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桐
世界纵有繁华三千,却只有一个重庆。
一转眼,直辖市重庆已经20岁了。
20岁的她犹若一个火辣热情的元气美少女,有山水浩荡的风貌、麻辣鲜香的街边小面、红油翻滚的火锅、璀璨醉人的夜景……众多个性鲜明的元素,为她吸引了数以千万的游客。
20岁的她更是一座魔幻之城,上天入地的轻轨,是她独一无二的标签。
奇幻
神一般的轻轨,迷一样的重庆。
作为最具重庆特色的交通工具,轻轨将“魔幻山城”的概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中间流淌着滚滚江水,轻轨就这么穿行其间,这魔幻范儿帅爆了有没有?
2号线李子坝站轻轨从大楼中穿行而过,震惊了全国。究竟是先有楼还是先有轻轨?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今年3月,这个站还火到了英国,《每日邮报》和《镜报》纷纷报道了此事。
其实,这个站6楼是站厅,7楼是设备层,8楼是站台层,刀郎不是瞎唱,真有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
有人说重庆轻轨自带游乐园属性,像坐过山车般,丝毫不夸张!
大弯快速急转,居民楼边呼啸而过,在峭壁悬崖和两江灯火间蜿蜒。
同样属于2号线的大渡口平安站,轻轨在近90度的弯道行驶,让你犹如坐过山车般刺激无比。
不管弯度有多大,它都能够穿梭自如,来去如风。
美俊
重庆轻轨作为中国第一条单轨列车线路,将这座城市最美丽的地方串联成体。它们上天入地、穿越楼房,是艺术的穿行者和山城风景的瞭望塔,被网友称为最美的“城市观光小火车”。
乘坐在轻轨之上,感受它从地下到空中,像蛟龙般忽而潜隐地下、忽而凌空飞架的壮观气势。眺望窗外,看它跨过两江,沿江蔓延,穿过楼道,在轻轨上观最美的晨曦和梦幻的黄昏……一站一风景,每条线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你在轻轨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车外看你。
看轻轨翻高山,跨峡谷,穿楼房,一会遁地入洞,一会跨江上天,全球独此一家。
开车行驶在轻轨立桩下,看到的却是另一番风景。
高高的轻轨立桩,爬满了绿葱葱的爬山虎,与街边的黄桷树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穿梭于山林之中,使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
当然,很少有人知道,轻轨立桩种植爬山虎,与一个人——渝北区人大代表郭晓亮很有关系。
经常在轻轨下路过的郭晓亮一直感觉,轻轨立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着粗壮的立体形状,而冗长的桥面板、护栏更是强化了这种特征,使人群置身于混凝土包围之中,并且设置较为密集,对行人的视野产生阻挡,使人产生一种压抑感。
于是,郭晓亮提出《优化轻轨立桩形象助推城市文化提升的建议》,希望轻轨立桩的规划设计与重庆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相结合,使其能够自然地融入城市整体环境景观,成为重庆一道具有“名片”性质的风景线。
譬如,可在立桩身部种植如爬山虎一类的藤蔓植物,为其“美容”。于是,我们看到了如今这样满眼的绿。
郭晓亮还提出,可以进行涂鸦装饰,展现重庆这座城市的时尚、朝气、活力。或许在不久后,我们将看到另一番风景。
便捷
从2005年6月18日轨道2号线一期工程正式运营算起,轻轨融入重庆人的生活已经整整12年了。目前通车的4条线,覆盖主城九个行政区,为人们出行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上下班挤轻轨,成了重庆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比起路面上的拥堵,更多的人宁愿选择挤挤更健康。
你能想象,当初在最拥挤的3号线,全是6节车厢的时候,上班族挤轻轨的状态吗?有时得排10多分钟的队,等几趟轻轨才能挤上去。如今,很多人都已搞懂,等下一班8节车厢,会轻松很多。6节变8节,相当于提升了超过四分之一的运量。
这个变化和另一个人——市人大代表李英军也分不开。
早在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李英军提出《关于加强对轨道交通高峰时期运营,进行安全管控以确保人身安全的建议》,希望相关部门采取预警措施,针对交通高峰时段,和有可能产生大量人流的时候,加强管理,引导和疏散人流,防范踩踏事故的发生,确保群众安全,并尽快落实轻轨3号线增加两节车厢,缓解运载压力。
于是,号称最拥挤的3号线部分车次从原来的6节车厢,变成了能装载更多人的8节,从原来需要推一把才能挤上3号线,到如今相对不那么拥挤的状态。
同样是3号线,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刚开通时嘉州路站外的情景:避开一段堵高峰,却要花费更多的钱去打车或坐摩托车到單位,因为从嘉州站出来,没有公交车。
市人大代表李秀敏深深了解市民的苦恼,早在2012年,她就提出建议,在距离轨道交通车站600米~1500米区域以内的,增设自行车出租行,解决小区居民出行;在距离轨道站点1500米~3000米的距离范围,配套设置区间小型交通车,方便市民换乘。
然后在今天,实现了轨道交通和公交站点的无缝衔接。
我们还看到,有更多的人大代表在为轨道交通献智献力:璧山区代表团在近几年的市人代会上都提出全团建议,希望尽快开通轨道1号线璧山延伸段的建议,促成了1号线加快建设,计划在明年开通运行;巴南区市人大代表建议将轨道交通6号线延伸至南彭;南岸区人大代表建议将轻轨修到南山……
到2017年,轻轨通车总里程达到350公里,到2050年将有18条轨道线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