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途径探索

2017-05-30 10:48张玉厢
科技风 2017年5期
关键词:英语教学大学教材

张玉厢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集中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上面,对于中国文化却很少涉及。本文作者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途径,希望能够为大学英语教学和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2004 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切合了教學大纲中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多大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更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表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就是,对老师讲解的课文内容不重视,听课不认真,但如果教师能够讲解一些有趣的课外文化知识,大多很感兴趣。

因此,笔者认为,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不仅十分紧迫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途径研究现状

我国相关学者在21世纪之初时就开始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途径研究。时至今日,学者们通过研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

比如:崔刚(2009)指出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加入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文章作为课文。另外,还要把中国文化的渗透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英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差异的比较来提高教学效果。

彭晓燕(2013)通过对150名学生和6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指出大学英语课堂过分的强調英语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中国文化的作用,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出现,暴露了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除此之外,她还发现有关大学英语的教材及各类测试中的材料几乎都是有关西方文化的。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学习英语就只是学习西方文化,而渐渐地疏离了中国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结果,中国学生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信仰等了解甚少,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去表达。

万琼(2011)认为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已经开始涉及文化与国情教育,但大部分还局限于目标语国家文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在这种现状下,教师在传授西方文化的同时,可采用对比原则,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鉴赏能力。

李征娅(2013)在分析教材编写方面的母语文化缺位时指出现在的大学英语课本虽然不断推陈出新,但让人遗憾的是多数教材的内容只注重英美文化,很难看到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文章。导致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孔子”以及“端午节”等词汇。

逯阳(2013)认为要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还必须在教材编写等方面做出调整,在教材中要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比如中英诗歌对比、中华民俗文化、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等。

上述研究中只提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缺失问题,以及教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的缺陷,并没有哪位学者试图编撰出一套相应的大学英语教材作为平台来有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文化体验”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意义

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正在使用的《“文化体验”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涵盖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能够很好地弥补其他教材的不足。针对工科专业背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编撰而成,包括综合教程、泛读教程、翻译与写作教程。

综合教程选材富有时代气息,充分考虑时代发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主题多样,能够达到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目的。泛读教程和翻译与写作教程在训练学生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无缝对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四级考试的应试能力。

(一)中西对比,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体验”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以中西方对比为主线,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了全四册的内容。例如,综合教程第一册的第一章将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与中国神话女娲补天进行对比;第二章的两篇课文分别选取孔子和苏格拉底及其相关理论的介绍。第二册的第一、二、五章分别对比了中西方大学、中西方戏剧以及中西方航海史上的伟人郑和与哥伦布。第四册的前两章选取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相关的文章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文化鉴别力,避免盲目崇拜和接受西方文化,增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二)内容广泛,便于学生系统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据笔者了解,现有的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中没有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材料,这使得学生无法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也就更谈不上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而《“文化体验”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选题包括神话传说、历史传记、哲学流派、戏曲绘画、科技发明、建筑交通等,内容精彩纷呈,主题丰富多样,弥补了传统教材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不足,实现了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深度融合统一。学生在学完教材之后,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整套系统地了解,而不是碎片式地捡拾知识。

例如,神话传说包括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历史传记包括鸿门宴、烽火戏诸侯、三国演义等;哲学流派包括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戏曲包括西厢记、窦娥冤等;绘画包括达芬奇、唐伯虎等;科技发明包括中国的登月历史、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等;建筑交通包括中国的建筑史、中式的园林风格、高铁、桥梁和磁悬浮列车的发展等。

教材中所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在数量上史无前例,在所涵盖的社会领域上更是面面俱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这种方式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帮助学生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自身的大学英语学习与时代接轨,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文化词汇丰富,提高学生英语四级应试技巧

自2012年12月开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部分测试由原来的单句汉译英改为了段落汉译英,分值比例也由原来的5%提高到15%。《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规定:翻译部分测试学生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内容涉及中国的歷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纵观2012年12月至今的四级考试真题,发现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比如:中国的龙、茶、春节、故宫、剪纸、长城、中餐、中国结、中秋节、丝绸之路、四大发明、中国园林等。尤其是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12月三套四级翻译题中,要求学生翻译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红色”、“白色”和“黄色”话题,其中还涉及到“春节”、“皇帝”、“黄袍”等中国传统文化词汇的英语表达。而根据笔者最近两年对我院学生四级能力的观察以及四级成绩的了解,65%的学生在遇到这种翻译题的时候会选择放弃,因为大多数人一看到文化信息浓厚的词,就会望而生畏,没有做下去的勇气。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没有掌握中国文化元素相关词汇的英语表达。如果学生能从大学一入学就开始在课堂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词汇,真正掌握教材中的文化信息,那么无疑能够提高其在四级考试的应试技巧。因为在本教材的综合教程中涉及到了大量的中国文化词汇,如果学生掌握了教材中的相关词汇,就不会对四级翻译望而生畏,更不会出现像把皇帝翻译成son of heaven 这样的无厘头的错误翻译。

因此,这套教材的内容完全符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段落翻译新题型关于中国文化及社会文本翻译的要求,学生的学习也能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能提升的文化素养,又能提高四级考试的应试技巧。

三、结语

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成为学生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水平的学科工具,更应该成为他们弘扬中国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精神源泉。《“文化体验”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契合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双向跨文化意识,填补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如果能够将教材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普遍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势必在改善中国文化缺失现状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89.

[2] 李征娅.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国的中国文化渗透[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1-103.

[3] 逯阳.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4):168-170.

[4] 彭晓燕.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11):111-113.

[5] 万琼.从课堂观察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4):140-142.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學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分析与重构策略研究——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YYJG081)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大学教材
“留白”是个大学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学》
教材精读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教材精读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