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森 许艺娜
摘 要:总结了梧林社区在城镇化下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台湾社区营造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提出培育社区意识、整合社区资源、凝聚社区力量、建立社区大学、美化社区环境等措施,以期促进梧林社区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晋江市;新塘梧林;社区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7)05-0029-04
Abstract: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Wulin Community in the urbanization situation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aiwan community building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n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ulin Community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mmunity awareness, the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uniting the community powe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ty college, beautifying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Jinjiang City; Wulin of Xintang Street; community building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而社区营造正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模式。社区营造强调社区内“人”的共同营造,由所有意愿生活在社区内的参与者,一起凝聚共识、一起打拼,营造新故乡的过程[1]。台湾的生活文创型社区营造模式,结合生活文化特色元素,从不同资源视角切入,发展生态文创、产业文创、工艺美术文创、古迹文创、族群文创的农村社区[2]。笔者选取晋江市梧林侨乡社区为研究对象,并借鉴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提出营造措施,对推进梧林打造侨乡特色社区,更新闽南沿海的社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梧林社区资源分析
梧林社区位于新塘街道辖区内,与上郭、湖格、荆山相邻,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靠石鼓山,东南临梧垵溪,社区面积不足3 km2。社区内闽南华侨众多,宗族体系完整,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是晋江著名的闽南侨乡聚落。
1.1 社区人口
社区现居人口2112人,其中户籍人口1855人,外来人口257人。从600多年前梧林开基祖旺生公第二子铭礼移居台湾开创移民史,梧林蔡氏多移居海外,衍生最具闽南特色的“番客群”,现旅居海外梧林人有6000余人。
1.2 文化资源
梧林社区是典型的闽南华侨文化村落,每一处华侨建筑群都是晋江“海丝”史的见证,具有丰富的社区文化资源。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宗族文化、田园风光文化是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闽南文化指的是晋江本土的建筑文化;宗族文化指的梧林蔡氏家族的起源以及蔡氏家族的兴衰;还有梧林人独具特色的“走南洋”,返乡寻厝的华侨文化。
1.3 景观资源
梧林社区景观丰富,主要包括建筑景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梧林社区的华侨建筑分布集中,类型多样。南洋风格的门窗、廊柱、山花与闽南大厝的空间机理相互融合,形成了别样风格的建筑景观;梧林蔡氏家庙、观音庙、龙王庙、风水塘都是社区内富有宗教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社区内还有如网绕屋檐的大榕树,梧林溪、古桥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1.4 社区民俗
梧林社区的民俗活动保存完整,寓意深长,承载着几代梧林人的记忆,是晋江古老生活的延续。社区每逢正月初四的接神日,乞炉许愿,佛祖巡境,进香乞炉;秋佳节,烧塔仔的习俗;大年三十,吃地瓜稀饭以教育后人勤俭节约的传统;以及南音汇演、大城戏、古村游灯,这些各具特色、富有内涵的当地习俗展现了梧林的风土人情。
2 梧林侨乡社区发展面临的障碍
梧林拥有悠久的侨乡社区文化,独特的社区景观,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以及富有当地情怀的民俗文化。在城镇化下,这些资源不但没有被保护和挖掘,反而不断地遗失和没落,给社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2.1 人口集中都市化,村庄失去活力
随着晋江城镇化的发展,大多数社区居民选择在晋江市区或者石狮打工、做生意,社区中具有组织能力的人才外流,导致社区的经济和产业逐渐走向没落;而留下的居民以妇女和老人为主,由于文化的限制,对社区的治理和管理缺乏专业性,以致社区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民俗仪式、社区意识慢慢消失。新一代的梧林人已经出现无法认同社区文化的现象,传统的村落社区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习俗正在逐渐失去继承者和传递者。
