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规划研究

2017-05-30 03:55李雯雯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全球化英语

提 要 这篇书评对Thomas Ricento所编四卷本《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学中的关键概念》的第四卷“语言政策与全球化”进行了简要评论,在对该卷选文内容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中国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启示。该卷试图梳理近30年来全球化与语言政策研究的重要文献,展现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对语言及语言政策的影响,重点探讨语言霸权、语言帝国主义、语言生态和语言多样性等问题。今后中国的语言规划研究应重视语言多样性的维护,建立基于语言生态观的语言规划研究框架,保护濒危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在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统筹规划中国的外语教育以及汉语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 语言规划;英语;全球化;语言生态

Abstract This review aims to comment on the fourth volume Language Policy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series of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 edited by Thomas Ricento.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selections, it elaborates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in China. The current volume tries to present important literatures on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 and language policy for nearly 30 years,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nglish globalization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policy. It also probes the problems of language hegemony, linguistic imperialism, language ecology and language diversity.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to inform Chinese practice. In the future, language planning in China should focus on the maintenance of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establishment of a language planning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ecology and language maintenance, which leads to ensuring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and minority language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ities should endeavor to vigorously coordinate language planning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Chinese in the context of English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language planning; English; globalization; language ecology

該卷是2016年Thomas Ricento所编四卷本《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学中的关键概念》(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的第四卷,收录第54—68共计15篇文献,共330页。该卷试图梳理近30年来全球化与语言政策研究的重要文献,展现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对语言及语言政策的影响,重点探讨语言霸权、语言帝国主义、语言生态和语言多样性等问题。

一、内容评介

第五十四篇,《语言与政治经济》(Susan Gal 1989)①。这篇评论发表于《人类学年刊》(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简要概述了不同时期关于语言与政治和经济关系研究的背景、动机和成果。基于以往诸多学者对相关语言问题的阐述,作者这篇综述旨在提出人类学和语言学中那些探讨语言结构、语言使用和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在文中作者阐释了语言公平问题,语言与民族主义、殖民主义,重点研究了语言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五十五篇,《语言政策和民主基础——非洲视角》(Alanmin M. Mazrui 1996)。受殖民时期语言政策的影响,非洲各国通常将英语等原殖民国家语言定为官方语言,本土语言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作者分析了部分典型的非洲国家(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索马里、乌干达)的语言状况,并提出文章中要解决的问题,即在专制政权日益受到政治多元化势头的压力、非洲政治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语言规划是否可以逆转以往非洲的专制政治秩序并最终引导非洲走向真正民主的道路。作者在民主的四个要素(系统、物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民主与语言政策的关系。文章认为,非洲的民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语言(西方语言、非洲通用语和当地民族语言)的影响。如果非洲国家制定的语言政策能够减少对西方语言的依赖,促使非洲语言更多地进入政治和经济舞台,力求巩固并扩展当地本土语言的使用和发展,非洲的民主将会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第五十六篇,《全球化、新经济及语言身份的商品性》(Monica Heller 2003)。全球化、新经济背景下,人们的语言和身份也以不同的方式发生着转变。文章以加拿大法语区的民族志、社会语言学研究为基础,基于诸多加拿大法语区的语言实例,探讨了全球化新经济导致的语言和身份逐渐获得商品属性的过程。作者认为,全球化新经济虽呈现出一定的约束,但这其中有障碍也有机遇,同时也为当地民族社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第五十七篇,《消除和重建语言》(Sinfree Makoni & Alastair Pennycook 2005)。作为两位作者编著的《消除和重建语言》(Pennycook & Makoni 2006)的第一章,该文从语言学家、政治学者和词典编纂者手中收集了大量关于语言创造(language invention)的实例,他们认为,语言最初的命名和分类是一个“将语言变成现实”的创造过程。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贯穿全书的中心主题,即语言创造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这本书共10个章节,其中很多观点对以往关于英语的国际角色以及语言本质的论述提出了质疑。Pennycook(1995,1998,2001)在之前的著述中就提出,英语的广泛普及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的、中立的、有益的过程,部分原因是英语国家出于保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有目的的语言推广政策。在此过程中,英语成了殖民强国服务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工具。因此,语言与社会、政治、文化存在紧密的关系。他认为,语言学家应反思应用语言学的语言观,建立语言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不平等问题。Makoni(2005)认为应用语言学研究应更多地置身于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中,而不仅仅是以美国或者西方世界的理论为基础和核心。此外,还有一些语言学家对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作为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语言和教育研究的新路径(李丽生 2005),Pennycook则是第一次将“批评应用语言学”(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作为术语正式提出(Pennycook 1990)。

