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董钰
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仍然较低,其中贫困人群中的农村残疾人群情况更不容乐观。如何做好这部分人群的扶贫对策研究,解决好这部分人的温饱和发展问题,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而广大的。
残疾与贫困具有同源性,常常互为因果。残疾人的贫困既有经济因素导致的贫,更有因残障和社会对残疾的态度而造成的困。根据调查,西宁市现有各类残疾人117851人,占人口总数的5.54%,其中农村残疾人47620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117851名残疾人是整个西宁小康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广大残疾人状况的较大改善和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西宁的小康社会就不是完整的小康社会。而这117851的残疾人有40%生活在农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经济利益、政治权利、生活质量、自身能力发挥的机会上均处于弱势地位,构成社会的最底层群体。其中仍有1.24万以上残疾人生活在国家级贫困线以下,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2%以上。这一群体是贫困程度最重、扶持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困群体。
一、农村残疾人扶贫的实质要义
帮助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是西宁扶贫开发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其他贫困人口相比,农村残疾人的贫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缺陷,残疾人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人群,他们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然而,现阶段我国残疾人事业城乡和区域的发展均不平衡,与城镇残疾人相比,农村残疾人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比较少,生活和生产状况比较差。而且,在农村残疾人中,又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残疾人由于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其本身不具备任何劳动能力而处于更加贫困的状况,这部分残疾人的生活比一般的残疾人更困难,贫困程度也更深,可以说他们是农村贫困残疾人中的弱中之弱,困中之困,也是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的难中之难。因此,能否解决好农村残疾人的贫困问题、能否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不仅事关整个扶贫开发事业发展的进程,而且事关西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帮助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于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缺陷,农村残疾人成为整个社会弱势群体中最为特殊的人群,他们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如果未能对农村残疾人给予及时的、充分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这一群人就很容易由于其身体的弱势性而被社会边缘化。因此,我们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支持,更要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党和政府关心和重视农村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帮助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目前农村残疾人口众多,关心和支持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若农村残疾人持续贫困,不仅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残疾人扶贫的困难问题
从工作实践看,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还存在着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贫困残疾人数量众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又极易返贫。在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许多地方农村贫困残疾人超过十分之一,在一些已经整体脱贫的乡村,因残致贫仍带有普遍性,剩下没有脱贫的基本是残疾人或有残疾人的家庭。
二是农村贫困残疾人收入少支出大,家庭经济负担沉重。据调查,农村残疾人生产增收困难,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西宁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同时又面临长期服药、护理用品、康复训练、辅助器具等特殊需求的刚性支出。据统计,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康复支出是西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1.7倍,是典型的支出型贫困人群。
三是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依然较低。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危房改造和社会救济救助等制度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贫困残疾人的迫切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方仍有贫困残疾人未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相当部分非重度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农保存在缴费困难。有些地区的残疾人因为新农合报销门槛高,报销比例低等原因,医疗支出负担沉重。还有很大比例的农村贫困残疾人需要临时救济救助。
四是近60%的农村贫困残疾人插花分布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外。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和扶贫资金的投向在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片区之外的贫困残疾人还不能直接受益。
五是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安全的愿望十分迫切。西宁仍有农村残疾人家庭居住在经当地住建部门鉴定的危房中。危房改造实施过程中,由于先建后补和补贴标准低等各种原因,导致部分贫困残疾人无法享受到国家危房改造政策。
