园区综合发展水平甚至可以划分到绩效类中,但为了更清晰地理清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因此本文放入特征类中进行统一对比分析。
产业共生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别,产业链柔性指的是生态工业园区对动态环境的有效反应和和适应能力,柔性越大,稳定性越强,柔性与稳定性密切相关。产业共生类评价指标的选取相比与其他类别有较大的区别,它更注重网络关联性、网络结构稳定性、管理水平、外部影响等指标的选取,但目前相比于其他类评价指标体系,此类研究的数量略为不足。
三、能力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能力类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可分为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综合发展潜力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
黄鹍(2004)等将指标体系框架分四个层次展开,目标层为生态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潜力,准则层包括园区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发展协调度 3 个方面;领域层对准则层三个指标进行细分,又有经济绩效、资源潜力、循环再生能力等 11 类;指标层共选择具体指标 44 个[24]。耿勇(2007)等通过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系统生态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构建了工业园区能值评价指标体系,能值指标具体包括园区环境负载率、能值废弃率等19个具体指标[25]。雷鸣(2010)等认为园区发展能力要从园区的主体、结构、发展、绩效4个方面评价[26]。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
Anton Moser(1996)和Azapagi、Perda(2000)先后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为生态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奠定了基础[27,28]。张成考(2006)应用多层次灰色理论设计了生态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生态网络稳定性、环境质量、经济绩效、法规制度与管理等10个方面[29]。陈秀珍(2008)等构建了一个具有通用性的可生态工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管理方面选择了四个功能团指标[30]。曲英(2013)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目标的共同实现,因此选取了经济水平、环境水平、社会水平作为二级指标,下属经济规模在全国所处位置等18个三级指标[31]。
(三)研究述评
关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潜力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目前为止比较少。主要是由于综合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选取没有明确的界限,学者观点也存在较大异议。根据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园区综合发展潜力应该集中于综合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来进行指标的选取。
描述功能、评价功能、预警功能和导向功能是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需具备的四大功能,同时要求指标体要从不同侧面反映系统整体的特征、性状以及整体功能和综合效应[32]。因此,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应该是一种综合性能的评价,在选取指标时,经济、环境、社会、管理、生态网络稳定性、制度法规等方面都可以作为准则层指标进行考量。
四、其他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有学者考虑到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把某个阶段独立出来或全阶段进行研究;还有学者为了使指标体系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具有行业特征、地域特征或类别特征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一)其他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
林积泉(2005)建立的清洁生产灰色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刘敏毅(2011)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区全生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33,34]。陈郁(2010)等从经济状况、环境状况、环境管理、生态网络、技术层次设计了化工行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35]。张芸(2010)等从系统结构、经济效率等方面将能值理论运用于钢铁工业园区的建设水平评价[36]。张帆(2007)等针对北京工业开发区的发展情况提出园区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7]。王军(2008)等从4个方面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构建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38]。翟大顺(2016)等选择经济、生态、资源、环境、科技、管理、社会发展7方面构建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效能评价指标体系[39]。
(二)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关于生态工业园区生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极少,而这种研究又是最能够反映出园区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方式,且有助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因此,相关研究有待今后学者加强。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各类别指标体系的划分并没有完全独立的分界线,很多情况下它们是交叉进行的。如黄鹂(2013)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河南生态工业园区效益评价研究,按照“基于循环经济视角”可将其归类于特征类循环经济类指标体系,按照“河南地区”可将其归类于地域特征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效益评价”又可将其归于绩效类评价指标体系[40]。因此以上分类仅是为了帮助更好地理清现有庞杂的指标体系的脉络,让人理解起来更为清晰明了。
五、研究趋势及研究展望
如何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建立科学、操作性强和适用范围广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一直是一个难题。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评价对象不同,构建的指标体系也会有所差异,现有研究呈现出以下总体趋势:一是评价指标纷繁复杂,具有重复性,逻辑结构不够清晰,簡便易行评价指标体系较少;二是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困难,部分指标权重确定过于主观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三是研究过程过于偏向理论化,文章过多地介绍计算算法,缺少对指标选取的详细剖析和对结果的针对性分析;四是关于产业链柔性、产业链稳定性、园区综合发展潜力和不同发展阶段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比较少,缺少合适的评价此类对象的具体可量化指标。
鉴于以上研究趋势,以后学者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一是将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研究方法和数据可获取性综合考虑分析,筛选可操作性和代表性更强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完善指标选取的方法体系、指标性能的评价体系,使指标体系本身更具科学性;三是要考虑生态工业园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建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和基于生态产业链理论构建园区稳定性评价指标模型;四是要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全面考虑园区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随时代发展不断加入新的具有影响力的因素。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突破与跨越:新常态视域下贵州产业园区竞争优势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2015SSD02)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Lowe E. Creating by-product Resource exchange: strategies for Eco-industrial park[J]. Cleaner Prod1997,5 (02): 58.