第五十八篇,《欧盟的多语制管理——欧洲议会语言政策评估》(Michele Gazzola 2006)。正如作者所述,欧洲一体化提出的众多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语言问题,尤其是欧盟各机构如何应对语言多样性的问题。作者此文的目的是对欧盟语言机制进行评估。文章聚焦欧洲议会,在简要介绍欧盟多语制管理的概况后,对比了三种架构下六种语言政策带来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的规划可以制定不同的政策以达到最佳的规划效果,多语制也并不一定等同于难以承受的支出增长。正如Ricento(2016)所言,LPP研究尚有不足:有关语言规划的实践问题,即具体语言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而这其中,评估环节更是很少涉及,因为语言政策研究最初的传统是把研究焦点放在理论上。而Gazzola 对于欧盟多语问题的研究则建立在对语言政策评估的基础上,这一点是值得后续研究效仿的。

第五十九篇,《中文教学、使用中文教学和华人教育》(Guo-Qiang Liu & Joseph Lo Bianco 2007)。汉语在不同时期的澳大利亚占据不同的地位。近年来,教育的国际化和商品化扩大了澳大利亚对中文教育的需求。在正式宣布的澳大利亚国家语言政策中中文占据突出地位。这篇文章介绍了澳大利亚中文教学(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还介绍了在中国留学生与日俱增的背景下,澳大利亚留学生受教育的情况。此外,澳大利亚社区中文学校为当地想要学习中文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提供中文学习课程,此时的中文学习已不仅仅是习得一种语言,更多的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作者强调,语言的传承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力量。在澳大利亚,中文不仅是一门受欢迎的外语,更应该是一种生机勃勃、代际传承的社区语言,通过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纽带,中国人在国外可以获得更多的身份认同。

第六十篇,《英语在国际期刊文献中的统治地位及语言在科学研究中的使用前景》(Rainer Enrique Hamel 2007)。整个20世纪,国际交流使用的语言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多语并用到英語霸权,这一现象在科学研究领域尤为突出。国际期刊等出版物当中,超过75%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文献以及超过90%的自然科学文献都是用英语撰写的。这一转变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非英语母语学者已经转向用英语撰写、发表并出版论著,同时导致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和日语等其他国际语言逐渐失去了作为科研用语的吸引力。诸多评论认为使用英语出版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此文作者探讨的核心问题是,英语霸权最终路向何方,会达到真正的垄断还是在调整语言政策后会出现其他的可能性。作者分析了英语霸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一过程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促进科研出版与传播及多语并用的方法。

第六十一篇,《新自由帝国的语言帝国主义》(Robert Phillipson 2008)。此篇文章展示了在语言帝国主义从殖民时期向后殖民时期转变的过程中,作为新帝国语言的英语,其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作者本人在2000年出版的《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一书就清晰地阐明了语言领域帝国主义的定义、成因等问题。英语帝国主义(English Linguistic Imperialism)指英语通过建立且不断重构其在结构和文化上与其他语言之间的不平等,进而确立并维系英语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英语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是核心英语国家①有意识推广语言的结果(Phillipson 2000)。尽管许多国家一直以来都和英语有长期接触,然而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更显著地加速了英语在欧洲的使用。该文探讨了欧洲语言政策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接受语言霸权的共谋行为。Phillipson(2003)曾认为,如果欧洲继续在语言政策方面不作为,那么等待我们的可能就是一个美国英语的欧洲。欧盟拥有共同的市场、共同的商务策略、共同的防务政策、共同的农业政策,但是,还没有共同的语言政策。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呼唤出台一项语言政策,以便能够切实解决“超国家”层次的语言问题(刘海涛 2006b)。作者呼吁在民族人权原则基础上更积极、更明确的语言政策的制定,以加强全球范围内维持语言多样性的力度。鉴于欧盟在世界上的地位,它的语言选用也会影响到全球的语言生态。欧盟成员国的语言可能比其他语言具有更强的抵抗英语侵蚀的能力(De Swaan 2001)。最后,作者对语言学者提出了抵制帝国主义、维护语言生态的具体建议。