六是配套服务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残疾人接受技能培训后缺少设备、资金、生产资料、信息等后续配套扶持和相应服务;受银行金融机构行业管理的限制,部分贫困残疾人缺少有效的抵押或担保物得不到贷款扶持;基层民生保障、涉农、金融和残联等部门之间未形成畅通系统和不间断的服务保障机制,助残脱贫解困成效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
三、农村残疾人扶贫的具体举措
目前,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在解决贫困残疾人脱贫问题上,要给予残疾人特殊关爱,要拿出更硬更实的举措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
(一)始终坚持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充分发挥行业助残扶貧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脱贫解困,将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开发的重点,使贫困残疾人始终成为扶贫开发的重点人群。政府各部门要主动开展专项行动助残扶贫,充分依靠政府扶贫部门的主导作用和有关部门联手行动履职尽责,从解决农村残疾人的医疗、教育、康复、社保、就业、住房、生产等基本需求入手,不断研究解决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始终坚持到户到人,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必须认识到残疾人具有特殊比较优势,扶持得当,可弥补劣势转化为脱贫优势。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动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贫困残疾人的插花分布和残疾类别的差异,决定着帮扶措施必须精准并一户一策。要一户一策滚动发展,带动众多农村残疾人及家庭摆脱贫困。要注重发挥残疾人的比较优势,在精准扶贫战略中扬长避短,既要坚定其脱贫的信心,发挥其长处,因人施策,又要在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给予更多的关照、关爱和扶持。防止将贫困残疾人一股脑地都当成“病人”的错误认识;防止将已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都作为“兜底一批”对象一兜了之的简单做法;防止将贫困残疾人的少数淹没在脱贫攻坚的多数之中,以平均数掩盖这特殊的少数;防止等着将脱不了贫、解不了困的残疾人作为“被允许”贫困发生率的沉淀对象。
(三)始终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增加投入。要加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特别是产业化发展资金,以扶贫到户为主体,扩大覆盖面,不断提高农村残疾人贫困户的发展能力。在实施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等生产性、开发性扶持政策措施时,加大对残疾人的技能培训、信贷扶持。此外,还要针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拿出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创新扶贫方式,多维度助推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山林、水域和草场等承包权入股等多种方式,探索电商扶贫、光伏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适合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新型扶持方式,使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到深化改革的红利,相关扶贫项目的部门,要把贫困残疾人纳入规划和项目受益对象,并明确具体措施和任务目标。
(四)始终坚持宣传动员,激励贫困残疾人自强自立。残疾人成为脱贫解困的楷模,能够起到常人起不到的感召和带动示范作用。要充分借助大众传媒和农村有效宣传形式和载体,在发动社会、典型示范、营造氛围及鼓舞残疾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挖掘残疾人脱贫解困典型所表现出的优秀品格,以不断激发起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的内生动力。
(五)始终坚持落实好中央已明确的针对残疾人的具体保障措施,真正兜住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的底线。落实并创新针对贫困残疾人的特惠扶持政策。千方百计促进有就业条件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增收,确保稳定脱贫。农村贫困残疾人致贫的原因,既有因缺少资金、生产资料等要素的经济贫乏,还有因残疾而不得不承担超出健全人几倍的医疗康复支出的压力,更有因身心障碍、缺少康复机会、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受歧视等社会文化因素导致的特殊困难,一般性的扶贫手段和措施往往很難奏效,必须研究制定在充分保障基础上的特惠扶持政策,贫困残疾人才有可能脱贫解困。要增加医疗康复、特殊教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兜底保障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托养、医疗和安全住房,加快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让这些政策实实在在改善残疾人贫困状况,增强贫困残疾人的获得感和脱贫信心。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贫困户应当实行兜底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养老、医疗和住房,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保障力度,减少残疾人家庭康复托养刚性支出,加大农村特殊教育提升和贫困残疾人家庭教育救助力度,消除贫困代际传递。
(六)始终坚持完善非政府组织对农村残疾人的救助。社会的发展进步除了需要国家政府的调控外,更需要社会通过自身力量来解决问题。政府应正确地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残疾人救助。政府应使非政府组织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自我治理、完善、发展。政府应积极促进发展非政府组织对残疾人的各类救助项目,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应拓展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参与以及利益表达渠道,为非政府组织在残疾人救助中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应为非政府组织提供财政与专业支持,同时要加强宣传非政府组织对残疾人救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残疾人救助工作中,以不断实现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残疾人救助中的作用,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的救助服务。
(作者单位:西宁市委党校、武警后勤学院学员二旅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