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新特征的调查研究

2017-05-30 10:48李静沈书生刘芳铭佟元之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数据

李静 沈书生 刘芳铭 佟元之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最具消费潜能的核心消费群体之一,新时期下其独特的消费理念和行为出现了新特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该文基于苏沪5地高校调研,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使用SPSS22.0数据处理软件,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及水平、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渠道、信用消费等变化及与学业绩效的关系,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消费行为新特征,寻求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方式及行为引导路径,为大学生学业教育及理性消费教育提供综合线索和支持。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消费;新特征

一、引言

2011年2月,美国5cjence专刊提出大数据时代已到来。2012年3月,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意义堪比20世纪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将大数据比作“未来世界的石油”。2015年,国务院颁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提出“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积极发挥大数据在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和学习空间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大数据已成为推动企业创新、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引领社会发展与深层变革的新型利器。

大数据时代最显著的特点,表现为数字数据增长,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随着大数据下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消费者接触商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购物形式多样化,消费理念和意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3000万,居全球第一,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是我国最活跃的消费群体同时也已成为我国最具消费潜能的核心消费群体之一,其消费理念、消费能力、消费方式与渠道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2016年5月,清华大学发布的《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超七成大学生每月消费1000-5000元;同年9月,蚂蚁金服发布了基于支付宝“校园生活”消费状况的大学生财务分析报告,指出有近50%大学生在3个月中消费金额在1000-5000元。而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为21392元。

这说明大学生作为易于接受新鲜理念的特殊消费群体,在新时期消费理念和行为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特征,研究这些变化将为全国高校思想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为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方式及行为的精准引导、学业教育及理性消费教育提供综合线索和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江苏、上海等五个省市的大学生为样本。被试遵循PPS分层抽样原则,分城市、学校和班级分层抽取样本。调研从2017年3月1日至2017年5月4日,通过问卷网发放、搜集问卷,经过筛选共搜集有效问卷3694份,达到预期数据需求,剔除无效数据后,有效问卷为3020份。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消费状况问卷,调查基本情况,主要研究涉及被试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等客观变量,大学生消费结构、水平及行为方式,消费价值观,互联网环境下的消费渠道变化,财商及信用消费。第二部分《大学生学业绩效量表》采用了中国科学院王雁飞设计的绩效模型,该模型为其于2002年在Motowidlo和Scotter的绩效模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该模型包括工作奉献、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和总绩效四个分量表,19个细化项目,采用五点评分法,即1-5分,分数越高,绩效越优秀。该量表信度较好,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4、0.8788、0.809、0.746。

(二)方法选择

本研究调查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自变量为大学生的性别、城市、家庭、消费结构及水平、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渠道、信用消费等,以揭示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因变量为大学生的学业绩效(包括工作奉献、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和总绩效),以探究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学业绩效的关系。

具體统计方法为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第一部分描述统计主要揭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及水平、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渠道、信用消费等的新特点;第二部分相关性分析主要讨论消费行为、消费观、信用消费和学习绩效的相关性。

(三)研究目标与假设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青年群体甚至开启了“全网生活”模式,其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发生了改变,势必呈现出顺应时代的新特征。消费行为的核心是选择性,消费的差异是由选择的差异造成的。不同的选择可以体现出消费者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三观端正、思维品质良好、自制能力强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消费习惯,同时也具备学业绩效优良的素质,面对消费诱惑时也可洁身自律,抵制不良校园贷款的能力较强。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一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消费结构及水平、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渠道、信用消费等方面呈现新特点;二是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观念对其学业绩效有影响;三是学业绩效不良的大学生较容易出现违规校园贷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消费总体情况

1.消费结构、水平

消费结构是研究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本次调研的大学生表示,每月消费项目前三为基本生活、购物消费(55.4%)、信息消费(主要指智能化产品相关消费如手机费、上网费等)(13.7%)和人际交往消费(11.5%),另外恋爱消费也在大学生日常消费中占据了可观的比例(7.28%)。