第六十二篇,《语言全球化与呼叫中心产业:语言帝国主义、语言霸权主义还是语言世界主义?》(Selma K. Sonntag 2009)。全球化是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广泛讨论的话题。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世界主义是语言全球化中广泛存在的对立概念,在呼叫中心产业的语言实践和认知中经常出现。文中作者首先阐述了这三个概念的框架,并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框架分析印度呼叫中心代理与其美国客户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作者转向加拿大呼叫中心产业,并以一个近岸美国客户站点和离岸印度语音服务站点为例进行分析。基于三个概念框架对于加拿大呼叫中心产业的考察,使读者认识到全球语言实践和认知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对语言全球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作为一位社会科学学者,从认清全球语言实践和认知的角度出发,作者提出相较于其他两种框架,语言霸权主义框架(linguistic hegemony framework)更为实用,因为它具备对语言全球化更丰富详尽的分析。

第六十三篇,《世界语言——趋势和前景》(Ulrich Ammon 2010)。这篇文章是《语言与全球化的手册》(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中的第四章。《语言与全球化的手册》汇集了全球化时代语言与话语领域中重要且新近的研究,详尽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语言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此书共672页,29个章节,内容涵盖了诸多重要的研究话题,可以说这本手册为社会语言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新领域(Coupland 2010)。这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全球通用语的概念及现状,即英语毋庸置疑是目前占绝对优势的全球通用语,少数其他一些语言也具有覆盖全球的能力。作者对语言的排位进行了总结和分类:(1)极度中心语言(hypercentral language),包括英语;(2)超级中心语言(super-central languages),包括阿拉伯语、汉语、法语、德语、印地语、日语、马来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和斯瓦希里语;(3)中心语言(central languages);(4)外围语言(peripheral languages)。作者对世界主要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和母语使用者进行了分析,又从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科学角度对语言地位的形成进行了阐述。最后,作者解释了英语是如何成为唯一的世界通用语并稳坐其位的原因。尽管一些重要的国际语言也具备国际交流的功能,然而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最为强势的国际通用语,其角色不容忽视。

第六十四篇,《世界主义和全球英语:全球化辩论中的语言政治》(Peter Ives 2010)。此文发表于国际知名政治学期刊《政治研究》(Political Studies),该期刊刊登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正如作者所言,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英语使用者的数量增加了四倍,“全球英语”产生的更大影响似乎是政治上的。在最近的世界主义讨论浪潮中,关乎语言的问题总是不能被明确而全面地提出并解决。而Daniele Archibugi和Nancy Fraser的研究展现了对语言问题的重视。他们认为,语言是全球化进程尤其是世界主义中极为重要的政治反应。Gramsci提出了一种更加充分的方法来解决当代的语言政治问题(Ives 2010)。

第六十五篇,《母语教育在脱贫中的作用——〈语言与贫困〉书评》(Salikoko S. Mufwene 2010)。这篇文章是对《语言与贫困》(Language and Poverty)一书的书评(Harbert 2008)。正如作者所述,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语言学家们极其关心“本土语言”前所未有的快速死亡和濒危以及这一过程对“本土人口”教育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作者概述了此书中每一个章节的重要内容并对该书做出评价。《语言与贫困》这本书关注的焦点较为少见:(1)“少数族群语言”在教育和经济中的脱贫作用;(2)“少数族群语言”在转向“优势语言”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困难。作者认为,已有的研究尚不能给那些认为多语制是经济发展绊脚石的经济学者和政治学者提供基于实践和生态角度的建议,同时也无法确定语言究竟应该在怎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才可以持续发展,而不會成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以及语言使用者不必要的负担。作者还比对了此书和《语言和贫穷:主题视角》(Language and Poverty: Perspectives on a Theme)之间的区别,Frederick于1970写成该书,其主题跟《语言与贫困》相似。Frederick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帮助美国说非标准英语的儿童摆脱贫困;而此书更多地关注“少数族群语言”使用者的弱势地位。作者呼吁,作为语言学家,我们必须努力思考的问题是,语言如何能够帮助人们脱离贫困。