[2] 乔琦,等.生态工业评价指标体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49–116.
[3] 元炯亮.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循环经济,2003(3):38–40.
[4] 黄海凤,张宏华,蔡文祥,王春能.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04):379-382+402.
[5] 黄方,卓问,刘余.工业生态园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J].四川环境,2007,26(1):55–76.
[6] Fons S, Achari G, Ross T. A Fuzzy Cognitive Mapping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an Eco-industrial Park[J].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Fuzzy Systems,2004,15(2):75-88.
[7] 陈共荣,戴漾泓. 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生态工业园区绩效评价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82-89.
[8] 武春友,孙源远.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工业园区生态效率评价研究[J]. 管理学报,2009,(06):751-754+766.
[9] 宋叙言.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集对分析的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绩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生态工业园区为例[J]. 资源科学,2015,(03):546-554.
[10] 沈江. 基于“3R”的生态工业园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51-55.
[11] Audra J Potts Carr. Choctaw Eco-Industrial Park: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Industrial Land-use Planning and Desig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8, 42: 239- 257.
[12] David Gibbs, Pauline Deutz.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Ecology? Planning foreco-industrial parks in the USA[ J]. Geoforum, 2005, 36: 452-464.
[13] Brian H Roberts. 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Planning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industrial Parks: an Australian Case Study[J]. Cleaner Production, 2004, 12: 997- 1010.
[14] Deog-SeongOh, Kyung-Bae Kim,Sook-Young Jeong.Eco-industrial Park Design:a Daedeok Technovalley Case Study[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05, 29: 269- 284.
[15] 馮之浚,等.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新华文摘,2008(13):23–29.
[16] 李小鹏,赵涛,袁兰静.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54-57.
[17] 夏青.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探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4,(26):88-89+92.
[18] 王艳丽,周美华.生态工业园柔性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6):47–50.
[19] 王曙光,李桂香,崔兆杰,朱丽. 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效率的量化评价[J]. 工业技术经济,2013,(06):33-38.
[20] 王元亮. 生态工业园区共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2):71-74.
[21] Hardy C,Graedel T E.Industrial ecosystem and food web theory[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2,6(1):29-38.
[22] 李小鹏,赵涛.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9-23.
[23] 商华. 生态工业园稳定性评价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12,(12):142-148.
[24] 黄鹍,等.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4(6):92–95.
[25] 耿勇,张攀.基于能值分析的工业园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研究[J].预测,2007,26(5):64–70.
[26] 雷明,钟书华.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9,(11):110-115.
[27] Anton M.Eco-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practice implementation using sustainability indices and case studies[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6(7):117-138.
[28] Azapagic A, Perdan S.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industry:A general framework[J]. 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2000(78):243-261.
[29] 张成考.基于灰色理论的生态工业园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9):264–268.
[30] 陈秀珍,王玉灵. 生态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和产业,2008,(07):29-33.
[31] 曲英,秦兰. 中国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2):32-36.
[32] 毕伟.循环经济理论、实践及其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3] 林积泉,王伯铎,马俊杰,唐晓兰,赵丹,贾海娟,张铭. 灰色关联分析在生态工业园清洁生产推进中的应用[J]. 环境工程,2005,(05):67-70+5.
[34] 刘敏毅.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2011,(33):24.
[35] 陈郁,刘素玲,张树深,张芸,程磊,王焕雷. 化工生态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现代化工,2010,(12):86-90.
[36] 张芸,陈秀琼,王童瑶,陈郁,刘素玲,张树深. 基于能值理论的钢铁工业园区可持续性评价[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66-71
[37] 张帆,等.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00-105.
[38] 王军,等.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的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8,(21):175-179.
[39] 翟大顺,曾青蓝.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94-99.
[40] 黄鹂.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河南生态工业园区效益评价研究[J]. 征信,2013,(05):83-86.
[41] 孙晓梅,等. 生态工业园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1):124-128.
[42] 乔琦.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绩效评估[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01):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