有学者将大学生饮食支出的消费比例比作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此次被调查的大学生其生活水平恰处于温饱线上。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其收入来源主要为家庭供给、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其中家庭供给的比例最高,为97.35%,其次为勤工助学,为31.13%,奖助学金和亲友资助分列三、四,分别为14.57%和10.26%,助学贷款比例比往年有所下降,为8.28%,目前没有学生以网络贷款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有限的收入导致占据消费结构主要比例的饮食消费缺乏弹性,大部分大学生只能首先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才能考虑其他方面的需要。

就像贫瘠的沙漠中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大学生们也把有限的收入花出了精彩。2016年8月,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淘宝联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了《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15》。报告显示28岁以下的年青人消费能力可观,占网络总销售的四分之一,“健康化、年轻化、个性化、智能化”成为年青一代人消费购物的突出特点,也指引行业发展的消费趋势。

相比于其他人群,大学生更突出个性化消费,最突出的是小众圈子的兴起。以网络中的几家店铺为媒介,有共同爱好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消费现象,二次元消费是其中的典型,近几年发展迅速,消费额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且购买的重复率高具有明显的圈子效应,二次元爱好者最自爱的商品是手办(收藏性人物模型)、扭蛋、高达机甲、动漫手边和Cosplay服装。二次元市场由最年轻的群体主导,其中18-22岁的年轻人贡献了约1/4的订单,比例远超其他市场。

90后大学生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从小接受了不同文化的熏陶,中国入世后正值他们青春期最易接受外来事物,加之近年来西方思想有意无意的入侵,导致目前大学生思想西方化严重。如智能手机和电脑带动的信息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占有可观比例,有62.91%的大学生认为信息消费排在每月消费额的前三。大学生的信息消费主要包括上网、流量和话费等。当前网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更多地扮演了娱乐的手段,有些学生常常因为手机流量超出套餐额度而支付额外的费用,网络游戏、各种聊天工具和直播付费也加重了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负担。

对于大学男生来讲,“恋爱”算是最“烧钱”的活动。调查显示,男生的恋爱支出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大学生恋爱中吃喝玩乐男生买单的较多,且大学生的恋爱消费和生活费成正比,即生活费越多,其恋爱消费越高。有意思的是,大学生更热衷过“传统七夕,”相比于西方2.14情人节传统七夕情人节对消费的带动更明显,但准备时间更集中,酝酿时间更短。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最重人情世故、礼尚往来。人情社交消费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也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出来。35.43%大学生认为人情消费占据消费的前三名。大学生人情消费主要表现在吃请方面,如生日、获奖或当选学生干部等,对此他们一方面认为应顺应社会化习俗,另一方面有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和厌恶情绪,认为增加了自己的经济负担。

2.消费观

《201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显示,68.0%的大学生具有理性的消费观,在消费时兼顾实惠和高标准,27.7%的大学生以经济实惠为主,只有4.3%的大学生把高标准放在消费的第一位。虽然中国青年群体大部分赞同理性消费、注重实用的观念,但在实际消费行为中仍然存在炫耀消费行为,近半数大学生(46.03%)认为要趁年轻对自己好一点,能享受时就要享受;赞同“消费水平代表身份地位、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的也大有人在(约25%)。

大学生们也很重视符号消费。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认为,一件商品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这种重视商品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是符号消费。

由于符号消费尤其是超出大部分大学生实际消费能力的国际奢侈品牌能够彰显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多个相关调查中,超过3/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很多人的消费是不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符号消费,为的不是商品的本身价值,而是为了追求商品所象征的意义符号上。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做的《中国奢侈品消费比美国消费者年轻25岁》调查显示奢侈品已经走进校园,走入普通大学生的生活。

3.消费行为

本次调查显示,近50%的90后大學生每月生活开销高于1500元,33%的大学生每月有500-800元的开销,仅有5%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少于300元。有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标准最高的城市上海每月发放低保为每月880元(北京为800元/月,其余城市在400元/月),以此为标准,大学生在不用过多考虑房屋、子女教育、医疗、存款等问题的情况下,生活水平和压力高于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

对于自己消费水平的评价,52%大学生认为自己消费水平适中,认为自己消费水平较低或很低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0%,仅有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消费水平高于自身的收入,钱不够花,是“月光族”。

这种现象说明大学生“有财可理”,但理财能力欠佳,财商教育亟待加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显示,69.4%大学生认可理财消费观,认为“应该有理财计划和理财意识”,但实际行动中,仅有31.12%大学生有详细的消费记录,15%大学生承认自己每月开支浮动很大,不知道钱花到哪里去了。