第六十六篇,《政治经济学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Thomas Ricento 2012)。作者认为,语言政策研究者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疏忽导致他们无法对目前世界许多地区内新自由主义对语言政策和实践的影响做出客观评价,包括新自由经济政策对全球通用语(英语)和可能在低收入国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非全球通用语的地位和功能的影响。为了证实语言政策中政治和经济理论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作者列举并分析了当今世界非英语国家中关于英语角色的三种不同观点:(1)语言帝国主义;(2)英语作为社会和经济流通的手段;(3)英语作为可以实现全球公正的国际通用语。代表学者分别为Robert Phillipson、Janina Brutt-Griffle和 Philippe Van Parijs。作者认为,更多地了解全球化与国家经济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语言的发展和命运,可能成为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新研究方向的出发点。经济制度和国家乃至全球政治制度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功能、价值和生存能力及语言使用者进行分析,同时可以证实对本土文化和语言资源的投入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像非洲这样的语言多样性程度高的低收入贫穷国家。

第六十七篇,《语言与发展:理論与现实》(Paulin G. Djite 2014)。本文作者介绍了“语言资本”(linguistic capital)这一术语,并审视了在社会语言学和经济学视域下以及在语言和发展关系背景下的“语言资本”。文章认为,在社会语言学和经济学的现实视角下,语言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评价和阐述。作者试图解决语言与经济之间的

关系问题:如果将单语制和经济发展画上等号,这些新的术语是否比之前的研究范式更有操作性?“语言资本”是否是经济增长的客观决定因素? 在分析了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的语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后,作者得出结论:除了其他更复杂的历史和经济因素之外,没有客观的证据表明这些概念(“linguistic capital”或“language capital”)与任何一种语言的经济相关性存在联系。比如,越南过去十年的经济发展未必和越南语言价值的提升有必然联系,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利用更客观的工具来重新审视语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二者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第六十八篇,《教育机会与教育公平中的语言多样性和语言政策》(James W. Tollefson & Amy B. M. Tsui 20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世界范围内的“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运动,旨在提升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和改善教育公平问题。本文研究了语言政策在调节教育接受与教育公平中的作用。作者聚焦全球化在经济和政治中的作用,尤其是对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深远影响,以及对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作者具体分析了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日本)的具体案例,考察了语言政策对教育接受和教育公平的影响。文章的重点是通过实例来探讨语言政策和国家制度的实施。文末,作者还提出了如何通过语言政策提高民众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减少教育不公平的建议。

二、特点总结

该卷所选文章对近30年语言政策与全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回顾,所选文献时间跨度为27年,15篇文献中有13篇为2000年之后的,可见全球化对语言和语言政策的影响是持续且不断增强的,同时也成为语言规划研究领域中较为重要的话题之一。该卷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语言政策与全球化研究的现状。具体特点归纳如下:

(一)多学科多角度体现英语全球化

该卷选文所覆盖的学科、主题、国家以及研究的语言范围较广泛,内容较丰富。选文体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跨学科性: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均涵盖其中。但由于编者是政治学出身,覆盖主题明显偏向于政治学领域。全球化的基调使选文带有强烈的政治学和经济学色彩。而由于全球化产生的种种语言问题,如语言霸权、语言帝国主义、语言濒危等,使得语言多样性、语言生态成为这个领域必须讨论的话题。覆盖的语言较广泛:涉及汉语、法语、德语、俄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斯瓦希里语和日语等语言,但核心讨论仍以英语为中心。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优势地位仍不可替代。案例覆盖范围较广泛:包括非洲(坦桑尼亚、肯尼亚、索马里、乌干达),美洲(加拿大),亚洲(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大洋洲(澳大利亚)等,较完整地体现了全球化和语言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现状及特点。