2.2 居民社區观念不强,社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活化社区的关键。在深入社区调查中发现,一方面,社区内的梧林溪污染严重,内部交通不完善,基础设施差,缺乏规划和管制,村落入口处“风水塘”看山的天际线被新建筑遮挡,许多新式建筑体量过大,与传统的尺度不协调;另一方面,大多数村民缺乏保护社区资源的意识,仍停留在考虑将侨乡建筑出租,导致部分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被不当维修,或被拆除和面临坍塌。同时社区中的华侨建筑大多属于多业主,且各业主分居海外各地,联络困难,在对整栋建筑的修缮、保护、利用、管理上也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这加剧社区资源的整合和保护开发的难度[3]。
2.3 社区内在文化缺失,公共空间不足
走访村落发现,梧林社区文化出现断代现象。加上城镇化推动现代文明深入社区,钢筋水泥的样板房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传统村落出现,寸金如土的格局逐渐代替朴素祥和的传统聚落。这导致了社区活动空间缩减,社区居民各自生活,缺少交流。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本的物质载体,难以延续。
3 梧林传统村落社区营造的必要性
在福建省美丽乡村政策的引导下,晋江市着力打造具有晋江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梧林社区原有的社区氛围受到影响和改变,产生治理社区的现实要求。
3.1 是突破社区发展瓶颈的现实要求
在城镇化下,梧林社区特有的文化被现代的流行元素所替代,社区发展出现停滞。鉴于此,进行社区营造是必要的。通过社区营造可使社区从“人、文、地、产、景”等方面盘活在地资源,活化社区产业,带动社区就业,传承社区民俗,突破社区发展的限制,寻求新的出路。
3.2 是生态保护社区的事实需要
从环境生态方面,社区营造所倡导的是一种适足的生活态度,在生态的理念下,社区居民集体助力,通过融入文创元素来消除社区的凌乱、美化社区的整体环境,营造环境美、人文美、生态美的社区;从人文生态方面,社区营造是打破过去大拆大建的局面,不改变村落原始脉络,对村落资源整合,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的人文、资源、产业,在对社区整体保护的前提下,以公共利益为福祉,适当的融入文創元素,发展休闲和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进一步消除社区贫困并改善社区的生活,打造多元文化的社区特色。
3.3 是凝聚社区共识的最佳方式
社区营造不是建立新的社区、新的社交网络,所强调的是找回社区的记忆。一方面通过社区文化的挖掘和建筑物的修缮,一点一滴唤醒远居海外的华侨对土地、对家乡的情感,通过一栋栋老建筑,让海外游子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故土与先辈,拉近与祖国的感情[3];另一方面,通过社区的治理和活动的开展,培养社区居民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鼓励和加强社区居民参与的热情,唤起居民的记忆,重塑社区认同,增进社区亲和力,实现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社区的营造和发展,最终达到社区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4 台湾生活文创型社区营造经验分析
社区总体营造是台湾“文建会”通过日本宫峻清教授在台湾关于传统手工艺振兴地区发展生计的讲学启迪,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于1994年提出,引导台湾社会重新思考空间、产业草根民主整合[2]。台湾将社区营造运用到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其核心在于结合现代元素,挖掘社区资源和人文情怀,遵循每个社区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其内容为环境整治,社区资源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传统手艺产业化,社区古老民俗再生和应用。台湾社区营造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在挖掘和提炼社区元素、社区文化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营造案例。
4.1 经验分析
选取台湾社区营造中乡土文创型模式的顶菜园社区,分析、总结其经验,为晋江市梧林社区营造找寻可鉴之资。
顶菜园位于嘉义县新港乡,2003年以前,社区残破萧条,人口几十户,人口外流现象严重,虽然临近大专院校,但未给社区的发展带来有效的改变。2003年顶菜园进行“乡下还原”的社区营造,将废弃农具与美学结合打造没有围墙的乡土庄园,传承和保留祖先留下的农村文物,建构一个集生态教学、乡土休闲、社区空间共享且具有乡愁记忆的社区。其成功经验如下:
4.1.1 挖掘社区文化,打造乡土社区 顶菜园社区通过挖掘发现台湾传统的布袋戏、农村的古文物被完整的保留着。同时,以乡土味为主题,修缮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以具有民国历史的木头电线杆作为建筑素材,屋内注重保留旧时的风格(阿嬷级的嫁妆和日常农具装点屋内),加上优美的造景,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庄园。
4.1.2 社区空间的修缮和美化 社区在建设中,注重保留台湾早期的文化空间,将社区废物再利用,旧貌换新颜:“废物活化”的乡土馆,老旧的猪舍改建为“猪舍客栈”;木制电线作为小木屋的建材,放置早期的农村文物。粮食局的仓库改装成泡茶聊天的包厢[4]。保留具有历史记忆的台糖坂头厝火车站。通过改造和美化社区空间环境,吸引各地的游客。