消费粘性(Consumption Stickiness)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而言,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受到原生家庭或父母消费习惯的影响,原生家庭或父母的消费水平给子女的消费设定了一定标准的偏好,即经济学中所讲的“遗传或继承偏好”,这一“偏好”既可以通过以往的消费经验积累而成,也可以通过代际传递或者人际比较而形成,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调查中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子女的消费行为有显著关系(如表1所示)印证了这一结论。父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大学生子女在衣着美容和社交娱乐上的花费比例越少,这也与恩格尔定律相吻合。

4.消费渠道

《2015年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显示,高达80.2%大学生经常网购,网购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15》披露了中国高校大学生的网购消费数据:“移动电商时代来临”和“28岁以下的网购用户高速增长”是未来消费的两个鲜明特征。本次调研也显示仅有4%大学生表示从不网购,衣服、食品和洗护化妆品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网购商品。淘宝(95.36%)、京东(29.47%)和唯品会(17.55%)是大学生最喜爱的网购网站三巨头。

年轻人不仅热衷网购,而且消费实力惊人。淘宝网数据显示“所有商品品类的购买人群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年轻化趋势”,28岁以下消费者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8岁以下年轻消费者已占淘宝总用户量50%以上,其中18 22岁的年轻人占总份额的40%,成为网购的绝对主力军。

5.信用消费

蚂蚁花呗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区别于中国人传统的“储蓄消费”习惯,90后年轻人正养成新的“信用消费”习惯。超过4500万90后(中国90后人口近1.7亿)开通了花呗(一种网络信用消费方式),其中平均每4人就有1人使用信用消费,这其中又有40%的90后将花呗设为支付宝首先支付方式,这说明信用消费已经成为他们的消费习惯。

但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数据显示,75.5%的大学生不接受信用卡透支,会在免息期限内尽快还款,这一数据与大众对90后消费不理性、挣钱少信用低的刻板印象正相反。事实上,比起上一代人,90后出乎意料地珍视信用,99%的90后凭信用消费后会按时还款。

在接受信用卡透支消费的人群中近50%的人仅可接受1000元以下的透支额度。这说明90后们的信用消费非常理性,爱花钱却并不任性。69.41%的花呗年轻用户每月花销都控制在授信额度的2/3以内,做到“月月有余”。

就分期付款而言,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5大学生消费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分期消费的接受程度很高,在大额、可分期支付的情况下,六成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分期付款消费。

在不同的信用消费方式中,分期网站和信用卡分期成为分期消费的主流,分别占56.8%和34.7%,而网贷仅占5%。为了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各种分期付款平台应运而生(如天猫分期、京东白条等)。但打着“零利息、免担保”的幌子欺骗大学生的校园贷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学生裸贷、自杀、暴力讨债等行为层出不穷,对大学生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非法校园贷主要诈骗类型如下图所示)。

除了校园贷平台出现问题,有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网上借贷存在的金融和法律风险不清楚,某校园贷平台上8万人所做的借前风险测试结果显示,平均分只有65分。本调查发现,有半数大学生听说过校园网贷的风险,但知道风险的学生中能正确说出超过36%即为高利贷的远少于一成学生(根据最高法规定,民间借贷年利率24%以内受法律保护,24%-36%为灰色地带,超过36%部分“应当被认定无效”)。

(二)大学生消费各因素及与学业绩效的相关性

1.消费观与学业绩效的关系

不良的消费动机(如过分追究生活品质、购买超出实际消费能力的奢侈品)与大学生的学业绩效显著相关,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动机和行為越明显,其学业绩效越差。其中身份象征、从众心理、维护面子、受关注和人际交往等炫耀性消费因素与大学生的工作贡献相关;身份象征、从众心理、维护面子、受关注与任务绩效显著相关;人际促进绩效与身份象征、从众心和人际交往显著相关,与维护面子和受关注因素有相关性(如表2所示)。

