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志民
我国一直都将农村、农業以及农民问题当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看待,这也会关乎国家工作以及我党工作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没有农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日久的积累也就不会有我国现在自主自立与工业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农村全面的进步,整个社会都和谐稳定及全面进步也就没有可能;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全国人民的小康也就会成为泡影。农村问题一直都是关乎我国整体发展的关键,我国所有农民没有加入到现代化进程当中,我国国民经济就不会得以提升,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只有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才意味着我国可以向着更高水平及更大范围的小康迈进。但回到现实中,我国农村的地域相当广阔,各个农村区域发展也不够平衡,人口还很多,各个地区的资源、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等等都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新农村建设也就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要依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和传统习惯来有根据性地制定农村牧区建设的目标,这样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从而使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更进一步。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分析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
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说的是相对于传统农村来说,外加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村以及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通俗点说,新农村就是新时代背景下有新风貌和新内涵的农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五新”,这是相比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和传统农村最明显的差距。(1)居住环境新。所谓居住环境新就是生活环境舒适、生态环境良好,主要表现在村村之间、农户房前院后、主要的农村街道,还有自来水供给、集中的垃圾手机处理点、水渠改造工程等等,这些标志都是新农村最典型的配置。(2)技术环境新。所谓技术环境新就是信息化时代已经走进农村,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进行现代农业技术的学习,现在很多农村都已经成为信息化农村的代言。同时,农村也在不断建立先进的技术推广体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更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经济组织,使农业发展模式得以创新,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3)体制环境新。所谓体制环境新,主要是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呈现日益成熟阶段,也在逐渐打破城乡户籍分割体制,让农村和城市一样都享受统一的就业体制和教育体制,逐渐形成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但是出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的地区还是会有所差距。(4)分工环境新。所谓分工环境新,主要是说我国很多农村建设已经处于对外开放阶段,工业化进程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配,农村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厂,让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非常明显。(5)居民主体新。所谓居民主体新,主要是说农村居民应该将小农意识抛弃掉,具备一定的时代新观点,不管是个体还是整体都要有较高的素质,因为农民就是新农村建设主体,将农村的劳动力都有序转移,从而让农村更具城市化发展眼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无可厚非,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更是屡次提出相关工作建议,要求将我国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进程的新农村,依据生产发展、乡风稳定、生活宽裕以及管理民主等要求,从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来扎实稳步建设新农村。新农村要求下的牧区建设,涉及到诸多方面,即社会建设、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不光注重农村生产力发展,更对农村生产关系有所重视,同时要体现出牧区经济发展的全新面貌,让农村各方面都得到建设。其一是现代农业的建设,从科技创新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两个方面入手,要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着重突破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让牧区工厂生产领域有所提高。同时要发展农村的循环经济,将牧区的资源节约以及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起来,让牧区消除原有的环境污染和较高的资源消耗,创新农业新模式发展。其二是农村牧区的深化改革,要建立家庭承包经营制和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推进,并坚持农村经营体制不动摇,让农民的土地经营承包权有所保障。还要将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向前推进,对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以及二元教育制度等进行改革,让农村牧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以提高,对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二、新农村牧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来说,农村的地域广阔加上人口非常多,而且区域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各个地区的经济基础、自然资源都有较大差距,所以在建设新型农村牧区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强调建设,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建设模式,设定不同的衡量标准,让农村牧区的建设更具特色。
1、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这一问题是农村牧区普遍存在的,在新农村牧区建设的过程中,其基础就是集体经济,而我国有些地区本身就相对贫穷,农村牧区的经济基础更不牢固。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三方面造成的,其一是政策性的制约造成,在我国逐步完善农村发展改革过程中,村级财政和事业性收入已经不存在,发展村办企业极为困难,造成多数的农牧区村社都没有自我发展能力,经济基础薄弱;其二是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空间比较小,在交通上、自然条件上以及各种资源上都相对落后,拥有村级企业的村社也是初级加工和传统种养殖合作社为主,以致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牧区建设环节;其三是财政转移的收支不成正比,农牧区社会发展的支出在不断上升,但是集体收入却非常少,村社两委班子成员收入低,既要开展村社工作又要从事务工经商等职业来维持家庭收入,两委人员文化素质法律意识普遍不高,创新思路少工作效率不高,新农村牧区全面建设工作发展缓慢。
2、农牧民增收难
在新农村牧区建设的诸多问题中,农民增收仍然是最大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惠农富农政策,让农牧民增收有所提高,但实际上还会受到很多制约,让牧民增收难以实现。其一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相对贫困的牧区,农牧业的基本条件本来就差,所以增收不稳定非常明显,特别是畜牧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国际接轨后受到冲击出现价格倒挂现象,许多从事畜牧养殖农牧民出现较大损失,每年国家对农牧民做出了种粮退耕化肥农机等补贴,但在农资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日益走高的情况下却显得微不足道。在缺水地区还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让农牧民增收困难。其二是工资性收入难,在相对贫困的农牧区大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的是劳务工作,但他们普遍没有较高的综合劳动素质,大多数是在重体力低收入的岗位上坚持工作,而且近年来受到整体经济放缓影响务工难度大竞争激烈,工资收入比较低。
3、农牧区的规划滞后
新农村牧区的建设中还会有规划滞后这一问题出现,贫困地区农村牧区在建设规划上都处于落后状态,山地多耕地少远离经济中心,搬迁难度大,建设成本高,交通不便,公共服务配置不到位等等。此外,农村的规划和建设还会受到土地调整的影响,现在全国农牧区都在实行耕地林地水源地和综合生态保护政策,导致新农村牧区建设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4、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新农村牧区在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上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发展水平严重影响着牧區建设,特别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等,不能满足农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的需求,有很多农牧区的合作医疗普及率不高,一旦生大病就要花很大一笔钱来看病,跨过贫困线的家庭会马上返贫。农牧区的教育从整体来看,还是投入太少,且缺乏人才和资金,许多农牧民家庭还存在因学致贫现象,如何更好地在农牧区非义务教育阶段给予贫困学生更多帮助,是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社会保障投入不足,部分农牧区贫困群众无法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缺技能,等靠要思想严重,生活困难。
三、新农村牧区建设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能力。要抓住国内外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机遇,以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引进非资源型加工业为突破口,促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
二是加快城镇化步伐。要把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有机结合起来,使城镇化的过程成为城市带动农村牧区发展的过程,成为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的过程。要大力发展小城镇,推动小城镇建设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工业园区建设、农村牧区服务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促进人口、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向城镇相对集中,提高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
三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切入点。要以农牧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从县情出发,突出重点、梯次推进。
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农村牧区低保、“五保户”供养、灾害救助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临时救助为辅助,以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结对帮扶等社会帮困手段为补充的新型农村牧区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社会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
五是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把农牧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有效载体、调整农牧业结构的突破口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大力培育扶持现有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发展壮大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通过独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打造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配套合理、竞争力强的企业集群。
四、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要想让农牧区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更好的提高,首先就要将农牧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一步,让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农业产业都有所提高,增加农牧民增收渠道,让农牧民的收入得以增加,进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新农村的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