(二)语言政策的实施和评估及语言政策研究框架

该卷的第二个特点是对语言政策的实践和评估有所涉及,但仍不够充足。一般语言规划的流程包括:预规划—调查—报告—政策制定—实行—评估(Kaplan & Baldauf 1997)。正如第一卷和第二卷的评论作者提出的,目前学界理论已相对成熟,但仍缺乏关于具体语言政策实践和评估的研究,同时也缺乏成熟的语言政策研究框架。如何在继承语言规划研究者几十年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更适宜的语言规划架构,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刘海涛 2007)。该卷中部分作者深入探讨了语言政策框架和评估方面的研究,如2006年Gazzola关于欧盟的多语制管理的探讨,其中对不同架构及政策下的欧盟语言机制进行了评估,包括其对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然而在完整且有体系的实践和评估基础上做的研究尚不充分,这也是今后语言政策研究需要继续深入的地方。尤其是在全球化英语扩散的背景下,考虑到语言生态和语言多样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借助统计方法和数据来记录并分析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如针对某种语言建立跟踪观察记录的机制,通过时间的发展和统计的数据来分析该语言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群中所受到的(或给予其他语言的,或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威胁。最终通过对多种语言的综合分析,形成一套集实施、评估和修订于一体的语言生态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因素对于语言规划行为的影响以及对被规划语言发展的影响等。这是当前研究语言政策和语言生态问题所急需的。

三、启示探讨

(一)中国的语言生态建设

该卷展现的核心问题是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对语言及语言政策的影响(54、56、59、63、64、66、67篇),重点探讨语言霸权、语言帝国主义引发的语言生态和语言多样性问题(58、60、61、62、68篇)。

在经济全球化和语言文化帝国主义的强烈冲击下,人类各民族和族群在漫长历史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在当代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重要载体的语言,其多样性也正在日益丧失,语言濒危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有语言学家估计,到21世纪末全世界6000种语言中的90%将可能消失,大部分语言的交际功能将陆续让位于国家或地区的通用语。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确认了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的相互关系,并将这种联系上升为生命多样性的构成内涵。语言遗产也是人类无形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世界语言多样性一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众多工作中保持着重要地位,语言遗产在该组织的文化遗产项目中享受着最高的优先

权。①从一些学者对语言规划的定义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起,语言规划领域的学者对语言生态和语言多样性的关注越来越多,Grin认为所有“语言问题”的共同核心是多样性,因此语言政策的根本使命是多样性的管理(Grin 1999)。Mühlh?usler认为按照生态学的观点,语言规划已不再是一种流水线式的作业过程,而是一种旨在保持人类交际系统最大多样性的活动。按照他的说法,采用生态观的语言规划者所追求的语言多样性正是传统语言规划者要解决的问题(Mühlh?usler 2003)。刘海涛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语言规划领域的新认识:“语言规划是对语言多样性的一种人工调节;语言规划不是要消灭语言的多样性,而是要保护这种多样性;语言规划也应该考虑受众的感受,考虑规划行为对整体语言生态系统的影响”(刘海涛 2006a)。以上内容都反映出语言生态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规划研究的重点问题。

语言生态把语言多样性和生物文化多样性作为基本的理论原则,语言生态的平衡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维护语言生态平衡、保护语言多样性是当前语言规划工作中面临的重大任务(范俊军2005)。作为语言规划学科中新兴的研究方向,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言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语言规划,以及如何从语言生态的理论观点出发看待、研究语言规划,制定并实施语言政策,剖析语言规划的生态框架等。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呼吁人们对语言生态、语言多样性的认识和重视,保护濒危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基于语言生态思想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建立更为理想的语言规划的生态模型。这些研究有利于中国语言生活的和谐健康,有利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出版的由90多位专家参与编写的《中国的语言》一书全面盘点了中国129种语言,其中40多种语言是第一次公布,有相当一部分语言已经濒危或正在走向濒危,个别语言在调查研究资料公布之际,已经完全失去交际功能。目前中国对语言生态的关注和研究还远远不够,政府应从政策、管理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科研人员、语言教学工作者、相关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加强语言保护的法制建设,加强母语和双语教育,从理论上、从实践中构建更为理想、合理的语言生态研究框架,共同保护濒危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和發展。

