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研究

2017-05-30 04:18:54崔康华
体育风尚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校篮球战术意识教学训练

崔康华

摘要:篮球战术意识是篮球运动员整体能力的体现,通过理论技术、实战能力和判断能力、反应速度、自我把控能力及协同能力的组织融合,以系统性的地位导向,影响比赛的结果。对此,笔者以高校篮球教学为例,探讨培养学生战术意识的措施,意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战术意识

篮球意识既是对运动员敏感性的衡量,还是对其判断观察能力、战术思维能力的体现,而篮球运动员只有时刻注重篮球意识,方可对比赛胜利提供条件。在此过程中,篮球意识包含原始意识、技术意识和战术意识、比赛意识,特别为战术意识,科学且有效的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运动员战术意识在篮球运动中的价值不容小觑。

一、高校篮球训练中学生战术意识培养的价值

(一)比赛运动

对于篮球运动而言,战术意识(Tactical awareness)即为“活灵魂”,是运动员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原因在于:篮球运动由于攻守转换相对频繁,以篮球激烈抢夺的方式,获取相应的成绩。但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远动员篮球技术、思维能力有着严格要求,不仅应时刻把控场内状态,还应通过对目前局势的判断,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因此,若要保证篮球比赛的胜利,加强运动员战术意识,刻不容缓。

(二)篮球特点

篮球运动具有变化多、对抗激烈、复杂的特点,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比赛活动,均会存在意想不到的事件,继而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对此,在日常篮球训练时,应注重对运动员“鲜明个体”的体现,通过篮球意识的培养,使其逐步提高自身应变能力和思考能力。特别为战术意识的培养,依据思维灵敏性和与预知性的层面,对自身行为予以支配,以此在比赛中赢得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二、高校篮球训练中学生战术意识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主观因素

运动员以独立个体的角色,在篮球训练场上彰显自身的价值,而其战术意识的培养和主观因素存在密切关联。若要提高运动员篮球战术意识,则熟练掌握篮球专项技能,如篮球技术和战术目的、战术方法及战术意识等,再经实践检验工作的开展,对其战术意识予以修正总结,使之处于更为完善、完备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篮球队伍的不同决定其战术意识的差异,由于战术意识和运动员篮球水平密不可分,若难以扎实掌握篮球各项基本技能,则不仅无法执行健全且多元化的战术理论及方针,还会对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造成阻碍[1]。

(二)客观因素

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往往和日常学习、训练、实战存在关联。笔者纵观诸多著名篮球战队战术意识的形成,即是对篮球训练客观因素的直接体现。对于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教师以教学引导者和主导者的地位,其战术意识对决定学生战术意识的关键。另外,篮球作为集体运动的代表,队伍整体性、队员协同性等指标的考究,是战术意识培养着重关注的焦点。而高校学生由于缺少专业篮球运动的学习,在实战中易受到技术水平、心理素质和战术意识等条件的制约,致使比赛结果受到影响。由此可知,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培养学生战术意识,应从多个角度予以思考[2]。

三、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学生战术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战术意识的正确认知

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活动,适当且有效的战术意识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篮球技能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教师、学生对战术意识的认知偏差,仅将其认定为队员主观行为动态,致使教学效果相对较差。甚至在部分高校内,篮球教师自身没有战术意识,更谈不上对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

(二)理论知识掌握不充分

由于篮球课是在室外环境下完成,导致理论知识教学时间过少,教师往往以口授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再者,目前篮球课程主要为选修内容,学生主体并非完全对篮球感兴趣,仅将其作为普通课程,获取相应的学分,致使篮球理论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另外,教师由于匮乏对现代篮球意识的把控,导致篮球战术意识过差,制约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3]。

(三)战术应用灵活性不足

應试教育背景下,高校篮球教学过于死板、固化,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在遭遇相关问题时,仅依据教师传授的方法完成相关问题应对工作,虽可起到相应的效果,但在变幻莫测的赛场上,该方法将不具备相应优势。同时,诸多学生在篮球比赛时,往往按照训练方式应对各类状况,由于战术应用灵活性的缺失,使之篮球比赛处于“落下风”的状态。