2.绩效较差的人更易校园贷

数据显示,虽仅有5%的大学生参加过网络贷款,但却促使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在2016年突破800亿元(比2015年增长540亿)。校园贷平台抓住了大学生收入少,但对数码产品、旅游、娱乐方面的需求大,更容易接受信用消费、分期付款的特性,在校园内大力推广。近一年多黑代理、裸贷等校园贷陷阱频出,一些大学生因此成了受害者或是犯罪者。

大学生到底为何借贷?学业绩效较弱的学生是否更易参与或成为校园借贷的受众?数据显示,53.27%的大学生为了改善物质生活借贷,数码产品、服饰和美容美妆产品是主要的资金去向。36.01%的大学生为了满足基本生活支出借贷,为了旅游、打游戏或聚会等社交娱乐借贷的学生占总数的23.81%,仅有13.39%学生为了基本学业借贷。

总体来说,大学生总绩效与校园网贷的参与状况均呈显著相关,大部分学业绩效优秀的学生不易受到非法网贷的侵害。学业绩效各项都与是否参加过网络贷款有显著相关;工作贡献和总绩效越好的同学,理性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越强,风险意识也越强烈;人际促进表现优秀的学生不易出现贷后不当消费;有过逾期不还款经历的学生多为任务绩效和人际促进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工作绩效和人际促进表现较好的学生不会支付高额的手续费(如表3所示)。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大学生消费结构基本合理,消费追求潮流、个性

当代大学生日常收入稳定且有限,来源主要为家庭供给(97.35%)、勤工助学(31.13%)和助学贷款(14.57%),导致其日常消费以基本生活支出为主,购物和信息消费分列二三位,结构基本合理,不理性消费虽然存在,但不普遍。

追求潮流和个性是大学生消费的最大特点。18-22岁的大学生在二次元消费圈中异军突起,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贡献1/4的订单)。手机和电脑的作用从单纯的信息传播已然成为了大学生最主要的娱乐工具,网络游戏、各种聊天工具和直播付费等信息消费稳列62.91%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前三位。

恋爱是大学男生的“烧钱”小帮手。大学男生的恋爱消费显著高于女生,但比起2·14洋情人节,当代大学生在“传统七夕”花费更多。35.43%大学生将“吃/请”等人情消费列在总消费的前三,并表现出认同和反感的矛盾心理。

2.大学生网购实力惊人,需要理财引导

虽然近几年我国网购增速有所下降(从2014年的49.7%降到2015年的33.3%,再到2016年的27%),但电商“双11”“618”等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却持续增长,电商消费仍然将继续成为消费的增长点。

由于智能手机的渗透,年轻人更热爱无线网络购物。网购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购物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学生不仅热衷网购且实力惊人。28岁以下年轻消费者已占淘宝总用户量一半以上,其中18-22岁的大学生占总份额的40%,成为网购绝对的主力军。

高考的压力让很多中学生养成了开夜车的习惯,“夜猫子”们白天忙于课业,晚上成为大学生的购物黄金时间。以大学生为代表的90后年青人20-22点消费额占网购总额的13%。

超八成大学生每月开销高于880元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最高标准,逾9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每月有钱可花或略有结余,但有良好记账理财习惯的大学生不到1/3,这说明大学生群体“有财可理”,但理财知识欠缺,需财商教育引导。

3.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正面,存在从众、攀比等符号消费心理

身在“象牙塔”的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但又紧随时代潮流,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炫耀性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大学生消费者不理智的炫耀性或符号消费行为不仅造成经济负担,影响自身的价值选择和生活理念,缺乏良好心理调节能力使得攀比嫉妒心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结果,更对学业绩效产生显著负面影响。

虽然中国青年群体大部分赞同理性消费(68.0%大学生在消费时兼顾实惠和高标准,27.7%的大学生以经济实惠为主)、注重实用的观念,但超3/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符号消费现象普遍。不良消费动机(尤其是炫耀性消费)与大学生的学业绩效显著相关,炫耀性消费动机越强烈的大学生,在工作贡献、任务绩效和人际促进方面表现越弱,但与总绩效相关不显著。

4.大学生普遍理性使用信用消费,学业绩效较差的学生更易受非法校园贷危害

当代大学生已养成“信用消费”的习惯,1/4的90后年轻人正在使用花呗等信用消费软件,但大多数大学生(75%)仍然不接受信用卡透支,他们比上一代人更珍视信用,爱花钱却不任性,99%的90后年轻人会按时还款。