(二)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语教育规划和汉语国际传播规划

英语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也出现诸多语言问题和矛盾。目前,英语已经充当了全球通用语的角色。对欧盟11种语言分布状况的分析显示,使用者超过总人口10%的语言有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这些语言中,英语是唯一一种非母语人口(31%)超过母语人口(16%)的语言,而这正是一种语言具有国际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刘海涛2006b)。全世界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人数也远远超过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数(Crystal 2001)。Spolsky(2004)认为,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其制定语言政策都需要把英语作为全球语言这一因素考虑进来。中国语言规划中的教育规划也应包含相应的外语教育规划,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也要平衡母语和外语的关系。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容器和身份的象征(刘海涛 2007)。外语教育需要统筹规划,而外语教育的规划与改革必须符合国情、符合国民的需要、符合国际大环境的需求,并且规划要努力保证其科学性、创新性和系统性(李雯雯、刘海涛 2011)。

面对英语在全球的传播和扩散,我们也需要考虑汉语的国际地位和国际推广。2004年4月教育部启动“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同年11月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汉语国际传播已正式启动。汉语走向世界、成为一门国际语言还任重道远。面对全球化时代语言国际传播趋势,国家在制订汉语规划、外语教育规划的同时,还需要制定汉语国际传播的总体规划。

历经几千年的自然发展和数百年有意识的语言规划活动,多语多方言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全国通用语——普通话,然而,普通话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如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如何平衡汉语国际推广和国内英语教学;作为一个非官方机构,孔子学院如何承担起海外汉语推广的重任,如何提升汉语的国际地位等,都是接下来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Liu 2016)。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理应更新语言规划理念,保护语言生态,维护公民的语言权利,促进中国语言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范俊军 2005 《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李丽生 2005 《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路径——批评应用语言学发展概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期。

李雯雯 刘海涛 2011 《近年来日本英语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变革》,《外国语》第1期。

刘海涛 2006a 《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从定义变迁看学科发展》,《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陈章太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

刘海涛 2006b 《欧洲联盟语言状况及语言政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海涛 2007 《语言规划的生态观——兼评〈语言规划:从实践到理论〉》,《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Coupland, Nikolas (ed.). 2010. 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Malden: Wiley-Blackwell.

Crystal, David. 2001.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De Swaan, Abram. 2001. Words of the Worl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rin, Fran?ois. 1999. Language Planning as Diversity Management: Some Analytical Principles. Plurilingua 21, 141-156.

Harbert, Wayne. 2008. Language and Poverty.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Ives, Peter. 2010. Cosmopolitanism and Global English Language Politics in Globalization Debates. Political Studies 58, 516-535.

Kaplan, Robert B. and Richard B. Baldauf Jr. 1997. Language Planning: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Liu Haitao. 2016. Chinese as Interlanguag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grkg/Humankybernetik 57 (1), 12-29.

Makoni, Sinfree. 2005. Toward a More Inclusive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 Symposium. TESOL Quarterly 39, 716-719.

Mühlh?usler, Peter. 2003. Language of Environment-Environment of Language, A course in Ecolinguistics. London: Battlebridge.

Pennycook, Alastair and Sinfree Makoni (eds.). 2006. Disinventing and Reconstituting Language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Pennycook, Alastair. 1990. Towards a 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the 1990s. Issu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1 (1), 8-28.

Pennycook, Alastair. 1995. English in the World / The World in English. In James W. Tollefson (ed.), Power and Inequality in Language Educ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nnycook, Alastair. 1998. English and the Discourses of Colonialis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ennycook, Alastair. 2001. 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Phillipson, Robert. 2000. Linguistic Imperiali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Phillipson, Robert. 2003. English-Only Europe? Challenging Language Policy.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Ricento, Thomas (ed.). 2016.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 (Volume 1).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polsky, Bernard. 2004.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責任编辑:戴 燃

猜你喜欢
全球化英语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玩转2017年高考英语中的“熟词僻义”
全球化陷阱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