4.1.3 社区人才的培育 充分利用社区的人才,寻找具有传统手艺和社区记忆的居民,积极促进再就业。社区通过招募志工、青年返乡等措施,整合和开发人才,为社区营造提供更加充足的人力资源[4]。在此基础上,顶菜园广集众人的智慧及创意,建设经济型农园。
4.1.4 社区产业转型 顶菜园社区注重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掘本土的农村文化并结合学生的创意,开发特色的纪念品和养生食品;将社区营造和产业创意有机结合,把顶菜园的乡土味变为地方的观光产业,为社区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水,进而展现地方的特色和人文气息。
5 梧林社区营造的路径分析
梧林社区与台湾的顶菜园社区虽然在各方面存在着差异,但顶菜园社区的发展经验对梧林的社区营造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1 培育社区意识,成立社区管理团队
社区营造的关键在于社区中的居民切实参与营造,培育社区自己的人才是社区自主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梧林社区在进行营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社区居民的福祉为前提,重塑社区居民的价值观,让居民自觉参与到社区营造中;另一方面,通过人才挖掘和制定培养计划,成立梧林“小工”队,对社区内环境定期清理保养、管理、秩序维护。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导览,由他们自己讲述村落的故事和文化,挖掘社区具有传统工艺的艺人,邀请其在社区中展示和传授传统技艺,以此来发扬社区的传统文化技艺。通过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培育人才以及一系列活动,从解决社区问题转向自主参与发展社区。
5.2 整合村落资源,建造社区文化博物馆
社区营造的重点在于定位社区资源、认识社区资源、发挥社区资源。一方面,在整合村落资源的基础上,延续传统居住功能和习俗,协调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关系,提升文化,改善现有的人居环境,提升社区活力。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以宗族祠堂或地方神袛为祭祀中心的村落。另一方面,建立社区文化博物馆,展示梧林村寨的形成、村中复古亭的由来、梧林人流落异乡的故事等珍贵的历史记忆,让参观者能够体验原汁原味的旧时梧林生活,还原梧林淳朴的乡土生活和格调。
5.3 建立社区大学,增强社区凝聚力
建立社区文化大学可以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和社区情感。一是以多种形式(音乐、美术、文学、纪录片、陶艺等)发出声音,提高社区认同。同时,积极组织地方教师编辑梧林地方史、闽南语与生态教材,举办社区居民讲座,增加社区居民的知识,编辑地方区报,凝聚社区力量,传播社区文化;二是重视社区教师队伍的建设,挖掘社区精通传统工艺的艺人,培养复合型社区人才;三是通过社区文化大学营造学习氛围,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推动社区发展。
5.4 融合闽南侨乡元素,发展特色的社区产业
社区永续发展的要点之一在于社区特色產业的支撑和发展。梧林社区的竹篮编织工艺,可开发为社区的主要产业,形成社区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体验编竹篮的乐趣,既可以传承竹篮编织的技艺,又可以带动社区的发展。再者社区的侨乡文化和闽南元素独特,可对其进行包装和改造,将现代创意元素融入其中,开展侨乡故事讲述、侨乡故事体验、闽南语教学、体验当地民俗等活动,塑造多样化的社区文化内容,创新社区消费需求,使社区营造沿着社区文化的脉络发展。
5.5 激发社区原力,美化社区环境
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营造具有人文情怀的社区。梧林社区的大榕树有着百年的历史,可将其打造成休闲祈福的好去处;废弃的猪舍融入创意元素,将其进行涂鸦,改造为公共厕所;进一步美化社区,带动居民参与,引用一处一景观的社区美化理念,发展口袋花园;挖掘社区故事,以图片的方式展示在文化墙上,丰富社区景观;社区中的宣传标语采用闽南语,让游客体验特色的语言文化,使外出归来的梧林人感受家的亲切温暖。
6 结语
梧林的社区营造是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人文底蕴,对社区进行整体的营造。其最大的特点是调动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智慧,凝聚社区共识,并为梧林后期的发展提供了力量基础。社区营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梧林的社区营造仍处于初级阶段,相信在梧林人共同团结努力下,梧林将会建成一个具有侨乡古韵的社区。
参考文献:
[1] 大溪街之社区营造[EB/OL]. (2014-09-23)[2016-11-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6cfe820102v1rv.html.
[2] 李志敏,王衍宇. 台湾生活文创型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5-33.
[3]南洋“乡愁”,如何活化成新景观[EB/OL]. (2016-10-24) [2016-11-20]. http://news.163.com/16/1024/03/C443TFGH00014AED.html.
[4] 傅利平,刘元. 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营造互动发展研究——以台湾顶菜园社区为例[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