大学生群体对于分期消费模式的接纳程度较高,同时由于分期消费能够减轻付款压力且多数学生认为其个人消费支出基本都维持在可偿还能力范围内,因此,分期消费所具有的优势使其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分期网站和信用卡分期是分期消费的主流,而网贷仅占5%。

大学生借贷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物质生活(53.7%),其次是购买数码产品和美容美妆产品。总体来说,学业绩效较差的大学生更易借贷,总绩效与校园网贷的参与状况均呈显著相关,大部分学业绩效表现优秀的学生不易受到非法网贷的侵害。

大学生收入少,消费欲望强烈,消费项目多、无法一次性支付大额资金(如购买手机、笔记本电脑、名牌包等),易于接受分期付款理念,另外大学生信用卡申请难度大,风险意识低(近半数大学生不清楚校园贷风险),很难抵挡校园网贷“零利息、免担保”的诱惑,都是非法校园贷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建议

1.大数据时代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每日通过网络、微信、BBS等新媒体平台接触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这些海量信息来源复杂、内容良莠不齐,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更新观念、创新手段、落实效果,实现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

首先,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管理全程化。建立在全面挖掘教育数据信息基础上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准确地分析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和决策者更清晰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校园舆情,精准应对;大数据分析技术还能发挥预测作用,弥补教育研究与管理者的预见能力缺失,对潜在的问题进行聚焦、放大,有助于及時采取预防措施。

其次,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现代化。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媒体网络时代的迅猛前行,网络工具和信息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活、学习的重要途径。新媒体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性,且创造了新的自由时空、新的吸引力和新的合力,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新时期的必由之路;在新媒体环境中,对于高校人力资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管理资源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结构重整和分配,拓展校园网、建设正面主题为中心的网站、构建网络内外联动等均是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效果的有效路径。

再次,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实效化。高校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海量信息,了解、预测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等发展动态,找出问题根源,探寻教育的有效路径,实现对不良行为的精准介入,使抽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据可依,深化、落实思政教育成效。

2.培养大学生科学理性的价值观,加强财商教育

价值观的形成与平时的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矛盾发展的时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三观和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终生。针对当前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现状和问题,应疏堵结合,逐步培养大学生节俭适度、科学理性和可持续消费的价值观,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教育,引导大学生适度消费,合理理财。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首先需要高校建立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让价值观教育内容贴合大学生实际生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方式方法;以多角度、多渠道、多体验的全方位教育模式,使消费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其次,发挥家庭在消费价值观教育中的熏陶效应。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财商教育的实践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应认清自己的第一教育责任人的位置,以身作则、示范引领。再次,90后是互联网“原著民”,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消费价值观教育的工具,加强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创建论坛、公众号、APP等可实时交互的场所,增加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将强化良性消费价值观在广大大学生中的影响作用和渗透力。

3.明确责任、打通渠道、完善体系,健全大学生信贷制度迫在眉睫

虽然2015年11月3日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首次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国家规划建议,但暴力催款、裸条放款等不良现象以及大学生因无力还款而跳楼自杀的社会悲剧仍频出不穷。治理针对大学生为主要受害群体的校园贷,行动迫在眉睫。

首先,应明确监管主体,各部门联动监管。2017年6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暂停网贷机构从事校园贷业务,按照“疏堵结合、打开正门、扎紧围栏、加强治理”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

其次,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校园资平台的信息披露与审核机制。尽管我国银监会已发布《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但互联网金融的征信体系还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滞后,需要尽快完善征信体系建设。有关部门也应监督借贷平台对大学生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避免出现一个人在多个平台同时借款的荒唐现象,对借款人虚假信息审核不实的,平台和借款人都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第三,加大学生资助信资体系建设。中国的大学生多数已满18周岁,拥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但目前合法的借贷手续仅有少部分对大学生开放,且手续复杂、借贷金额偏低,与我国的“金融普惠政策”不符。国家可适当借鉴国外校园信贷平台的经验,加强大学生资助信贷体系建设,在“责任金融”的基础上普惠大学生。

猜你喜欢
大数据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互联网+”农产品物流业的大数据策略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