四、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学生战术意识培养的措施

(一)强化基本功教学

战术意识虽是决定篮球比赛结果的关键,但若缺少基本功的支撑,则篮球战术意识将会毫无意义。对此,笔者建议高校体育教师,应在篮球教学训练中,侧重对学生基本动作的教学,养成正确的运力方式,辅之其它技术的训练,使其能够在准确掌握篮球训练、篮球比赛间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达到篮球战术意识熏陶的效果。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战术意识非个体单干的行为,而是要求学生以场上情况为依据,及时做出判断,以便精准地把控战机。同时,教师应侧重对培养篮球运动脚步的训练,即通过多变、灵活和快速的脚步动作,达到动静、快慢融合的效果。而学生篮球基本功的教学,是以篮球理论知识为前提,借助对优秀运动员篮球技术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篮球技术、战术特点和技术要领等知识,不仅可对其篮球技能予以巩固,还可逐步实现其创新思维的提高[4]。

(二)强化团队意识

篮球运动并非由单人独立完成,而是通过5个队员间的进攻、防守等行为的有效配合,起到相应的效果。例如:在某个同伴投篮动作完成后,应快速组织队员实施篮球板的再次进攻活动,借助行为移动的方式对篮球予以转移,达到防范对手的目的。对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训练中,对学生攻守能力予以训练,以便更好掌握战术规律和团队规律,不仅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会提高队员间的默契度,扬长避短。另外,为促进团队间的信任感,教师可在训练中借助集体篮球游戏、相关视频的播放,以潜移默化的角度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集体观念[5]。

(三)体现教师主导地位

针对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活动,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往往离不开其判断力、观察力的参与。即在篮球比赛中,较高的洞察力能够灵活应对场上各类突发状况,使其更具挑战性、多变性价值。对此,教师应在篮球训练期间,以主导地位的特点,培养学生洞察力,避免防守漏人、被对方抢球等现象的出现。再者,余光观察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视线集中在对方的行为层面,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例如:在传球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己、同伴和对手的位置予以观察,再通过传球方向、落点及力量等参数的明确,为有效防止对方对自己的意图起到防范作用,应对临场意图予以隐藏,如灵活的活动路线、方向等。

(四)分练、合练间的融合

高校体育教师应注重对先练、后练方法间的协调运用,切实攻防合一的重要性,即不仅要对学生进攻战术意识进行培养,还应逐步提高其防守战术意识,以便给对手产生“压迫感”。例如:在跑动训练时,可借助穿插和輪流换位等训练方式,依据队员间的协调配合,对其进攻行为予以阻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按照学生篮球技能、身体素质等条件,利用分练、合练间的融合,开展针对性训练活动,用以从根源的角度提高其战术意识[6]。

(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篮球比赛作为竞技项目,比赛成绩往往会受到队员情绪的影响。如场地变化、气候变化和裁判水平等外部因素,队员愤懑和紧张感等内部因素,均是制约其整体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战术意识的同时,加强其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借助心理素质教育的方式,消除外界因素对自身情绪的影响。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战术意识在篮球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是影响比赛结果的核心因素。对此,无论是教师,还是教练员,均应以主观的角度,融合有效且科学的训练方式,逐步提高运动员(学生)的战术意识,以便能够更好应对比赛场上的各种困难。特别是高校篮球教师,应以学生特点为依据,将战术意识和实践运动相融合,以逐步加强学生篮球技能的基础上,侧重其战术意识的培养

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宁.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5,5 (12):45-46.

[2]赵锡华.高校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和战术意识培养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86-188.

[3]田磊,张彪.高校篮球教学中战术意识的培养方法初探[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12):85-87.

[4]张杰,李晓明.高校篮球教学中运动战术意识的培养研究[J].求知导刊,2016(15):38-39.

[5]何航飞.浅谈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战术意识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1):00003-00003.

[6]王明杰.高校篮球教学中运动战术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2):241-242.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文广新体局)

猜你喜欢
高校篮球战术意识教学训练
关于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初中篮球教学训练中的体能训练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教学中战术意识培养的研究
浅谈手球训练基本方法
“互联网+”趋势下的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互联网+”趋势下的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军事院校任职专业实战化教学和训练的几点思考
继续教育(2016年11期)2016-11-24 20:19:53
新形势下的高职体育教学与训练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36:16
美国职业篮球运动中的战术能力培养的研究
警察徒手格斗的战术意识及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